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全職兒女」之後,近日「全職乖孫」這一新興家庭角色受到大陸社會關注。所謂「全職乖孫」,指的是部分年輕人選擇暫時離開職場,或以靈活就業的方式,在家中長時間照顧年邁祖輩,並非單純依靠老人退休金生活,而是以實際行動參與家庭照護。這一現象反映的不僅是代際責任的轉變,也引發對家庭與社會養老體系的再思考。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25歲的自由職業者麥冬(以下皆為化名)是這波「全職乖孫」中的一員。她原在北京從事影視媒體相關工作,因工作壓力大,選擇暫時返鄉休息。起初,她僅是為了幫母親代班一個月,照顧八十多歲的外婆與智力障礙的舅舅,沒想到這段照料時間逐漸延長,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做飯、陪買菜、跑腿處理家務,這些事看起來瑣碎,其實非常耗神」麥冬在受訪時回憶道。她一邊照顧外婆,一邊嘗試繼續自由創作與接案工作,花費來源除自己收入外,也包括外婆的退休金與姨媽們提供的贍養費。
類似的還有小穎與豆豆。小穎為了照顧癱瘓的爺爺辭去教師工作,將生活日常拍成影片發布於社群網站,後來更以販售生活用品貼補家用。豆豆則利用「慢就業」期間照顧年近90歲的外公,並在照料之餘準備重返職場。
在現實生活中,中年父母或忙於工作,或體力已不支,而孫輩因靈活工作形式或職涯過渡期,反而成為更適合照護的角色。「我爸媽本來想退休後出國旅遊,但一直沒辦法抽身照顧奶奶,現在年紀也大了,我就主動接手,讓他們休息一下。」麥冬說。
此外,與父母相比,祖孫間的交流有時更順暢。豆豆表示,外公不願與兒子溝通,卻願意透過她轉達心聲。這種「隔代親」的情感基礎也讓照護更為和諧。
儘管部分網路評論將「全職乖孫」與「躺平」或「啃老」劃上等號,但實際上,多數年輕人並未放棄職涯。他們一邊照顧老人,一邊參與靈活就業、進修技能、投遞履歷。
豆豆在照顧外公的過程中,逐漸建立早睡早起、自己做飯的規律生活習慣。麥冬則表示:「以前工作靠腦力,生活能力很差。現在會種菜、挑菜、做香椿炒蛋,還試著幫人上門做飯賺了200元(人民幣,下同)」。這段「全職乖孫」的經歷不只是過渡,而是一段實實在在的生活體驗與價值轉換。
根據大陸《2023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截至2023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97億,占總人口的21.1%;其中65歲及以上人數為2.17億,占總人口的15.4%。另大陸據《2024養老護理員職業現狀調查研究報告》,大陸養老護理從業人員僅50萬人,實際缺口高達550萬,專業照護資源明顯不足。
「全職乖孫」現象的出現,部分緩解大陸了家庭照護壓力,也提供一種可持續的照護補充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