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繼廣場舞之後,「暴走團」逐漸成為大陸不少退休人士的新選擇。在瀋陽、北京、上海等城市,身穿統一服裝、列隊健步行走的老年隊伍頻繁出現在公園、廣場和城市步道。然而,伴隨人數增長與規模擴大,這一團體活動也引發持續的社會爭議。
據《新京報》報導,在瀋陽北陵公園,每天清晨和傍晚,數百名老人齊聲伴著音樂健步行進。他們身穿統一的紅色運動套裝,甚至配有音響、旗幟和領隊,場面頗為壯觀。這一運動源於健身操和健步走的結合,2019年最初僅四五人參與,如今已發展成上百人的大型隊伍。
然而,音樂聲量、占用步道等問題讓不少遊客和路人直呼「擾民」。有年輕人拍影片吐槽「公園成了暴走團的天下」,更有「暴走變路霸」的質疑聲音頻上熱搜。
儘管爭議不斷,暴走團對參與者來說卻不僅是運動場所,更是重要的社交空間。隊伍中設有團長、領隊和後勤等分工,甚至定期投票選舉。部分老人坦言,退休後生活空虛,加入暴走團不僅能保持身體健康,還能結交朋友、尋找存在感。「人到晚年,有地方去、有人相伴,比什麼都重要。」一位參與者表示。
隨著規模擴大,暴走團內部也衍生矛盾:有人為爭奪前排位置或領隊身分暗自較勁,也有人因採購隊服、收取會費問題產生分裂,甚至出現「另起爐灶」的情況。與此同時,部分老人因被外界指責或家人反對而選擇退出。
研究者指出,暴走團之所以受老年人歡迎,背後是退休群體普遍面臨的孤獨與身份轉變。一些老人坦言,運動本身固然重要,但更看重的是與同伴閒談、互相關心的時光。
今年7月,瀋陽發生一起消防車與救護車被暴走團阻擋的事件,再次引發輿論關注。多地政府隨即出台措施,對暴走團進行摸排登記,划定活動區域,並禁止高分貝音響。北京、廣州、上海等地已安排專人維持秩序,違規隊伍可能面臨處罰。
針對亂象,專家建議,除加強執法外,還需從公共服務層面改善。例如增設健步走專用步道、開放體育場館供免費使用,並出台長效管理機制,引導老年群體在合適時間與場地活動,以平衡運動需求與社會秩序。
「暴走團」代表著大陸出老齡化社會的新困境──老人們渴望健康與社交,但城市空間和公共資源尚未能完全承擔。正如一位年輕受訪者所言:「年輕人有年輕人的壓力,老年人也有他們的心酸」。
目前,不少暴走團已主動調整活動地點,從城市中心公園轉移至河堤步道等相對僻靜區域。隊伍人數雖有所縮減,但每天清晨和傍晚,仍有老人整齊列隊行走,並在散場後相約「老地方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