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陶鷹鼎 從「餵雞盆」到大陸國寶 只差一個「不適合」

陶鷹鼎高35.8公分、口徑23.3公分,是迄今唯一一件以鷹為造型的陶質容器。圖/取自銀河裡的科普星微博
陶鷹鼎高35.8公分、口徑23.3公分,是迄今唯一一件以鷹為造型的陶質容器。圖/取自銀河裡的科普星微博

1957年,在陝西華縣的田間地頭,一位農民原本只是在犁地,卻意外「挖」出了大陸國寶。

陝西華縣村民殷思義用牛耕田時翻出一件奇特陶器,造型像只昂首佇立的鷹,腹部又深又空。他一度想把它當雞食盆來用,誰知「盆太深」,餵雞並不方便。正是這份「不合適」,無形中救下了這件珍貴文物。這就是今天收藏於大陸國家博物館的陶鷹鼎。

央視新聞報導,陶鷹鼎高35.8公分、口徑23.3公分,是迄今唯一一件以鷹為造型的陶質容器。工匠們讓鷹身化作鼎腹,粗壯的雙腿和下垂的短尾變為三足支撐,昂首的頭部則自然銜接為鼎口。近看更有細節:喙部鋒利,雙目圓睜,胸背雕刻羽毛紋,既有猛禽的威嚴,也帶點憨態。

考古學者推測,它並非日常器物,而是隨葬禮器,折射出仰韶文化對猛禽的崇拜與「萬物有靈」的信仰。

考古學者推測,陶鷹鼎是隨葬禮器,折射出仰韶文化對猛禽的崇拜與「萬物有靈」的信仰。圖/取自藍星鏟史官微博

考古學者推測,陶鷹鼎是隨葬禮器,折射出仰韶文化對猛禽的崇拜與「萬物有靈」的信仰。圖/取自藍星鏟史官微博

1958年,黃河水庫考古隊到當地調查時,殷思義將陶鷹鼎主動上交。經專家鑒定,它的身分瞬間翻轉:從田間農具到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陶鷹鼎更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成為大陸國博「古代中國」展廳的明星展品。

陶鷹鼎差點被拿來餵雞的故事,不僅見證了考古的機緣巧合,更提醒我們:地下文物看似沉睡千年,但守護它們的關鍵,常常就在普通人的一念之間。

如今,陶鷹鼎還被「活化」為文創衍生品,比如發條玩具和動態模型,讓年輕人也能在日常生活裡與國寶「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