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失根的蘭花》700歲真蹟在台北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失根的蘭花》原作在台灣,正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展出,不過,倒數計時,展覽只到9月21日。
    彷彿是國中課文,大家都讀過《失根的蘭花》,對一代才子陳之藩(1925-2012)寫於1955年的散文,記憶深刻,尤其對於客次他鄉的歷代遊子,共掬一把思鄕淚。
    然而,陳之藩留美、留英,取得英國劍橋大學電機哲學博士,也在海外任教多年,他回來了,回到台中東海大學任教,9年前在香港病逝。
    《失根的蘭花》一文,是66年前,30歲的陳之藩,赴美留學,感時傷懷,引用古代無根墨蘭,寫下的一篇散文,感情真摰,文字洗練,成為華文閲讀世界的經典校園讀物。
    兼學電機與哲學的陳之藩,是一位有科學金頭腦,同時又有文學素養,始終帶著深厚感情,寫盡大江南北的望鄉心境,感動無數人。陳之藩《失根的蘭花》引用的無根墨蘭,正是宋朝畫家鄭思肖(1241-1318)的作品《墨蘭圖》,距今超過700多年的歷史。
    「畫蘭連根帶葉,均飄於空中。」人家便問他為什麼,他說:「國土淪亡,根著何處?」
    雖然相隔700年,陳之藩心有戚戚焉,曾為鄭思肖作過補筆。莘莘學子海外漂泊零落的情懷,與無根《墨蘭圖》神似,讓鄭思肖成為《失根蘭花》的宗祖,也是出處。
    承蒙陳之藩超過一甲子的現代散文分享,鄭思肖的《墨蘭圖》對台灣民眾來說,一點也不陌生,甚至成為大家追真蹟、索神品的焦點。
    果然,鄭思肖《墨蘭圖》真蹟,隨著大阪市立美術館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辦「遺珠──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書畫」特展機會,也來到台灣,與陳之藩的散文《失根蘭花》閲讀印象,相叩接,大家看畫的典故,呼之欲出,各個興味盎然。
    9月15日下午與一群藝術愛好者,相約在故宮博物院,親炙《失根的蘭花》的700歲原件,大家興奮不已,不但追憶起人在天堂的當年才子陳之藩,更對傳世已經700年的鄭思肖墨蘭,品頭論足一番。
    鄭思肖的《墨蘭圖》現裱成手卷形式,自右向左觀看,作品全展開來約莫3公尺多,而畫心(除去裝裱以外的畫作本身,又稱「本幅」)只佔了42.4公分;後面多出來的部分,則是王冕(1287-1359)與祝允明(1460-1526)等12個元、明人的題跋。
    鄭思肖畫蘭,草草數筆,疏花簡葉,一葉一莖,中流砥柱,無根的暗示,成為後人延申解讀的時代雅趣與文化厚度所在。眼前的古畫,雖不像陳之藩當年所形容的「飄於空中」,然而,近乎左右對稱的單純形式,亭亭而立,更多展賞空間。
    只是,失根的蘭花,一直是遷徒民族心頭揮之不去的糾葛,更是騷人墨客共掏千古思鄉淚所在。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