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快速回升,被稱為「飛行硫酸」的隱翅蟲將進入活躍期,部分地區隱翅蟲引發的皮膚灼傷病例呈現爆發式增長。根據《杭州日報》報導,截今年年4月20日,武漢市第三醫院今年已接診超過200例隱翅蟲皮炎患者,單日最高接診量達20人,較去年同期激增35%。
32歲的李姓女子因臉上疑似有蟲落下,隨手一拍,結果右臉留下4×6公分的明顯灼傷,幾乎覆蓋半邊臉頰。醫生表示,隱翅蟲體內攜帶pH值為1~2的酸性毒液,其毒性與硫酸相當,破裂後接觸皮膚會引發嚴重皮膚炎,拍打更會導致毒液擴散,皮損面積增加3至5倍。92%的患者傷口集中在臉部、頸部等暴露部位。
醫師建議,若發現隱翅蟲落於身體上,應用紙片輕拂或吹走,避免拍打。若不慎接觸毒液,應立即用流動清水沖洗至少15分鐘,搭配4℃冷敷,每次20分鐘,再薄擦弱效類固醇藥膏。切忌使用酒精、碘伏、牙膏、生薑汁等民間偏方,避免二次刺激。
在台灣隱翅蟲同樣讓人困擾,根據台中市政府農業局公告,隱翅蟲具有強烈趨光性,在高溫、濕潤氣候下繁殖迅速,常於夜間出現於住家附近,如濕地、水田、水溝、公園雜草叢及燈光強烈處。儘管隱翅蟲不主動叮咬人類,其危險性來自體內毒液的間接接觸。
農業局提醒民眾提高警覺,尤其夜間應關閉室內燈光或使用窗簾遮蔽光源,檢查寢具、關好紗門紗窗,避免吸引隱翅蟲入室。此外,清除居家周邊雜草與積水,可有效減少其孳生環境。
儘管造成皮膚灼傷,農業專家指出,隱翅蟲本質上是捕食性昆蟲,對農業有一定益處。其中黃角小黑隱翅蟲可捕食神澤氏葉蟎等害蟲;紅胸隱翅蟲則能有效控制蚜蟲、飛蝨、薊馬、螟蛾等20多種農作物害蟲,具備極佳的生物防治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