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柴可夫斯基第四號的逆轉之戰

法國、德國福特萬格勒協會以及日本福特萬格勒中心合力推出的柴四專輯。
法國、德國福特萬格勒協會以及日本福特萬格勒中心合力推出的柴四專輯。

1997年,法國Tahra唱片公司的創辦者特雷明(René Tremine)推出一本以編年史方式編撰的指揮巨匠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1886-1954)錄音目錄,根據上面的記載,福特萬格勒的錄音檔案在1997年來到481個,但這數字還在擴增當中。

根據數十年來不斷更新的唱片目錄,福特萬格勒指揮的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版本,原本只有1951年與維也納愛樂的錄音室錄音。1949年8月24日琉森音樂節(Lucerne Festival)實況紀錄則是從未曝光過的音源,甚至連是否有這個檔案的存在,過去都不曾被記載。

John Ardoin在他的《福特萬格勒的指揮藝術》一書裡曾提到,柴可夫斯基作品中的激情特質以及經常的情緒轉換,深深吸引福特萬格勒。法國福特萬格勒協會的創始人阿博拉(Sami-Alexander Habra)在他撰寫的《Furtwängler revisited》一文也談及,1960年代,他曾在一位旅居法國巴黎的舊俄國貴族要求下,播放福特萬格勒的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唱片,那位俄國人聽完訝異地表示:「這位土生土長的德國佬,竟然比我聽過的俄國指揮,更能抓住斯拉夫的靈魂。」

1949年的柴可夫斯基第四號錄音來自琉森音樂節的實況,上半場演出的布拉姆斯雙提琴協奏曲,早在1988年就發行唱片,音源來自一位慕尼黑學者的私人收藏,但第一樂章的第336-359小節有50秒遺落,而且音質非常不理想。根據文獻,瑞士羅曼德廣播、南德廣播以及英國BBC都曾廣播過這場雙提琴協奏曲演出,但磁帶在使用後都已抹除。下半場的柴可夫斯基第四號同樣也來自私人收藏,幸運的是,用來錄製的母盤,是效果更好的醋酸鹽盤。

這張柴可夫斯基第四號唱片由法國、德國福特萬格勒協會以及日本福特萬格勒中心(The Wilhelm Furtwängler Centre of Japan)合力促成發行,由阿博拉監製,母帶則交給錄音工程師Charles Eddi進行數位修復。這張唱片有別於1951年I的商業錄音,也逆轉了我對福特萬格勒詮釋柴可夫斯基第四號的刻板印象。

第四號交響曲是柴可夫斯基六首有編號的交響曲中,最富變化且最熱情的一首。相對於《悲愴》的標題性,第四號雖是採純音樂的形式創作,但這首交響曲表現出來的卻是描繪著人類的苦惱徬徨,彷彿一切均由命運的魔掌所操控。此作儘管有優美的旋律,卻也充滿獨特的陰鬱曲調。其幽暗特質深深吸引福特萬格勒。

福特萬格勒留下的第四號錄音室版由EMI名製作人李格(Walter Legge)監製,時間是1951年初,當時,福特萬格勒與維也納愛樂在金色大廳的一系列錄音正接近尾聲。這張柴可夫斯基第四號隔年發行唱片時,許多人認為在錄音中,聽不到福特萬格勒應有的火候,有一種說法,將這樣的問題歸咎於錄音不夠鮮明,削弱了福特萬格勒的力道。

也許福特萬格勒以錄音室形式錄製的柴可夫斯基第四號,缺乏大師在實況演出中慣有的魅力,琉森版的現身大大彌補這個缺憾。兩個僅相隔不到兩年的同曲異盤,福特萬格勒在詮釋手法上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但琉森版有著更濃烈的情緒,儘管音樂表面漂浮著雜訊,尤其第二樂章開頭幾個小節,雜訊非常嚴重,但並不影響聆聽。

三個協會的合作,讓這場獨特的柴四實況復活,演出後持續3分鐘左右的掌聲也被如實記錄,另還收錄兩個約2分13秒的片段,讓收藏者比較第一樂章結尾修復前與修復後的聲音差異,Charles Eddi的母帶修復居功至偉,樂迷在克難的音質條件下,應可聽出比EMI錄音室版更多的感動。

福特萬格勒詮釋的柴可夫斯基作品,很容易因為其血統而被忽略,有人就將福特萬格勒詮釋的《悲愴》交響曲歸類為德式風格,以有別於所謂的俄羅斯正統,但實際上,福特萬格勒以他強烈的主觀意識,傳達出柴可夫斯交響曲的悲劇性,說明了血統關連只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