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總體融資缺口超出IMF放款能力

    【特約記者謝維倩編譯】這場大流行病終將成為過去,猶如消音無聲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每個人彷如前線的士兵隨時面臨死亡,也像留守後方儘管手無寸鐵仍堅強抗戰,所有人無一倖免的捲入戰事,只因敵人無所不在。

    當戰爭如秋風掃落葉般結束時,世界的面貌就此改觀。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發,100年之後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個進步並空前富有的世界。由盛轉衰有時不過是一瞬之間,現在的危機處理方式是分水嶺。

    政府需要研判情勢,做出正確的應對決策,前提是釐清理解各種選項及其道德影響。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由於制度上的缺陷,對於採取嚴厲程度的措施阻止病毒傳播顯得退縮,因為龐大的醫療支出由誰來承擔,以及如何承擔會是棘手問題(大多數醫院已經私有化,政府成立臨時醫院,以及增添醫療設備和雇用醫護人員都是一筆負擔)。

    為了抑制病毒傳播,不惜封城讓經濟陷入停頓,也是資本主義導向的國家難以接受的,這樣的舉措將導致難以計數的家庭收入受到影響, 產生不必要的混亂。相反,如果讓病毒相對自由地傳播,可以實現「群體免疫」維持經濟運轉。

    這種作法是一個新的對未知病毒的探索,需要時間證明其有效性,而偏偏經濟復甦刻不容緩,前面已經有一個國家「中國」以實踐證明其作法可以獲得成功(WHO考察且推薦其成功經驗)。

    自由放任的「延緩」政策,對經濟是否會比在堅決的「抑制」政策下表現得更好?早在政府實施封鎖之前,許多人就停止了旅行以及去公共場所。採取果斷行動抑制病毒,並對嚴重感染區進行早期檢測和追蹤,可能會更快地結束不可避免的經濟衰退。

    看起來確定的是採取抑制政策,全球衛生系統的情況會比採取延緩政策好得多。帝國理工學院的Covid-19應對小組認為,採取延緩政策,英美的衛生系統將被壓垮。

    以老年人為主的大量人口將會在沒有得到任何治療的情況下死去,大概是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在中國各地發生,中國政府才在湖北採取了猛烈的抑制措施。問題是,在中國不可接受的健康災難在英美國家能被接受嗎?

    一國內部要團結,各國之間也要保持團結。全球股市不穩定和即將出現的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投資者已經從新興經濟體撤資830億美元,許多新興和發展中國家所依賴的大宗商品價格也大幅下跌。

    這些國家必須努力應對國內病毒傳播和經濟的停滯,他們管理這些危機的能力有限,結果可能釀成經濟和社會災難。IMF面臨80項快速財政支持的請求,這些國家的總體融資缺口可能遠超出IMF的放款能力。

    如果發達經濟體成功抑制疫情並拯救了經濟,這些脆弱的國家將會受益,但短期內恐怕難以實現。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需要援助,這有助於每個國家的經濟復甦。病毒是一個共同的挑戰,即將到來的經濟衰退也是如此,從務實和團結的角度來看,彼此應該慷慨相助。

    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歐元區的集體機制辜負了許多成員國。這場大流行病不是任何人的錯,如果歐元區在危機中不能表現團結,它的失敗既不會被原諒。還可能致命,如果歐盟沒有表現出團結,歐洲一體化項目在道德上(也許在實踐上)將會死亡。

    跨境援助不應該僅是資金,而是迫切的醫療幫助,解除醫療資源出口管制措施有其必要性。這次大流行病是一個實際的挑戰,也是一個道德挑戰,做出的決定顯然兩個面向都不應該忽略。

    領導者有沒有以冷靜理性應對危機? 我們在戰勝疾病的同時是不是務實地放下意識形態的偏見?民主自由資本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互相借鑑?互相學習與尊重截長補短是否更有助於建立全球治理?

    我們是不是確保了最弱的人和國家受到保護?我們是不是選擇了團結而不是敵意?選擇對全球負起責任而不是關起門來搞民族主義?我們是不是尋求在這場大流行後留下一個更好的世界,而不是一個更糟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