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睽違6年 鋼琴家普雷特涅夫獨奏會6月登場

photo ©Rainer Maillard/ DG
photo ©Rainer Maillard/ DG

繼2019年獨奏會之後,六年未曾前來單獨演出,直到去年才與洛薩科維契搭檔重奏、重現臺灣舞臺的俄國鋼琴大師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今年終於將在6月10日、11日先後於高雄衛武營音樂廳、臺北國家音樂廳,帶來「力晶2025藝文饗宴―鋼琴大師普雷特涅夫獨奏會」,以貝多芬與葛利格展現實力,並在臺北場演出當天18:30邀請蔡永凱博士進行演前導聆。

普雷特涅夫是一位獨特的音樂家,他的名字在鋼琴演奏、指揮和作曲領域都享有盛名。然而,無論他的音樂生涯如何多變,「鋼琴家」始終是他讓人印象最深刻的身分。這位1978年柴科夫斯基鋼琴大賽的首獎得主,以其獨特的詮釋觀點、豐富的音色變化以及對音樂細節的極致追求,成為當今樂壇的傳奇人物。1986年,回到俄羅斯的鋼琴大師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聽過29歲的普雷特涅夫演奏後,向媒體表示「你們已經有一位非常優秀的鋼琴家,不需要我再回來了」,這番話不僅是讚賞,更是大師對後輩深具分量的肯定。

《普雷特涅夫組曲》一書作者陳效真指出,普雷特涅夫的演奏方式不同於一般以技術或傳統詮釋為標準的演奏家。他認為音樂不僅僅是精確地再現音符,更是一場深入探索的旅程。他形容古典音樂就像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沉浮著各種差異細微的色彩、音調、意義、概念⋯⋯大部分音樂家都是挑選最容易撈取、漂浮在海面上的素材,他則是寧願「盡可能潛入海底,深入尋找不一樣的東西」,並為樂譜注入新鮮生命。這樣的理念,使他的演奏擁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充滿新意卻又不偏離作品的核心精神。

在演奏生涯中,普雷特涅夫對鋼琴音色有極高的要求。他曾經一度因為對現代鋼琴音色的不滿而停止公開演奏。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發現SHIGERU KAWAI SK-EX鋼琴,並對其琴鍵手感與音色的靈活性極為讚賞。為了滿足普雷特涅夫的演奏需求,河合特別為他量身打造專屬的鋼琴,確保琴鍵觸感、音色表現都能貼合他的要求,而且每場演出都由日本河合的首席調音師精細調整以達到最佳狀態。這部鋼琴的音色如絲絨般柔滑又透亮,特別適合普雷特涅夫對弱音的高度敏感,使他能夠更自由地展現樂曲中的層次與表情。

普雷特涅夫將在本場音樂會演繹貝多芬兩大經典:《悲愴》與《月光》奏鳴曲。他的詮釋以強烈對比見長——在《悲愴》中突顯戲劇張力,於《月光》則以流動的節奏營造詩意,並在終樂章迸發澎湃能量。下半場的葛利格《抒情小品》選曲,將展現他對北歐風情的獨到理解。透過精準的音色控制,樂曲時而如薄霧輕籠,時而似曠野晨風,帶領聽眾漫遊於北國的自然與詩意之間。

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知名音樂導聆人劉岠渭認為,這樣的選曲,不只在一場節目裡,展現了古典時期作曲家與浪漫時期作曲家,分別著重「奏鳴曲」與「小品」的典範轉移,選擇貝多芬最為膾炙人口、已有大量詮釋的作品,更顯現鋼琴家的極高自信——光是這一點,就足以令人期待。

普雷特涅夫的音樂會總能帶給聽眾雙重享受:既滿足對經典作品的期待,又驚喜於新穎的詮釋視角。這場獨奏會將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見證當代頂尖鋼琴家如何以其獨特的藝術眼光,重新定義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透過為他量身打造的鋼琴與爐火純青的演奏技藝,呈現貝多芬的激情與葛利格的詩意。這不僅是一場聽覺盛宴,更是一次與音樂本質的深刻對話。在普雷特涅夫的指尖下,熟悉的旋律將煥發新生命,展現鋼琴藝術的無限可能。

力晶2025藝文饗宴—鋼琴大師普雷特涅夫獨奏會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