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曹興誠收藏藝術品像談戀愛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故宮博物院典藏品來源有四:來自中國大陸的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國子監等清王室舊藏;二戰後日方歸還文物;國家編列預算購藏品,以及各界捐贈等等。
    在兩岸三地政局巨變下,談故宮博物院彷佛是尷尬的存在,乍看之下,來源多元,但無可否認,絕大多數來自清王室,因此有人建議故宮博物院可以正名為「清室收藏的紫禁城博物館」。
    日前發生故宮博物院器物毀損事件,在在野黨立委,抓到機會,在選舉前火力全開,大肆撻伐,甚至要求吳密察院長下台。
    政客作秀、媒體無知,隨著起舞,企圖用故宮博物院的疏失,打擊執行團隊。其中最被詬病的是,動輒使用「國寶」詞彙,是不明事理,危言聳聽的負面教材。
    其實,古物和古蹟一樣,分等級,並非放在故宮博物院的通通都是國寶。依照《文資法》第65條:「古物依其珍貴稀有價值,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及一般古物。」
    在故宮博物院藏品中,列入國寶的,比率非常少,比如說毛公鼎,是西周宣王年間(前828年-前782年)所鑄造的青銅鼎,因銘文的歷史價值入列。腹內刻有500字金文冊命書,字數為舉世銘文青銅器中最多,是西周散文代表作,其書法也是金文中最高等級,故有「抵得一篇《尚書》」、晚清「四大國寶」、「青銅三寶」、「海內三寶」、民間「故宮三寶」之譽。現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被列為中華民國國寶。
    又如北宋繪畫三巨構: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完全以美學價值,以及在水墨山水畫傳承歷史上的重要性而列入,反應了造物的雄奇以及藝術絕美,力透紙背。
    至於大家耳熟能詳的《翠玉白菜》、《肉形石》,只高超的工藝巧作,其實並沒有太札實的歷史與學術價值,只能列為重要古物,而清朝皇室的日用器物,宮廷畫家受命作品,像是郎世寧的畫作,多半都只列入一般古物。
    這回故宮博物院毀損的《明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清康熙款暗龍白裏小黃瓷碗》、《清乾隆青花花卉盤》,目前只是列冊管理,因為藏品數量龐大,還沒輪到作最終審議,暫列為一般古物。
    說來該3件物件,並非獨一無二,或者高藝術價值的珍貴極品。
    根據11月1日故宮博物院的新聞稿指出,歷年來該院送修文物有359件,文物毀損修復,一直是博物館日常工作之一,而古物修復也是博物館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早已司空見慣。
    別濫用「國寶」詞彙,故宮博物院真正的國寶沒這麼多。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在立委質詢追逼下,一再公開作說明,甚至打開庫房,供立委查訪,小心翼翼、卑恭屈膝的態度,讓人印象深刻。
    曹興誠與洪三雄都是收藏古董文物的過來人,看到兩岸媒體界,撻伐批評,深感不安,他們認為不但是小題大作,而且無知至極,只會把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嚇得更膽小,更保守,因為擔心出錯,怕遭主管責罵,被媒體批評,甚至要求索賠。
    曹興誠與洪三雄認為,不是鼓勵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大手大腳,可以隨意打破文物,藝術文物只要有展覽、有移動,就會有折損,但因為藝術文物都會買保險,文物的破損,保險公司必須理賠的。
    不過,一般人習慣把故宮博物院文物,都稱為「國寶」,一旦是國寶,就是無價,無法和保險理賠作聯想。
    其實,健康的作法是要問,打破什麼,為什麼打破,保險公司賠償範圍如何,而不是一味去責駡工作人員,動不動就以「螺絲鬆動」扣上故宮博物院管理不當的大帽子,甚至要求院長下台負責。
    故宮博物院院長職位,係由總統欽點、行政院長任命,直白地說,與執政色彩息息相關,一旦政黨輪替,故宮博物院也會跟著改變顏色,所以談故宮博物院的管理,已經不是單純討論藝術文物的專業治理,而是政治攻防的焦點。
    批評故宮博物院院長管理的失調,就能直搗執政黨政治無能的要害「連國寶都守護不好」,怎樣會是好的執政團隊!?
    根據統計,截至2019年4月30日止,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計有698,649件冊,數量和種類眾多。 而真正重要的收藏,例如,70件限展書畫,以及舊藏於南薰殿的歷代帝王與皇后肖像等,經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委員實物會勘、審查、登錄並已公告指定為國寶文物者,目前275件。因審核制度關係,需有展出才能評審,所以是國寶進行式,未來應會有更多國寶。
    持平來說,故宮博物院接近70萬件文物當中,目前275件國寶文物,(因為有的一套會只算一件)加上70件限展書畫,不超過400件,換言之,故宮博物院的收藏,美其名是博大精深、浩瀚無垠,但相當數量是歷史文件、重複品項。
    身兼廣雅軒收藏館主人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數年前曾在探究故宮文物的收藏內涵,傳達篩選活化的心聲,據說當時林百里曾提及故宮博物院收藏當中,香爐就有幾千件。
    究竟故宮博物院有那些是真正國寶,可以展覧、研究,究竟有多少。目前因為家大業大,品項繁雜,花費了許多人力作基礎整理工作。
    曹興誠與洪三雄其實比較希望故宮博物院,把人力集中在內部研究、策展上,與時俱進地發揮他們專業與創意,而不是「國寶管理員」而已。是到了務實檢視故宮博物院的好時機,甚至包括檢討寄存政策,與其求量,不如在乎品質。
    對於故宮博物院的典藏當中,價值性不高,或是品項過於重複多餘的,應該考慮活化,也就是透過立法,好好走流程,組織委員會,精選專業成員,好好為故宮博物院瘦身作長遠打算。
    對於故宮博物院典藏中,多餘的、重複的、或比較不重要的,如果可以在合法的情況下流通,讓故宮博物院典藏庫,更具活水效應,因為有出售,可以能力增購、補進缺稀的,對故宮博物院來說,更具意義。
    外界可能無法想像,泱泱大故宮博物院,2023年一整年的購藏經費,只有新台幣1200萬元,簡直讓人瞠目結舌。近些年,國際拍賣市場華人「億來億去」,已是常態,台灣許多私人收藏家,隨便購藏1件文物書畫,就超過故宮博物院整個年度預算。
    立委吳思瑤曾在立法院質詢時,列出文化部轄下博物館所購藏預算,以2018年和2023年編列預算作比較,包含台灣歷史博物館的「台灣歷史文物購藏及圖書室書籍購置計畫」減少51%,國立台灣美術館的「蒐集台灣及亞洲代表性藝術家作品」則減少29%。故宮博物院作為國內博物館龍頭,購藏預算同樣逐年遞減,從2018的新台幣1.5億元,到2023年減少為新台幣1200萬元。為此吳思瑤強力感嘆,購藏不力,文化怎有競爭力?
    購藏預算不足,是博物館持續弱化的不良徵兆,過去李永得部長曾表示要找故宮博物院等相關單位,一起討論跨部會購藏及共享方案。但經過跨部會討論,發現文化部轄下場館,要和故宮合作,有許多規定上的困難。果然文化部今年6月獲行政院同意設立「文化發展基金」,目前預算編列有新台幣2.5億元,預計2023年可以正式運作,可望就能支援購藏文物作品等。
    簡單地說,故宮博物院是糾結著歷史、文物與政治,有沈重的時代色袱。曹興誠與洪三雄認為,不管是歷史的偶然,還是歷史的必然,走到了今天,我們為人類文明,守護該批藝術文物,居功厥偉,台灣朝野不要陷在意識形態的泥淖中,而出現父子與驢裡外不是人的窘境中,此時此刻,需要心平氣和、專業誠懇面對,然後去腐存菁。
    故宮博物院從第一代苦心護送國寶到台灣,到第二代保存、研究、策劃展覽、推廣出版,目前已經是各領域嚴格訓練出來的第三代專業人才,不必再以「守護」國寶的陽春概念,反而應該提升為「活化」等級,甚至與嶄新時代的虛擬、跨域接軌。
    畢竟故宮博物院礙於預算,對於藝術文物的購藏實力非常單薄,1200萬元能購藏什麼?清點、活化文物,是當務之急。受到疫情影響,故宮博物院去年參觀人次約443萬,排全球第13名、亞太地區第3名,但全球排名比2016年掉了1名,遊客人次也減少約23萬。 
    故宮博物院對台灣民眾來說,擴大展示,介紹藏品,啓動民智與美學火車頭,逾70萬件的總文物收藏中,只要有3千件能展,就把那3千件好好地研究與呈現,從數位化開始,學術論述,策劃展覽,缺一不可,用更紮實的人氣活力,為台灣爭光。

有制度開放庫房
    至於庫房,曹興誠與洪三雄異口同聲主張,撥開神秘面紗,「有制度」的開放,否則老是被視為特權禁地,鬼影幢幢,以訛傳訛,茲生許多不恰當的描述,對故宮博物院的整體形象,並非好事。
    日前立法院教委會考察故宮庫房,在故宮博物院長吳密察、副院長余珮瑾帶領下,登門探勝。故宮山洞庫房興建於1965年8月,內設洞庫A、B兩座,庫內共存置歷代陶瓷器近2萬件。
    根據媒體報導,故宮博物院山洞庫房管理非常嚴格,鑰匙只有少數管理庫房的人擁有,任何人想入內都得申請。庫房嚴禁一人進入,規定至少兩人同行、互相監督。同時,對山洞庫房設下重重限制,每個門都設有特殊的鎖,有的鎖設鑰匙和數位感應雙重保險,很難破解。山洞有兩個出入口,一次只能開一個門,門關閉就會貼上封條。山洞庫房主要是鐵箱排成的鐵壁組成。鐵箱有的來自大陸、有的曾遠渡重洋到過倫敦,但多數是在台灣打造。從箱上褪色的封條便可知道其身世與走過的路程,如「滬」字號指的是裝器物,「洞」字號則是台中霧峰的北溝編號,從上千個鐵箱,見證了故宮文物遷台漫漫長路的艱辛與珍貴重史實。
    故宮文物抵台後,先在台中霧峰北溝貯藏了15年,當時台灣仍處空襲威脅,故宮博物院的眾理事認為,文物應遷離市區、並尋覓山麓之地挖山洞,以備必要時將最精文物存入,北溝因此雀屏中選。日後故宮選博物館基地,仍以不在市區、可挖山洞為考量,故宮博物院與山洞庫房因此落腳該地。放眼國際級博物館當中,把文物貯藏在山洞中,故宮堪稱是獨一無二。
    在戰火中遷徙的博物館,也不只故宮,為什麼獨獨故宮鍾情於山洞?根據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莊嚴之子、攝影家莊靈的說法,跟故宮博物院的第一個藏寶山洞在貴州安順讀書山華嚴洞」有關。
    據描述,1931年日本發動918事變,故宮文物被迫展開顛沛流離的南遷歷程。1939年1月,由莊嚴負責運送、曾赴英展出的的80箱故宮文物,在貴州安順縣讀書山下,找到一處適合儲存的天然石灰岩洞穴「華嚴洞」,在該處度過6年平靜歲月。華嚴洞是天然洞穴,莊嚴請人在洞中建置木結構,遮蔽文物,絕佳的天然地形,在戰火中安全守護住文物。華嚴洞貯藏經驗,成為第一代故宮人,來台後決定挖人工山洞藏寶,成為今日故宮山洞庫房的傳奇。
    曹興誠與洪三雄都說,大半生浸淫藝術文物,也經常參觀故宮博物院的各種活動,但從來沒有進過庫房,頗為遺憾。不過,即使故宮人,也只有資深的器物處員工才能進入庫房,許多故宮人一輩子都進不了山洞庫房,就連吳密察院長也曾坦承,2019年2月13日接任故宮博物院長迄今,他也只進去過兩次。
    科技文明一日千里,保護庫房安全,方法越來越多,如何有制度開放庫房,成為熱愛藝術文物界的共同期待,畢竟庫房透明化,正是21世紀的時代趨勢,就像星級餐廳廚房的公開示眾、當代劇場後台的開放參觀一樣。
     
打造市區博物館園區
    雖然故宮博物院已有南院分館,台北故宮博物院本館都有擴建計劃,但是文化部長李永得還是認為,台北可以打造一座國家級博物館,作為藝術文化櫥窗,讓國內外民眾更容易一次看得夠,也讓首善之區的台北市,更有看頭。
    這是李永得在選舉前,對於空總舊址未來用途提出的腹案,他認為,台北擁有許多文化設施,但「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國家級博物館」,周邊搭建人才基地。
    興建國家級博物館的概念,有如法國羅浮宮、倫敦國家畫廊,常態展示台灣重要畫家作品,讓觀光客可以一覽台灣歷史上最經典的畫作。為了落實該構想,牽涉空址舊址的都市計劃變更,李永得呼籲與未來台北市長,攜手合作,讓中央和地方政府一起合作國家的事。
    空總舊址面積超過7公頃,位處台北市精華區中的蛋黃核心,雖然2/3是古蹟與不義遺址,後段的2公頃多,若作為國家級博物館,化解都市計劃變更40%地方回饋的爭議與困擾,又能成為藝術櫥窗,成為首都城市的亮點,一舉數得。
    「文化部希望能整體規畫空總,一公頃蓋建築、一公頃蓋人才基地等周邊文化設施,期待未來台北和中央一起規畫空總。曹興誠與洪三雄對於空總舊址打造國家級博物館的構想,頗有同感,洪三雄甚至加碼提及擁有中國傳統林園景觀的南海學園。
    南海學園原本是日本時代的植物園、苗圃與神社,國民政府治台後陸續改建、興建多個中國宮殿式風格的文教建築,包括中央圖書館、歷史博物館、科學教育館等,配合植物園、荷花池景觀,營造出中國傳統林園風貌,是台灣第一個文化園區。
    南海學園內的文教機關,大多因規模擴充而遷出,舊有建築仍繼續維持文教、藝文使用,但績效不彰,活化並升級該園區,成為名實相符的大博物館園區,討論多年,但是只聞樓梯響,尤其史博館自2018年7月起進行閉館整建工程,一拖就是5年,2023年底才會重新開館,讓已經欠缺專業藝文展覽空間的問題,更為嚴重。
    舉起世界藝術文化之都的巴黎、倫敦、阿姆斯特丹、紐約、華盛頓DC,幅員廣大的博物館園區,都是國際觀光客佇足的熱門景點,國際城市能,台北市為什麼不能。
    俗話說,玩物喪志,套在藝術收藏家曹興誠與洪三雄身上,反而是玩物勵志,因為藝術的水很深,交易市場爾虞我詐、真偽莫辨,要讓藝術文物收藏得好,必須熟讀兵書、冷靜思考、沈潛應對。
    寫過《烽火杜鵑城—70年代台大學生運動》的洪三雄,早就台大「保釣活動」中,斬露頭角,是憂國憂民的傑出文青,轉身商場後,過關斬將,也是成就斐然;投入藝術文物收藏,打造出「雙清館」的規模,眼力、功力、財力、意志力,缺一不可,深受矚目。
    曹興誠更不遑多讓,足智多謀,扮演什麼像什麼。半導體產業、藝術收藏,無不虎虎生風,目前潛心研究佛學、思辯禪境,近期的兩岸政治議題,更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看似你來我往,刀光劍影,其實曹興誠思緒深邃、饒富智慧,尤其留給大家的深刻印象的是:收藏藝術品像談戀愛。
    75之齡,還有戀愛心情,處處見驚喜,果然是玩物勵志,這樣的藝術人生,怎堪寂寞!?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曹興誠樂在其中。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