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本田善彥》民粹政客導致醫療崩潰

【愛傳媒本田善彥專欄】日本的新冠肺炎(COVID-19)第4波疫情擴大,特別是以大阪爲核心的關西近畿地區成爲重災區。四月中旬到下旬大阪的確診人口連日超過一千人。日媒《AERA dot.》披露,過去7天大阪每百萬人的新冠病歿數高達19.6人,竟已超越印度的15.5人。大阪府與鄰近的兵庫縣均面臨病床嚴重不足的問題,其中大阪的重症病床使用率超過百分之百,在兵庫縣的使用率也超過80%,當地醫療體系瀕臨崩潰。據日媒報道,大阪的老年安養院陸續發生大規模感染,結果多數高齡病患相繼死亡,其中多半病患由於等不到病床,在安養院裏過世。

有位大阪在地的資深記者透露:「疫情蔓延已過了一年多,但東京的中央政府和大阪府廳只喊口號而已,都沒有好好地處理確保病床、專業的醫師和護士等醫療資源。特別是,大阪的執政黨大阪維新會過去以改革的名目,狠狠地砍掉不少醫療補助款,推動醫療機構的裁員等措施。

從去年起,知情人士認爲在大阪發生醫療崩潰是遲早的事。」,他還指出:「這就是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和他所領導的大阪維新會的失政導致的慘狀」。

其實,疫情開始蔓延不久的時候,民衆對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的評價相當高,根據朝日新聞社去年底所公佈的郵寄式民調,肯定吉村的比例遠超過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現任首相菅義偉、前首相安倍晉三等政客。當時,吉村擺出「最後的責任由我一切都扛下來」的姿態,連日上電視節目,成功地建立爲了處理新冠肺炎而奔走的正面形象,不少群衆擔心吉村的過勞,還看到「#吉村多睡點」等推文。

長期採訪大阪維新會的一位媒體人回顧:「當時剛好在安倍政權的末期,接班首相菅義偉為缺乏群衆魅力的平庸政客,中央政府發出的信號相對弱化的時候,吉村發出相對明確俐落的言論,確實較容易受到矚目。」。他還指出:「律師出身的吉村本來口才不錯,但同時愛以誇張的言行迎合群衆的毛病,譁眾取寵是吉村和大阪維新會的基本風格。」

確實,去年夏天吉村召開一場記者會,還高調地發表「使用聚維酮碘漱口就能減少確診機率」的説法,輿論喧嘩一時,後來因無科學根據,不了了之了。差不多這個時候,不少群衆開始質疑吉村的真實能耐和言論的可信度。加上,不顧疫情擴大之疑慮,去年11月强行「廢止大阪市,改編為4個特別區與大阪府整合」的所謂「大阪都構想」公投,結果以1萬多票的差距遭到否決。當時大阪的疫情惡化,11月中旬就進入第三波的局面。這些現象不只對推動「大阪都構想」的大阪維新會來說,屬於相當嚴重的挫敗,也重創吉村的聲望。立憲民主黨的黨魁枝野幸男於5月10日譴責吉村,說:「他要求中央將第二次緊急事態宣言提早結束,結果引來第四波疫情,導致醫療崩潰,明明是大阪府當局判斷失誤。」枝野還痛斥:「朝令夕改的大阪是罪魁禍首,地方有如此不負責任的首長,中央政府因該好好對付」。

據筆者觀察,包括吉村或創黨人的橋下徹在内,維新會的明星政客多少會有過度相信自己的能耐、同時輕估選民智慧的傾向。他們總是考慮到如何利用於選舉,所以非常在乎媒體形象,打出來的政策或喊出來的口號都很亮麗,但不見得會有實際的效果,結果剛開始看好吉村的大阪選民也開始質疑他的能耐。

有位在地政治記者道:「其實維新會的成員裏,有犯罪記錄的人不少,是在日本政壇罕見的現象」。綜合媒體報道,維新會相關人士所涉及的違反選罷法、恐嚇、挪用公款、盜竊、性騷擾等事端繁多,罄竹難書。他還指出:「維新會有過不少黑記錄,但主要是靠大阪居民的鄉情而發展下來的」。大阪維新會成立到現在已十多年了,它透過幾次的合縱連橫,試圖擴大黨勢,可是一旦離開大阪就很難維持其勢力。不過如果只限於大阪一地,支持維新會的選民還不少,每次到了選舉,維新會所推出的候選人還是會高票當選。不少維新會政客的人品似乎有問題,但爲何大阪居民還願意支持維新會?前述記者分析說:「不少大公司本在大阪誕生發崛的,後來它的總部幾乎都遷至東京,東京一極集中化和關西經濟本身的低迷,以及大阪地方政府的怠慢,產生大阪居民的嚴重失落感和焦慮。這種負面的情緒使大阪人加强對東京中央的彆扭心態,同時對既有政黨的不信任,這些都影響政治上的選擇,結果縱容維新會的民粹政客。」

對大阪的慘狀,前新潟縣知事米山隆一發言推說:「事態變得如此嚴重,吉村知事的責任可不小。」還嚴厲批評:「(選民)該認識到這些人優先考量的都是如何維持權力,而不是如何維護市民生活。」

前東京都知事舛添要一,先前高度肯定過吉村,但如今改口說:「本來要在例行記者會上可以發表的信息,刻意選在電視新聞裏發表等,他太在乎表演。吉村是個典型的民粹政客,民粹政治的下場,就是今天的大阪。」看來大阪此次為過去的民粹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作者為日本資深媒體人、旅台作家,中文版著作有《保釣運動全紀錄》、《台灣人的牽絆─搖擺在台灣、大陸與日本間的三顆心》。

 

● 原刊於《亞洲周刊》2021年第20期,經授權刊登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