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本田善彥》首相又下台,B層依然在

照片為日本首相菅義偉宣布不再連任

【愛傳媒本田善彥專欄】一年前寫的文章,對B層分析,有一定的普遍性 。

9月3日安倍的接班人菅義偉臨時宣佈放棄連任自民黨總裁。疫情也好,政治也好,今天的群衆社會的爛攤子是包括我在内,所有日本選民過去縱容這些爛政客的下場,簡直是自食惡果的「共業」(因爲我是個「虔敬」的無神論者,所以不使用“天譴”這個詞匯)。很遺憾,我祖國日本的墮落和衰退至今尚未見底。

平庸首相的功與過

日相安倍晉三8月28日下午表示,因舊疾潰瘍性大腸炎復發,無法完成國民的託付,決定辭去首相一職。據報道今年65歲的安倍長年受舊疾所苦,今年初夏已傳出舊疾復發的傳聞,並於8月連續兩次入院診療後,引起輿論高度關注。

針對長達7年8個月的安倍政權,日本輿論的評價相當分歧,肯定的一方特別强調,安倍推動「安倍經濟學」,將低於日經平均股價1萬日圓的恢復到2萬日圓的水準,並改善有効求人(招聘)倍率,與以川普爲首的各國元首之間建立親密私人關係,有力推動外交。但也不少人指責安倍留下太多負面遺產,如安倍藐視國會的程序,强行通過安全保障關聯法案解禁集體自衛權、導致國人被美國捲入戰爭的風險,也通過藐視人權的特定秘密保護法等法案,只顧表面功夫的「安倍經濟學」無法讓日本經濟走出通縮,不公平的財經政策導致貧富差距拉開,爲了個人方便經常公器私用,説謊成性蓄意篡改公文隱瞞事實等,罄竹難書。另一個説法,安倍總是擺出以「正在推動改革」的假象矇混,其實是一事無成的低能首相。

平心而論,安倍不是個能幹政客,更不是厲害的謀略高手。如此平庸的政客爲何維持長期政權?政治學者御厨貴接受日媒訪問時指出,安倍遇到政治危機時,不選擇透過國會的討論來解決,而透過選舉來矇混過去。沒錯,安倍任内5次的參眾議員大選都獲勝,結果一旦選舉結束後,包括安倍本身的醜聞在内,選前的議題都擱置在旁邊,沒有獲得任何解決,但安倍以勝選者的姿態,厚臉皮地得以繼續執政。但新冠肺炎疫情的風暴卻檢驗了安倍的真實能力,經過幾次狼狽失態,高居不下的支持度也終開始下滑,到了8月只好將「在任時間最長」的記錄當作畢業紀念,卸下了首相一職。

B層還在,持續沒落

安倍的7年8個月印證了一件事,就是人心浮躁的群衆社會,就是不管用什麽花招,若能打贏選舉,只會耍嘴皮的媽寶也能夠長期執政。「多數決」是民主的基礎概念,「佔多數」是打贏選舉的基本條件,一般認爲傳達執政理念説服選民,是形成多數民意的基本SOP。不過遊説輿論、讓選民信服你的理念和信仰是耗精神和時間的大工程,但直接花錢收買民意是違法的。最不花時間,也不違反選罷法的就是唬弄選民,誰會唬弄誰就贏選舉。若被騙的一方沒察覺自己受騙,甚至自以爲聰明的選擇,則是最理想的狀態。此時不需要騙倒所有選民,只要相對多數即可,方法是在短期內集中反復灌輸,就可達到目的。

那麽,行騙的對象到底在哪裏?2005年,小泉政權推動「郵政改革」時,特別倚重「B層」群衆的支持,換言之,小泉們將「B層」設定爲主要行騙的對象。安倍也成功地抓得住「B層」的心。當時給小泉們獻策的廣告公司所編纂資料中,將群衆據IQ和近代價值分成A、B、C、D的四個群組,A層是高智商,大城市大企業及大傳媒體工作的白領階級和部分大學教授等高級知識分子組成的。C層為高智商,但反對結構改革的保守勢力,D層是低智商,對改革感到恐懼或反感的。

B層有何特性?據作家適名收的分析,B層雖智商不高,但盲信近代價值,同時信奉平等主義和民主主義、普遍人權、改革革新、革命等響亮口號。他們對自己所信奉的價值和主義的内涵不一定完全理解,但大部分的學歷不低,還蠻關心時事議題,自認爲即重視合理又有理性的,好高騖遠的B層表面上不是一個無知無學之徒。同時,B層輕視傳統習俗或中庸之道,很容易迷上粗糙的二分法邏輯,聽到改革之類的詞匯,往往不經深思,只會盲目地跟著群衆走,自己中意的媒體上有什麽評論或報導,往往深信不疑照單全收。B層人不懷疑自己所標榜的正義,因此總是不要臉地高調,聲音最大。B層人討厭威權,但因缺乏自主思考,對威權卻沒有任何抗壓性,結果一方面標榜反對傳統强權,另一方面又自願服從新興强權的矛盾。種種特徵顯示,跟B層選民對話時,越單純越好,只要爭論點被單純化,聽起來吻合B層選民所幻想的改革夢,不論是什麼議題都很容易贏得他們的心。看來這不只我們日本,缺乏自覺的東方式低階民主社會都得面對這項弊病。

安倍下台後誰當家,其實一點都不重要,日本早已淪落爲被部分A層操弄的B層當道的社會,安倍辭了,還會有第二個、第三個安倍之流會出現,也許比安倍更糟糕也説不定,反正現階段倒個垃圾桶只能撿到垃圾。很遺憾,日本的墮落和衰退尚未見底,未來一段時間以B層所代表的反智群衆還會持續挑起大梁,肆無忌憚。

 

作者為日本資深媒體人、旅台作家,中文著作有《保釣運動全紀錄》、《台灣人的牽絆─搖擺在台灣、大陸與日本間的三顆心》。

● 原刊於《亞洲周刊》2020年36期,經授權刊登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