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看不懂藝術?掌握「這五點」品嘗藝術更容易!

部分畫作需要一些歷史或文化基礎較能理解,有些畫家、雕塑家的藝術創作則較需要有先行條件。這些時候,先閱讀展覽上的解說,有助於提升對展品的理解。

 

【文/鍾宜龍】相信多數人都有這種感覺:走進美術館,好像瞎子摸象,什麼都看不懂。對於「藝術」總是抱持著一種莫名的距離感,有些畫作怎麼看,就是看不懂它在表現什麼。

實際上,在「欣賞」藝術的時候,我們經常會有既定的認知,這些認知通常比較趨近於社會常用的邏輯,不論是視覺或是聽覺。但是藝術本身未必是跟常態社會有直接牽連的。看看以下五點,你就能知道該如何「了解藝術」了!

 

  1. 閱讀展覽序言:
    通常中、大型的展覽,在觀展之前都會有直條DM可以拿取(服務台、售票口等等),這些DM上面,會寫出當前展覽的作者,以及展覽簡介。別小看展覽簡介,其實展覽簡介在觀展過程中,佔據了很重要的角色。這類型的小介紹,通常包括了作者思考、理念、還有創作邏輯等等,看完之後,通常就能夠明白作者的創作意圖了。
     
  2. 小小休息,清空腦袋:
    說到清空腦袋,其實沒有想像中來得困難;為了專心沈浸在展覽裡面,你需要不受外界打擾、並且感受展場的舒適。通常美術館的環境都是相對安靜的,比如台北市立美術館、奇美博物館都是很好的空間,在這些空間裡面,嘗試沈澱自己,把腦袋清空吧。
     
  3. 作品大於簡介:
    觀賞的時候,可以認真也可以很放鬆。但如果你並沒有非要上歷史或哲學課的話,可以先觀賞作品本身的繪畫內容,不要太快讀文字。繪畫內容在一幅作品中始終還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已經閱讀過展覽介紹,那多數情況下,你都能套用同樣的邏輯來理解作品。
     
  4. 認識作者:
    許多畫作通常會藏有某些特色,例如畫家愛用的色調,或者經常使用某種構圖、人物的四肢偏細長或者粗壯等等;這些都是很容易辨認出作者的元素;但如果想要更深入認識這些創作,也可以選擇先認識作者,不論是作者發表的作品理念,又或者作者在Facebook上的閒話家常,其實都是認識作者以及作品的一種方法。
     
  5. 轉換思考:
    這跟「清空腦袋」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可能更困難一些。如果你看的是畫作或者雕塑,那你一定要有一個觀念,人像未必要像人、風景未必要和煦美麗。有時候,欣賞藝術作品,更重要的是發揮你的想像力,或許更能讓作品活過來喔!

 


較為魔幻、虛構的作品,著重在作者體現的創意及自由想像,用較輕鬆的心情欣賞,帶入個人理解也別有一番趣味。

由於現代創作媒材更為多元,藝術展覽也越來越區分為許多類型,觀賞展覽也未必要有精確的理解。畢竟,藝術創作本身,比起傳達,有更多的成分是觀賞者自身的理解,而這些理解同時也是創作的重點,一個吸引人的作品,會被更大量的解釋,也會因為被解釋而成為觀賞者的內涵。在觀展時,除了四處瀏覽,也別忘了抓緊要點,可以更有效深入展覽內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