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現代版「箝仔店」夜𥚃討生活

    夜嵐中,車水馬龍的大馬路口,巧遇現代版「箝仔店」。
    老先生在電動車上,掛滿各式各樣的玩具,在喧嘩吵雜街隅,臨街叫賣,除了讓人對老先生克服行動的不方便,自力更生,心中興起無限敬意。
    但是,松江路與長安東路口,櫛比鱗次的辦公大樓,在接近晚上十點的街廓,除了去來匆匆的夜歸車輛外,連行人也少,更別提喜愛玩具的小朋友了。
    老先生一車的貨品,叮叮噹噹的,稍早,連頭頂都鋪得滿滿,幾乎把自己埋在產品堆中,難以辨認五官,現在是收攤時間,頂部已撤,勉強看到他的側臉。然而,這樣的夜晚,這樣的地段,這一車的大小玩具,究竟要賣給誰?!
    回到家,忍不住Google了一下,網路上說,在物資很少,人情很多的時代,賣雜貨的小店,都以竹編的大圓盤放東西,台語稱那個大圓盤為「箝仔」,而堆滿箝仔的小店就叫作「箝仔店」。
    時空在變,人心也變了,傳統「箝仔店」,一家家的消失,也少有人記得它的由來。
    也許老先生奇發異想,捕捉住人們懷舊的習慣與記憶,把「箝仔店」透過電動車,重新打造與呈現。
    但很有可能是迫於生活,在負擔不起昂貴店面租金,又沒有太多網路行銷概念,必須用這種街頭「箝仔店」的方式謀生。
    不可否認,這次疫情,改變了人與人之間許多事,而行業之間也面臨大洗牌,後疫情時代,有些行業異軍突起,大發利市,但也有不少行業,每況愈下,面臨收攤歇業,命運好壞,呈現天壤之別。
    同樣的,貧富懸殊的問題,更被凸顯。在各國政府拚命印鈔票,社會游資充斥,資金行情,推著股市、滙市、金市⋯樣樣勃興,有能力參與投資者,錢賺錢,無往不利,但沒有能力者,可能連工作機會都不保,圖溫飽都很不容易。
    今晚,看到狀似現代版「箝仔店」,對於老先生的際遇,有著無限感嘆,這彷彿是疫後的社會新縮影。
    別過視線,一股莫名的心疼與難過,湧上心頭。不禁要問,這種懷舊有餘、興利不足的弱勢者,怎麼在川流不息的街頭,討得到溫飽,掙得起生活?!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