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技進步,各類器官以人工製造也越來越多,但是在心臟的主動脈內瓣膜,可不是常有機會見到;72歲王伯伯四年前因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接受傳統開心手術植入人工瓣膜,可惜隨著長期洗腎導致血管鈣化嚴重,胸悶、喘促等症狀加劇,經評估後必須再度植入瓣膜,不過考量患者體況不宜再動大手術,評估後,決定採用「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在原本狹窄部位植入「瓣中瓣」,終於又讓患者重獲「心」生。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外科主任劉殷佐指出,傳統「開心手術」從胸部切口後,需將病變瓣膜切除,再縫上人工瓣膜,恢復期較長,至於「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TAVI/TAVR)則是新型手術,僅透過導管從股動脈、胸部或頸部,就能將人工瓣膜送入心臟取代病變瓣膜,讓血液重新順暢流動。
劉殷佐指出,這項手術的最大優勢是微創,不僅傷口小、恢復快,也特別適合高齡、身體虛弱或不適合再度開胸的患者,病人術後可較快下床,生活品質改善明顯,若患者本身無法再接受傳統手術相比,此新型術式可說是提供一線生機,雖然手術金額高達上百萬元,但若本身條件符合健保規範,則可申請健保補助,大幅降低經濟負擔,前述的王伯伯本身就符合給付條件。
心臟內科主任王宇澄也指出,以王伯伯為例,由於長年洗腎,導致四年前植入的人工瓣膜出現快速鈣化、再度狹窄症狀,不僅胸悶、喘促,連走路到巷口都會就感到吃力疲倦,且本身還有糖尿病、心律不整(曾接受心臟節律器植入)等多項共病,使得風險大幅增加,不宜安排二度開胸手術。
因此經整合心臟內外科、麻醉科等團隊討論後,決定採取「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TAVI),將新的人工瓣膜直接置入舊瓣膜中,也就是所謂的「瓣中瓣」(valve in valve),難度雖然比單純植入瓣膜更為困難,但經過1個多小時努力後,經由全程高階影像導航設備進行瓣膜定位,新瓣膜順利釋放擴張,成功撐開舊瓣膜的葉片,心臟隨後也恢復正常的血流,術後狀況穩定,三天後即順利出院。
王宇澄提醒,主動脈瓣膜狹窄是心臟老化疾病之一,而瓣膜就像心臟的「單向門」,一旦出現鈣化、開合不全,血液流出就會受阻,心臟需要更大力氣才能把血打出去,長期下來導致心臟肥厚、衰竭,常見的症狀包括胸悶、氣促、頭暈,甚至昏厥,部分患者誤以為只是冠心症,卻忽略其實是瓣膜出問題。
劉殷佐、王宇澄也呼籲,三高族群、長期抽菸或肥胖者都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群,一旦出現胸痛、呼吸困難或走路容易喘,應盡早就醫檢查,避免拖到重度狹窄,才發現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 陽光男韌帶受傷痛難行 半月板碎到只剩一半
- 常會不自覺「咬牙切齒」? 中醫針藥緩解顳顎關節緊張
- 名醫會客室/認識心絞痛及藥物治療
- 名醫會客室/炎夏水分流失更要預防泌尿道結石
- 16歲高二生突昏倒 竟是二型糖尿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