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鄭自隆》《科普‧金剛經8》法應無所住

照片:京都東福寺八相庭園,誰說日本佛寺庭園不能用西洋棋盤造型?法就應無所住,不拘於一,適時適地調整(攝影∕鄭自隆)

【愛傳媒鄭自隆專欄】《金剛經》原典:4. 法應無所住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譯文:

再說,學習佛法應不拘於一,佛法無所不在,貴在日常生活實踐,佛法與人互動時,不必透過特別的色聲香味觸法等等表演或說詞,傳法應「不住於相」不執著,你知道為什麼嗎?學佛的人不拘形式的布施,才是福德無量。

 

釋文:

•本章章義

佛法不必刻意,而是無所不在,貴在日常生活實踐,而且宣教不必花俏,不住象布施,不必刻意用色聲香味觸法來吸引信眾。

 

佛陀似乎對「色聲香味觸法」很不以為然,在《金剛經》中一共批評了4次,除本章外,第9章「實無有法名阿羅漢」與第10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第15章「心有住,則為非住」都有抨擊,認為這是奇技淫巧,正道不為,但「色聲香味觸法」是人際傳播的技法,講的是傳播氛圍的營造與身體語言的溝通,為現代行銷傳播常用工具,但現在部分的宗教行銷或商業行銷(尤其是直銷、傳銷),刻意過度用「色聲香味觸法」來包裝營利企圖,就玩得誇張了。

 

所以說,「法應無所住,而無所不住」,學習佛法不必執著一定要照本宣科,不敢跳脫窠臼;法無所不住,人間處處是佛法,這和《莊子》的「道在屎溺」是相通的,吃喝拉撒,都是道也是佛法。

 

•住

指執著,拘泥於規矩,不敢突破或挑戰,要求一定的儀式或規矩、講法,談佛法只能照本宣科,不敢跳脫宗師或前人的觀點;因此佛陀鼓勵「法應無所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也就是佛法無固定詮釋模式,因人而異適時適性,佛陀尊重個體差異性,支持獨立思考,無須泥古。

 

「不住於相」或「不住相」,應做「不住於象」或「不住象」,「象」同前註,指的是後天、人為的包裝,即色聲香味觸法。

 

「住」以現代學術語言來說,就是意識形態ideology的堅持,意識形態是中性名詞,而非負面,但在台灣已經被玩爛了,藍執政、綠罵意識形態治國,綠執政、藍也罵意識形態治國,意識形態就是思想主軸,孫文所謂的思想產生信仰、信仰產生力量,政黨沒有意識形態,如何治國?蔡英文質問柯文哲何謂「台灣價值」,就是意識形態的表態。

 

佛陀主張「法應無所住」,強調不必執於一,也就是要信徒不必有意識形態的堅持,這也給後世治經者一個重要啟示,佛經如象,治經者如模象的瞎子,從甚麼角度切入,就會有甚麼論點,無所謂對錯,也不必只聽一家之言,等鑽研透徹,自然就會「合象為相」,不必急,也急不來。

 

 

•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是宗教傳播或政治傳播、商業直銷,常用的招式,指的是互動方法或身體語言,即–

 

色:表情動作

聲:說詞

香:塑造氛圍

味:迷幻

觸:身體接觸

法:儀軌、規矩、戒律

 

新興教派的「宗師」要信徒跪拜、吶喊、交心,然後捐錢奉獻;競選活動的政客,每講兩句話,就重複問台下群眾「你講(認為)好不好」,最後高喊「愛台灣啦」,或是帶唱中華民國頌;傳銷大會,表揚翡翠、金鑽承銷商,告訴其他的人,有為者亦若是,這些都是2500年前佛陀講的「色聲香味觸法」幻術。

 

作者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