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日新版教科書藏貓膩 《解放軍報》刊文批三大惡劣動向

南京利濟巷「慰安婦」主題雕像前,擺滿象徵溫暖與光明的向日葵。圖/取自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微信
南京利濟巷「慰安婦」主題雕像前,擺滿象徵溫暖與光明的向日葵。圖/取自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微信

繼8月6日發表評論文章後,中共軍委機關報《解放軍報》13日再度刊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員魯東紅的署名文章,點名日本今年4月起在全國初中啟用的新編教材,對二戰歷史的敘述存在「三大惡劣動向」,引發關注。

根據報導,日本新版教科書在涉及二戰歷史的內容中,被指存在以下問題:

一、重大事件表述模糊化與弱化
文章指出,目前日本初中約8成教材由東京書籍和帝國書院編寫,對南京大屠殺、盧溝橋事變等歷史事件採用「南京事件」「日中兩軍衝突」等模糊用語,並以「受害人數尚無定論」等方式淡化加害責任。

二、戰爭敘事被割裂處理
多數日本教材將1931年至1945年的侵華戰爭與太平洋戰爭分立描述,分別稱為「日中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營造日本「被動參戰」的印象,淡化侵略性質。

三、教科書右傾化趨勢加劇
文章認為,日本右翼團體近年策略轉變,不再僅推動極端教材的擴大使用,而是影響所有教材的審定方向,導致內容整體右傾化。部分編寫者與右翼組織關係密切,使教材內容難以保持中立。

報導還指出,日本特殊的「先編後審」教科書制度,在實務上受到文部科學省干預。2021年,日本政府曾要求將「隨軍慰安婦」定性為「不恰當表述」,並強制修改教材,引發爭議。

文章最後強調,日本教科書問題不僅涉及歷史記憶,也關乎地區安全與國際信任,呼籲日本正視歷史、承擔責任。

近年,日本國內也有民間團體持續推動歷史反思。例如,8月8日至15日在橫濱舉行的「戰爭加害圖文展」,展出了南京大屠殺、731部隊、慰安婦等相關史料,提醒社會正確認識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