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的陳武秋蓮,1936年生於山東,由於父親是陽穀縣縣長,從小家境富裕,連出門都有侍衛陪同,但日本侵華後,美好的生活頓時變了調。
「當時我才大概8、9歲吧,上學就是在逃難的時間躲警報,有一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飛機拉粑粑,丟炸彈下來。」陳武秋蓮回憶道。
戰亂中父親先行逃往上海,並卸下公職,後來母親帶著陳武秋蓮到上海與父親會合,生活了一段時間,不料又因為國共內戰爆發,一家人再度逃往廣州。
「我們當時都坐在火車頂上,經過了山洞,整個臉是黑的,然後坐火車時小孩要互相拉的,不拉掉下去就沒命了,多緊張啊!十幾天沒洗澡全身都髒的,頭上還長蝨子。」那段逃難的日子,是陳武秋蓮心中盤旋不散的陰影。
抵達廣州後,本以為能安定下來,陳武秋蓮的父親花光積蓄買房,卻遭人欺騙,一瞬間,房子沒了、錢也沒了,就在求助無門時,巧遇一名山東同鄉協助,對方將陳武秋蓮的父親登記為空軍文書人員,最終一家人以軍眷身分到了台灣。
抵台後,流離的童年,導致陳武秋蓮小學十多歲才開始念小學,等到畢業時已屆適婚年齡,於是在父親說媒下,她與同樣隨軍來台的先生結婚,婚後沒多久,兩人就搬進中壢的馬祖新村,展開一家六口的家庭生活。
「我20歲生我大女兒,老二、老三、老四都在馬祖新村出生,但是營養不好的話,孩子容易生病,我就想辦法努力多賺錢。」當時,軍人薪水微薄,為了補貼家用,陳武秋蓮跑去學洋裁,更以大女兒之名開起「麗華裁縫店」,替人做手工、打毛衣、人字繡、十字繡,一邊賺錢一邊顧家,後來一家人又搬到龜山的陸光二村,陳武秋蓮不但繼續做裁縫,還開了間雜貨店,生活變得更加忙碌。
「開始是做一個小雜貨店,結果雜貨店賺的錢還不夠,又去接家庭代工,那時縫的衣服堆得跟山一樣高,沙發都看不到了,我的想法是我要努力多賺錢。」陳武秋蓮自豪地說。
為母則強,雖然吃了不少苦,但將近50年的眷村歲月,卻是她此生最美好的回憶,從矮房窄巷、到鄰里間濃厚的人情味,都讓她十分懷念。
以裁縫撐起家庭,陳武秋蓮也憑藉著一雙巧手,縫補點綴了人生。如今高齡90歲,她仍持續以裁縫投身公益,甚至不時就會回眷村走走,尋找歲月中的餘溫,即便眷村的美好時光只能封存,但陳武秋蓮永遠是那位奉獻一切的陳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