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本應是中國藝術展覽最繁盛的季節,但今年,多家曾引領中國民營美術館潮流的藝術空間卻相繼熄燈。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深圳木星美術館、青島西海美術館、上海東一美術館、廊坊Ennova藝術中心等,曾是藝術愛好者、策展人與收藏家的心中燈塔,如今卻以停運、閉館告別盛夏。
知名美術館接連停擺
根據大陸旅遊入口網站《旅界》報導,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作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當代藝術機構之一,其上海分館在6月與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文化部合作展覽閉幕後,便陷入全面停擺,部分員工自今年1至6月期間未能足額領取工資。
深圳木星美術館以《當藝術成為孤島,我們仍在燃燒》的告別信,正式落下帷幕;西海美術館(TAG Art Museum)在青島海邊藝術灣的運作也宣布暫停,原本被期待打造「濱海蓬皮杜」概念的藝術灣,如今只剩靜默的空間。上海東一美術館在年初突然閉館,其與義大利烏菲齊美術館(Uffizi Gallery)簽訂的「五年十展」合作協議未能完全落地,閉館前一天仍吸引大批市民排隊送別。廊坊由新奧集團支持的Ennova藝術中心,同樣悄然停擺。
回顧近年,這一趨勢早現端倪:2023年上海余德耀美術館縮減運營,團隊壓縮、展覽節奏放緩;2022年廣東時代美術館曾因母公司資金鏈斷裂而一度閉館,雖靠捐贈與小額拍賣重新啟動,但運作模式已大不如前;同年,OCAT(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在北京、上海、深圳的多個展廳先後停止對外開放。這些曾是中國當代藝術生態最閃耀的名字,熄燈並非藝術水準不夠,而是經營與市場壓力所致。
全球藝術市場降溫 衝擊大陸
根據《2025年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2024年全球藝術品市場銷售額下跌12%,畫廊部門跌幅達6%,高達43%的畫廊盈利出現下滑,僅32%畫廊利潤增長。全球藝術市場降溫已傳導至中國大陸,民營美術館受到明顯衝擊:UCCA欠薪成為熱搜事件,木星與西海相繼閉館,東一在繁華中熄火,這些都顯示出結構性問題,而非偶發事件。
中國民營美術館的高光時刻出現在2010年代中後期,尤其是2016至2020年間,統計顯示中國全國平均每兩天就新增一家博物館,其中民營美術館是最亮眼的部分。當時,城市更新、工業廠房改造、房地產導向的文化設施,以及年輕人藝術消費升級,為民營藝術機構提供了蓬勃生長的土壤。木星、東一、余德耀、西海、美凱龍、天目里等美術館迅速出圈,策展人、建築師、收藏家乃至公眾都認為中國民營美術館迎來黃金十年。
然而,這一繁榮很大程度依賴房地產開發商的資金注入與投資人的愛心投入,缺乏穩定盈利模式。隨著地產市場退潮與經濟波動,這些機構首當其衝。西海美術館所在青島藝術灣因教育規劃叫停、周邊地產停擺而陷入資金真空,中小型美術館更多依賴票房、出租及臨時資助,一場好展覽能夠支撐半年運營,一場雨可能讓收入歸零。
觀眾行為與文化消費模式困局
中國美術館觀眾結構仍以拍照打卡為主,真正願意欣賞藝術、參與公教活動或付費購買藝術品的人群比例有限。展覽成為背景場景、展品成為拍照道具、流量成為主角,美術館缺乏用戶黏性。
一位美術館從業者私下指出,「理想很美,但展廳要亮、燈要通電、工資要發。這些問題解決不了,理想撐不過下個季度。」民營美術館成本年年燒,包括展品運輸、保險、布展搭建、專家費用、空間租金、冷暖電力與團隊薪資,缺乏長期穩定收入來源,運營壓力巨大。
報導作者在日本四國地區旅行時觀察到,直島、豐島、犬島等離島將藝術與旅遊、住宿、餐飲、交通深度整合。以直島Benesse House酒店為例,每個房間都是與藝術品共處的空間,遊客為藝術體驗長期停留,帶動地方經濟,最終支撐藝術場館運營。
這套模式強調「藝術是旅行目的地本身」,遊客不僅參觀,更形成反覆造訪與深度消費,與中國現行以流量與打卡為主的模式形成鮮明對比。
中國民營美術館的盛夏熄燈潮,反映了市場、觀眾行為與盈利模式三方面的深刻問題。燈光一盞盞熄滅,藝術空間運營者與觀眾需重新思考:藝術場館的生存與發展,不僅在展覽本身,更在能否融入可持續的文化與經濟生態。若不能建立穩定收入、延伸文旅系統,理想再美,也難以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