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T形帛畫曾經多處改繪,出土絲織品「枕巾」重新定義為「茵席」(坐墊)。5月16日,湖南博物院正式發布最新一批馬王堆漢墓研究成果。包括發現T形帛畫多處改繪痕跡、首次公開「赭黃色紗地印花敷彩絲綿袍」的數字孿生模型,並對出土絲織品「枕巾」重新定義為「茵席」(坐墊)。
同時,湖南博物院結合馬王堆帛書文字形態,推出「馬王堆新漢隸」數位字型,讓古老書法融入現代生活。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T形帛畫,為大陸國家一級文物,被譽為湖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此次研究首次運用高光譜、紫外成像等技術對其進行精密掃描,揭示出畫面中出現多處潛藏的改繪痕跡。
其中最明顯的是帛畫上部天門入口的兩位守門神。高光譜影像(hyperspectral imaging)顯示,畫匠原本為守門神繪製了手持玉圭的姿態,但後來將其改為拱手而坐。湖南博物院研究人員指出,玉圭為古代重要禮器,盛行於先秦至戰國,但至西漢逐漸式微,這一修改可能反映了漢代禮儀制度與時尚審美的變遷。
此外,畫中神獸、人物衣飾等部位亦見細部重繪痕跡,甚至在畫面天門上方發現疑似文字,這為深入理解帛畫製作流程與文化語境提供了新線索。
另外,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赭黃色紗地印花敷彩絲綿袍」數位孿生模型首次對外亮相。這件服裝被譽為中國迄今發現最早融合印花與彩繪技術的絲織衣物,展示了西漢高超的紡織與染整工藝。
湖南博物院與科研機構,透過超高清掃描、AI輔助紋樣生成、仿生染料老化推演,復原出「新衣」與「舊衣」兩種狀態。其上裝飾的藤蔓、蓓蕾、花穗,細節達毫米級精度。模擬結果還原了衣物穿著時的垂墜感與光澤,並首次嘗試透過動態捕捉技術重現古人穿衣情境。
湖南博物院數據中心主任何表示:「這項成果不只是形象的復原,更是跨越兩千年時空的數據還原與文化重構。」
在絲織品層面,研究團隊對1972年於一號墓北邊廂出土的「織地乘雲繡枕巾」再研究,發現其中一件實為「茵席」——即現代所稱坐墊。根據新解讀的出土遣冊記載,詞句中「度」字實應為「席」之訛,且實物所處位置及其與漆案、舞俑等擺放關係,顯示其作為主人生前觀賞歌舞與宴飲時所用坐具的功能。
在推進古文字現代應用方面,湖南博物院聯合文化數字化機構發布「馬王堆新漢隸」字型。該字體取材自馬王堆三號墓出土帛書中的隸書筆跡,融合AI學習與設計優化,使這批古字型可於現代電腦與手機中使用。
馬王堆帛書涵蓋《老子》《周易》等52種典籍,手寫文字達13萬餘字。這些文書書體處於由篆書向隸書過渡的關鍵階段,具有極高書法與語言學價值。
馬王堆漢墓位於湖南長沙市,是西漢初期的高級貴族墓群。1972至1974年間考古發掘,共發現三座墓葬。其中一號墓墓主人為西漢丞相利蒼之妻辛追,其棺槨保存完好,出土絲織品、帛畫、帛書、漆器等珍貴文物3000餘件,被譽為20世紀最重大考古發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