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茅台下凡塵 價格、股價雙跌 還能夠繼續囤貨嗎?

茅台之所以登上「神壇」,離不開大陸特殊的社交文化。圖/取自蘇蘇聊財經
茅台之所以登上「神壇」,離不開大陸特殊的社交文化。圖/取自蘇蘇聊財經

曾被譽為大陸「液體黃金」的飛天茅台,如今風光不再。2024年下半年以來,茅台批發價格持續下跌,近日已跌破重要心理價位的2500元人民幣(下同),部分市場甚至出現2400元左右的成交價,創近年新低。「茅台神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重塑。

茅台之所以登上「神壇」,離不開大陸特殊的社交文化。長期以來,貴州茅台民族品牌的光環,更讓其成為政商宴請的必備之選,象徵權勢與地位。過去「無茅台不成席」的說法深植人心,使茅台的文化價值遠超酒品本身。

新浪財經曾指出,除文化優勢外,茅台成功塑造出稀缺性與神秘性,加上嚴格的限量與控價政策,更進一步推高市場需求。自2014年起,茅台還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股價從80餘元一路飆升至2021年最高超過2100元,市值突破2兆元人民幣,成為A股「股王」與「社交貨幣」代表。

中國酒業協會估計,民間囤酒庫存高達1億瓶,部分經銷商與投資者將茅台視為「硬通貨」,長期囤積待漲,金融屬性被不斷放大,茅台價格與價值逐漸脫鉤。

但再高的神壇也會動搖。2024年以來,茅台價格與股價雙雙下滑,背後是多重因素交織影響。首先是宏觀經濟環境轉冷。2024年大陸經濟增速放緩,消費者信心不足、就業壓力加劇,使得高端白酒消費意願顯著下降。據《第一財經》報導,部分高凈值人群開始減少非必要開支,茅台不再是宴席的「標配」,而轉向性價比更高的酒類產品。

其次,2025年起被稱為大陸「史上最嚴限酒令」的政策正式落地。禁止公款接待中使用高端酒水,並強化對國企、機關單位的財務審核,嚴重擠壓了茅台在政商市場的需求空間。

再者,茅台過去以囤貨炒作支撐價格的金融機制也出現反轉。如今囤酒不再「穩賺不賠」,部分經銷商面臨「賣一瓶賠一瓶」的困境,一夜間虧損數十萬元成常態,導致市場信心持續下滑,二級市場交易價跌破指導價。

茅台的文化溢價,也在年輕一代消費者心中逐漸失效。與偏好低度果酒、精釀啤酒與洋酒的Z世代相比,茅台沉重的「酒桌文化」與高酒精度使其難以打入新一代市場。

對普通消費者而言,茅台價格下跌反而是好消息。「茅台自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有人直呼:「終於有機會真正喝上一口正宗茅台了!」但對於過度囤貨的經銷商而言,這是一場資金與信心的雙重打擊。由於價格倒掛,不少商家陷入流動性危機,成為茅台跌價潮的「接盤俠」。

儘管風光不再,但多數專家認為,茅台價格回歸理性未必是壞事。對消費者而言,茅台從「社交貨幣」回歸到「可負擔的消費品」,滿足的是真實的品飲需求,而非價格崇拜;對企業而言,這也將促使茅台重新審視產品價值與市場定位,從過度金融化中回歸。

事實上,茅台並非首次遭遇挑戰。2012年中央八項規定落地時,茅台曾一度銷量暴跌,但最終成功轉向高端商務與個人消費市場。根據2025年貴州茅台年報第一季報,即便在白酒整體承壓的大環境下,貴州茅台仍實現營收增長13.5%,淨利潤同比增長11.2%。
 

※飲酒過量,有害(礙) 健康;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飲酒過量,害人害己;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