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在釜山的海風中,川習會再度上演。表面上,這是一場為「和平與穩定」而舉行的高峰會,但在華麗辭藻背後,隱藏的是貿易、權力與戰略的多重角力。川普手中的關稅如矛,習近平的稀土如盾,兩強間的談判,不是為了全球和平,而是為了各自的生存與利益。台灣、韓國、乃至整個印太區域,都被迫站在這場經濟與地緣政治的震央之上,觀望兩大巨人的較勁。
美中關係的緊繃不在於理念衝突,而在於資源與技術的控制權。稀土元素成了當代科技的命脈,它們存在於電動車馬達、飛彈導航、AI伺服器等關鍵零件中。中國長年掌握全球約七成的稀土供應鏈,這不僅是經濟籌碼,更是戰略武器。當北京宣布限制稀土出口時,華府的壓力驟增。川普的對策是加徵關稅、高喊「美國優先」,但在現實中,美國對中國的依賴仍無法脫鉤。
川習會之所以備受矚目,不僅因為稀土之爭,更因為這場會面象徵著兩種治理模式的再度碰撞。川普以商人思維操作外交,將關稅、港口費、製造業回流視為可計算的交易籌碼;習近平則以制度穩定與國家安全為核心,透過長期戰略與供應鏈控制取得談判優勢。當川普稱讚輝達的黃仁勳、誇耀AI晶片回流美國時,那其實是一種政治表演,用以告訴選民「美國正在贏回未來」。但這個「未來」的真實性值得懷疑,因為背後仍有大量的晶片、零件與原物料依賴外國供應。
美中貿易戰從2018年開打至今,早已擴散為供應鏈戰、科技戰與金融戰。中國以「不跪」的姿態迎戰,強調「打,奉陪到底」,並以稀土反制、港口費對等徵收等手段,讓美國的壓力反彈回自身經濟體系。這場對抗最終演變成一種彼此挾制的「結構性僵局」,誰都無法退讓,誰都無法真正贏。而這樣的僵局,對亞洲鄰國尤其是台灣而言,意味著長期的地緣風險與戰略不確定性。
台灣正夾在兩股力量之間,一邊是美國的關稅壓力與供應鏈重組,一邊是中國以和平之名的統戰誘惑。川普提出的「全球和平計畫」,看似緩和緊張,實則是一場「全球和平假象」。當穩定被用作談判籌碼時,真正的和平就失去了保障。川普想要選票上的「勝利」,習近平想要內部穩定的喘息,於是「和平」成為一種雙方各取所需的政治表演。
對台灣而言,最大的危機不在於被攻擊,而在於被交易。當美中在稀土與貿易議題上尋求妥協時,「台灣議題」可能被納入談判架構中,成為兩強互利的附屬條款。政府堅稱有「自保戰略」,但外界質疑這只是一種「戰略幻覺」,只是政治宣言與外交詞藻。賴政府高喊軍費成長與防衛強化,卻未解決結構性依賴的問題。外交上企圖在「抗中」與「穩美」之間維持平衡,卻愈發陷入孤立。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川習會的意義在於揭示一個後全球化時代的真相。世界秩序已不再由自由貿易與多邊協定維繫,而是回到以資源控制與國家力量為核心的「新重商主義」。美國用關稅築牆,中國用稀土挖地道。這不只是經濟競爭,更是文明體系的對撞。當川普向盟友如加拿大、南韓再度揮舞關稅大棒時,美國的「自由世界領袖」形象也逐漸崩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孤立的經濟民族主義。
在這樣的格局下,台灣需要的不只是「避戰」或「親誰遠誰」的口號,而是一次真正的戰略再平衡。政治上,應重建務實對話的管道;經濟上,應多元布局以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安全上,更要強化自我防衛與社會韌性。畢竟外部的承諾再多,也比不上內部的決心與力量。
川習會之後,世界不會因一場握手而和平。真正的和平,從來不是簽在文件上的文字,而是各國能否建立平衡力量與互信秩序的能力。對台灣而言,這次會議提醒我們,不能再依賴任何人的善意。唯有在現實中看清幻象,才能在變局中自立。「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在風暴未息之前,唯有了解自己的價值和定位,方能安然於世。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