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李貴敏專欄】近九成產業衰退 景氣低迷直擊生活

李貴敏/現任律師

七月的製造業景氣燈號再次墜入藍色深谷,台經院2日發布的2025年7月製造業景氣信號,製造業的21個產業別中,有高達19個產業進入衰退的藍燈,比重高達八成八,幾乎將產業全盤染成寒色。沒有一盞繁榮的紅燈,連持平的綠燈也所剩無幾,宛如城市夜空的燈火逐一熄滅,只餘濃稠黑暗。這並非尋常循環,而是結構性危機,是積弊累積在時代洪流下的必然爆發。

全球經貿因川普總統的對等關稅政策曾短暫出現備貨榮景,台灣似乎也受惠於提前出貨的假象。然而囤貨效應退潮後,需求的虛空立即顯現。在美國對台關稅稅率公佈後,政府雖以「暫時性」安撫,但廠商的心頭陰影未曾消散,也不敢投資,只能收縮備料,市場氛圍也因而日益保守。就是這種「未見刀兵,先聞戰鼓」的氛圍,使景氣在觀望中逐步凍結。

細察產業信號,冷風撲面而來。民生大類中,紡織業七月再度亮起藍燈,匯價走強加上美國通膨壓力,讓訂單愈發稀薄,生產線上的機器聲空洞無力;紙漿與紙製品業巳連三個月陷於低迷,產值也持續下滑。石化橡膠大類同樣難逃寒意,化學材料業連續五個月低頭於藍燈,油價下跌使售價雪上加霜,需求不足讓倉庫裡的貨物靜靜堆積;塑橡膠製品則因國際產能過剩與台幣強勢,接單動能急遽退卻。

金屬機械大類亦陷重圍。基本金屬雖曾受惠於電子需求,但歐美鋼市蕭條、客戶觀望,外銷訂單日漸稀薄;金屬製品業即便搭上航太與 AI 伺服器需求,仍難敵國內不動產降溫與國際關稅威脅,更被幣值偏高壓得喘不過氣。運輸大類也難倖免,汽車與零件產業國內外雙雙受創。國內因美車進口稅率遲未定案,新車計畫延後,市場買氣轉趨保守,七月新車掛牌數比去年同期驟降兩成二;對外則因美國客戶先前提前拉貨,如今效應退去,出口訂單與生產指數同步下滑。

電子電機大類雖未全面衰退,但也掙扎在黃藍燈的邊緣。電子零組件受惠於 AI 浪潮,高階晶片與伺服器需求仍在,卻抵不住匯率偏升壓低利潤,美國加徵半導體關稅的陰影更使前景蒙塵;電腦、電子產品與光學製品雖因備貨潮短暫回暖,但匯價壓力過於強大,外銷與產量雖仍成長,卻明顯減速,企業也面臨愈來愈沉重的降價壓力。當這些訊號交織在一起,呈現的不是單純數字,而是一幅真實的「百業蕭條」圖景:藍燈閃爍,也照出無數產業與家庭的焦灼與無奈。

數字之外,更真切的是生活的煩憂。下班想買些食材,結帳金額一次比一次高,購物車因而愈來愈空;孩子開學,學雜費與補習費一次繳清,家長只能硬著頭皮應付;大人們的聚餐次數也被迫減少,餐桌上的笑聲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省錢的討論。這些壓力不是報表上的數字,而是滲進柴米油鹽的現實,讓人無時無刻不感到生活的沉重。

產業寒意逼近,政策卻遲滯不前。傳產持續流血,電子的短暫亮點又被當成擋箭牌,彷彿足以驅散藍燈。這樣的心態,與《中庸》所提醒的「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顯得格格不入;該提前佈局的一再延宕,該校正的錯誤又遲遲不改。風雨既已臨頭,船身仍未加固。外部波濤洶湧,內部卻缺乏穩健的掌舵。

年輕人看不到穩定前景,只能徘徊尋找出路;中年人背負房貸與教育費,在工資停滯與加班減少下日益焦慮;長者面對生活成本上升,退休金愈發捉襟見肘。這些困境並不只是數字波動,而是人心的失序。當民眾普遍感到「荷包縮水、未來茫然」,信心的裂縫比任何關稅或匯率更具殺傷力。

經濟的陰影,不僅停留在產業數據,更滲進了每一個家庭的日常。藍燈一盞盞亮起,映照的也不只是製造業的寒冬,而是社會的焦慮與不安。表面上的成長數字或許仍能被政策支撐,但民生的疲憊卻無法用帳面掩飾。沒有務實對策,就沒有真正轉機。此刻的台灣,就像一艘在夜海迷航的船,前方霧氣瀰漫,掌舵者卻仍在原地打轉。若無清醒方向,藍燈只會持續閃爍,人民的苦日子也依舊看不到盡頭。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