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近來發生兩件離譜的醫療行為疏失,港媒報導,一名73歲老人原要照胃腸鏡,結果醫院竟失誤做成「無痛取卵」手術,另一家醫院則為86歲老人做了「試管內受精」,引起譁然。對此,陸國家醫保局說,要強化數據上傳前的嚴格審核、日常動態校核,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將風險消除在源頭。
據香港文匯網報導,一名73歲老人本來要做「無痛胃腸鏡」,但醫生在填寫診斷時僅輸入「無痛」二字,在下拉選項中誤選「無痛取卵」。另一名86歲老人所患疾病則為「腎功能衰竭」,由於首字母「SGNSJ」與「試管內受精」相同,醫生在填寫診斷時僅輸入首字母,又未仔細查看下拉選項,導致錯誤發生。
檢查人員現場指出問題,要求定點醫療機構完善數據校驗機制,助力醫務人員準確填寫診療信息,向醫保部門上傳準確數據,避免浪費監管資源。這兩個案例也顯示,部分醫院在日常管理最基礎也最關鍵的環節——數據質量管理上仍存在缺點。
數據質量稍有偏差,就會自動觸發醫保警訊,引發醫保現場飛檢,最終導致醫保監管和醫藥機構管理成本的雙重浪費。
國家醫保局表示,定點醫藥機構作為數據質量的第一責任人,要強化數據上傳前的嚴格審核、日常動態校核,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在源頭消除風險。各級醫保部門需發揮技術優勢,完善智能監控與交叉校驗機制,構建問題發現、提醒、處理的閉環管理體系。定點醫藥機構、醫保部門應緊密協作,為民眾的健康、金錢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