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國際法院裁定:富裕國若違氣候義務 恐須賠償受災國

南太平洋島國萬那杜發起的案子,獲得聯合國大會支持,提交國際法院徵詢意見,獲得有利的裁決。圖/取自QANTAS  航空公司官網
南太平洋島國萬那杜發起的案子,獲得聯合國大會支持,提交國際法院徵詢意見,獲得有利的裁決。圖/取自QANTAS 航空公司官網

聯合國最高司法機構—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ICJ)23日發表具歷史意義的意見書,明確指出富裕國家若未履行對抗污染的國際承諾,將可能面臨向受氣候變遷衝擊嚴重的國家賠償的法律責任。這份意見書不具約束性,但深具法律與政治影響力,被視為邁向氣候正義的重要里程碑,尤其受到小島國家與環保團體高度讚揚。

國際法院法官岩澤雄司宣讀意見書。圖/翻攝自Global News Youtube 頻道

國際法院法官岩澤雄司宣讀意見書。圖/翻攝自Global News Youtube 頻道

根據路透報導,一件由南太平洋島國萬那杜(Vanuatu)發起的案子,獲得聯合國大會支持,提交國際法院徵詢意見。國際法院在歷時兩小時的討論,由法官岩澤雄司代表15位法官宣讀結論,強調:「國家必須合作,實現具體的減排目標。未能履行氣候條約所規定的嚴格義務,即構成對國際法的違反。」

岩澤指出,各國對於其管轄或控制下企業的行為也需負責,若持續推動化石燃料的生產與補貼,將可能需對受損國家作出完整賠償,包括回復原狀、金錢補償及道義滿足等。

萬那杜氣候部長雷根瓦努(Ralph Regenvanu)在意見書宣布後對媒體表示:「我沒想到結果會這麼好。」曾遊說萬那杜政府提案的法學院學生普拉薩德(Vishal Prasad)則說:「這是一把爭取氣候正義的利器,ICJ給了我們一把非常有力的武器。」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也稱此舉為「對地球與青年力量的勝利」,並重申《巴黎協定》目標應是全球氣候政策的核心。

岩澤在意見中進一步指出,各國應共同維持《巴黎協定》所訂「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的標準。他也明確表示:「享有乾淨、健康、永續的環境,是其他人權得以實現的基礎。」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對此並未正面回應。白宮發言人羅傑斯(Taylor Rogers)回應路透表示:「如同以往,川普總統與本屆政府始終以美國利益為優先。」

分析指出,美國為歷史上碳排放最大國,目前排放量僅次於中國。川普政府上台後已撤回多項氣候管制政策,使得此份意見書的實際效力可能受限。

即便如此,環保團體與法律界仍對國際法院此次表態寄予厚望。綠色和平組織法律顧問加里多(Danilo Garrido)表示:「這是全球氣候問責新時代的開始。」代理索羅門群島的律師納魯拉(Harj Narulla)指出,法院已為要求主要排放國賠償打開法律空間,「包括重建基礎設施、恢復生態系統與金錢賠償等形式。」

自從挪威環保少女桑伯格(Greta Thunberg)振臂一呼,環保議題成為不少年輕人關注的焦點。圖/翻攝自Global News  Youtube 頻道

自從挪威環保少女桑伯格(Greta Thunberg)振臂一呼,環保議題成為不少年輕人關注的焦點。圖/翻攝自Global News Youtube 頻道

根據倫敦氣候變遷與環境研究機構Grantham Institute的統計,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近3,000起與氣候相關的訴訟案件,遍及近60個國家。此項國際法院的意見書預料將成為未來氣候訴訟的重要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