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楊秉儒》農曆過年習俗都「去中國化」!?

    【愛傳媒楊秉儒專欄】中國新年變月亮年有啥稀奇,人家連所有傳統農曆過年習俗都要「去中國化」了!
    這幾年在台灣,每年過農曆春節都要為了這個農曆春節的英文譯名到底是啥吵半天。我想世界上惟一可以和「什麼都是韓國的」韓國玻璃心相比的,大概只有「什麼都不是中國的」塔綠盤玻璃心吧。
     幾年前就看過一篇造謠文,說其實台灣的過年習俗和中國不一樣,中國是年獸,台灣是「燈猴告狀」,所以玉皇大帝要懲罰台灣人,要讓台灣地震沉沒(另外幾種版本分別是「大洪水」、「大海嘯」,不一而足)。但因為沒有毀滅,所以才放鞭炮來大肆慶祝;至於年夜飯,就是台灣版的「最後晚餐」。
    這篇造謠文後來很快就被發現是鬼扯淡的了。因為「燈猴傳說」來自福建省漳州、泉州等閩南一帶,和台灣版唯一的差別,只在毀滅的方式不同而已,因為福建是內地,不會「島沉」。但就是這樣的造謠文,一直被沿用至今。
    「燈猴傳說」與「灶神告狀」:
    首先要說說「燈猴」究竟是什麼。燈猴其實是一種古代傳統燈具,大約五寸高,以竹子製成,是能夠固定在牆壁上的燈架,上頭放著盛滿煤油、插著燈芯的小碟子,供一般家庭照明之用。據說燈架的樣子讓人覺得像是蹲踞的猴子,所以就叫「燈猴」。在電力、電燈還沒有普及之前,大多數民間照明工具就是「燈猴」。
    故事發生在某年的冬至。當時的人相信萬物皆有神靈,因此凡到冬至,便會將湯圓黏到日常器物上,以此慰勞寄宿其中的神明,然而,那年的人們卻忘了燈猴。
    看在每天努力工作、渾身油汙的燈猴眼裡,人類應該就像是排擠人的慣老闆,年終沒發就算了,竟然連一句謝謝也不說,實在有夠過分。燈猴越想越生氣,竟然決定直接到天庭去找玉帝告狀,準備狠狠給人類一個教訓。來到天庭的燈猴,動用三寸不爛之舌,對著玉皇大帝細數人類糟糕的程度:好吃懶作、浪費五穀、忘恩負義、無惡不作,簡直就已經爛到骨子裡,乾脆全部除掉省得礙眼。
    神奇的是,聽了這一大串汙衊和抹黑的玉皇大帝,竟然毫不猶豫地相信了燈猴,並且立刻決定要在年末的時候降下瘟疫等大天災,一次把地上的人類全部消滅。當然囉!天庭眾神知道這件事後相當驚訝,連忙一方面向天庭求情、另一方面托夢通知眾人;也有說法認為是年底尾牙(過去是人們一年中最後一次祭拜土地公的祭祀活動)的時候,土地公於心不忍而通知人們末日的消息,要他們趕快做好準備,同時也請求觀世音菩薩幫忙向玉皇大帝求情。
    講到這裡,是不是跟另外一則過年常常聽到的天庭告狀故事很類似?沒錯,就是「灶神告狀」。相關的情節大同小異,最後的結局也幾乎雷同。先民逃過一劫之後,口耳相傳,每年年終送灶神回天庭述職時,都會祭拜麥芽糖,甜灶神的嘴,希望灶神能替他們美言幾句,這與「將甜甜又黏黏的湯圓黏到燈猴身上」還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原始社會,天象的變幻莫測,對先民影響甚大且難以預測,由此產生了對日月星辰以及風雨雷電的崇拜。《山海經》書中記載,幾乎每一座山都是神人神獸居住的地方,火的使用又激起了先民對火神的崇拜,其中有燧人氏鑽木取火的傳說,他被尊為燧皇,還有後續的火神祝融,以及更後面陸續產生的「灶神」或「燈猴」,這些無疑都是先民對火崇拜的發展。
    中國的「灶神崇拜」起源很早,它和土地、井、門戶、道路一樣,是古代中國老百姓自然崇拜的對象。最早的灶神炎帝、黃帝和祝融是由火神、光明神演化而來的。宋王茂《野客叢書》卷20引《淮南子》曰:「炎帝主於火,死而為灶神。事始曰灶,黃帝所置。《古史考》亦曰:『黃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就矣。』」
    東漢應劭著《風俗通義·祀典》引《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炎帝和祝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火神。炎帝之「炎」,意謂火焰上升。至於祝融,名重黎,高陽氏顓頊之後,為高辛氏帝嚳的火正,是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稱為祝融,後世祀為火神。
    除了上述引文,明馮應京撰《六家詩名物疏》卷41亦引《淮南子》言:「黃帝作灶,死為灶神。」黃帝之「黃」,《釋名·釋采帛》說:「黃,晃也。猶晃晃象日光色也。」可見,黃帝原本是光明之神。無論火神,還是光明神,都是先民敬畏自然而產生的崇拜。
    東漢以後,道教經典中的灶神形象是種火老母,《太上靈寶補謝灶王經》宣稱:「昔登崑崙之山,有一老母獨處其中,……惟此老母,是名種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統五行,達於神明,觀夫二炁,在天則為天帝,在人間乃為司命。又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壽命長短,富貴貧賤,掌人職祿。又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時辰,普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日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悉是此母也。
    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能致禍殃,弗可免也。」這是說崑崙山上的種火老母神通廣大,在人家中則為司命灶君,監察人間善惡,記錄並稟告天曹,決定凡人壽夭。種火老母這個神靈形象似乎將火神與先炊信仰糅合起來,並且職能有所變更,肩負司火、司飲食,督察每家每戶之善惡禍福之雙重職責。
    至於民間傳說中,灶神形象就更多了,有火之精宋無忌成灶王,負心張郎變灶王,李姓負心郎變灶王,窮鬼懶漢張氏、姚瞎子、鴉片菸鬼成灶王等種種故事。不一而足,我們就不一一贅述。
    灶神之由來從火神、光明神逐漸演變成種火老母,再到各色人等,其職責也由司飲食到掌控人間吉凶禍福。這些變化反映出灶神崇拜之自然屬性不斷減弱,其社會化程度不斷增強;灶神形象多元化也反映出信仰者宗教觀念之多元化。這是時代變遷、地域差異等因素綜合作用造成的,是中國百姓生產、生活實踐發展的結果。
    至於「灶神職能」的演化,漢代以前,灶神的職責是「主飲食之事」,如鄭玄《駁五經異義》稱:「灶主飲食也」。魏晉以後,灶神角色發生了一些變化。如《太上洞真安灶經》所云:「有炊母神母,……為五帝司命之官,應天曹為直符之使,變飲血茹毛之化,就煉生還熟之餐,錄世人功過之因,上逐月晦朔之事,每被凡情俗態觸犯者,多敢以上言,伏候聖旨。」
    由此可見,灶神不單司人間飲食,似乎更重要的任務是監察百姓之功過。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微旨》也說到灶神上天白人罪,大者奪紀,小者奪算之事。唐段成式撰《酉陽雜俎》卷14所說:(灶神)「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三百日,小者奪算,算一百日。故為天帝督使,下為地精。」,明代陳耀文撰《天中記》卷15引《萬畢術》說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
    清代《太上感應篇》更是詳列灶神監管的數百種罪過,「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在《太上感應篇》中,灶神作為司命神的身份和職責非常具體、明確。從歷代文獻看,灶神的職能有個演變的過程,其司飲食之責漸漸淡化,其司禍福之責任不斷強化,這種職能可以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十個字來概括。這樣一位近在咫尺、手握「重權」的神靈,真是讓居家百姓又親近又害怕。
    百姓親近灶神是巴望他能上天多言好事,以便天帝獎善;百姓害怕灶神是擔心他上天言壞事,以致天帝降罪。這種矛盾的心理鮮明地體現在祭灶風俗中。神州各地,祭品當中多用糖及酒,生動體現了人們麻醉、討好灶神,期待他「多說好話,少說壞話」之心願。雍正《陝西通志》卷45《時日》:「二十三日祀灶,用糖餅,以糖泥神口,祝曰:毋以惡事訴上帝也。(《延綏鎮志》)臘月二十四日,夜設糟饌、果酒,祀灶掃舍(《興平縣誌》)。」
     宋代河南開封人孟元老所撰《東京夢華錄》卷10《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帖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
    元代安徽歙縣人方回《桐江續集》卷25《十二月大暖雨二十四晝夜二十五日始雪》詩云:「夜來聞祭灶,猶賣膠牙餳。雪欲為南瑞,風才作北聲。今年全不冷,此月未嘗晴。造化難窺測,神奇易變更。」簡單來說,民間說臘月二十三是小年,而灶王爺會在小年這天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以定賞罰功過。
    於是呢,民間就在各家各戶的灶王爺像或灶王板前面,擺上「雞鴨魚肉蝦,蛋果糖酒茶」來供奉灶王爺。並且在灶王爺的嘴上塗抹上「糖蜂蜜甜瓜」等,期望灶王爺能夠「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出家奏善果,回宮降吉祥。」人們以這種期盼,來祈求得到灶王的護佑,天神的賜福,保佑一家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在供品供奉完畢,抹好糖後,人們就將灶王爺的畫像請下來焚化掉,送灶王上天。然後在年三十的子時貼上新的灶王像,以表示將灶王爺從新請回家中,保佑家裡新一年的安康。人們用酒糟醉司命,用糖餅泥其口,企圖讓灶神上天多說甜言蜜語,無法說惡言惡語。這種只言好事,不報惡行的心理,反映了百姓祀灶的功利色彩。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對子。人們希望灶神既能「上天言好事」,又能「下界保平安」。《敬灶全書》所收《東宮司命通天定福奏善真君勸善文》說:「吾乃東廚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
    然而,這樣的敬火崇拜,到了福建省漳、泉閩南一帶,就又發展出了「燈猴傳說」。閩南民間有「除夕燒燈猴」的習俗,實際的理由是,竹製燈架被火燻烤一年後,有破損變形,導致引發火災的危險,所以每年都會燒掉舊燈架換新燈架,但另一個有趣的說法表示,這是因為燈猴過了三年就會成精,為了防止作祟才必須燒掉。除夕夜,閩南先民在跳火圈時,投「舊燈猴」入火圈,讓它燒成灰,口中念誦:「燈猴燒成灰,厝內逐項有」等吉語,以示驅邪迎福。
    近年來在台灣許多所謂的專家學者,為了「去中國化」,常常會斷章取義的片面解釋那些隨著數百年前,從中國渡海來台的先民們一併帶過來的中國傳統習俗與崇拜儀式,想要藉此證明所謂的「台灣文化」是可以與「中國文化」徹底切割的;不過「文化」的形成,是經年累月的薰習積累,數百年甚至數千年慢慢演化而成,其邏輯脈絡千絲萬縷,豈是能如此輕易切割的呢?
    光是以「燈猴傳說」為例,燈猴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告狀,然後天庭眾神替地上的先民向玉皇大帝求情等等情節,一堆神祇不都是「中國來的神明」嗎?想要藉由「燈猴傳說」來彰顯「台灣文化」與「中國文化」是「一邊一國」,其實只是自曝其短,貽笑大方而已。
    自卑的表現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內而外的表現出低人一等,一種是心態上自覺低人一等,為了掩飾自卑,所以表現得特別高傲。那種「什麼都是台灣的」或「什麼都是台灣的最好」,和「什麼都不是中國的」或「凡是中國來的都不好」,其實都是一樣的自卑心態作祟而已。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