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謝維倩編譯】自金融危機之後,美股經歷多次起伏動盪,但都被強力的政策干預挽回,這次美股卻無法提振。美股一週之內連續熔斷式暴跌,美國國債收益率同時創下低點。 另一方面,油價3月9日出現了最大的單日暴跌。
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難以散去,川普政府先前的輕忽與傲慢,延誤了遏制病毒的黃金時機,以至於失去了民眾對行政當局的信任,股市作為風險資產的聚集地,快速回應集體恐慌情緒也就順理成章了。
各國央行在上一輪金融危機之後的極度寬鬆貨幣政策,以超寬鬆貨幣帶來債務的激增,也帶來了大量的流動性。這些資金不斷尋求正收益的資產,從根本上推動了超過十年的股債雙牛的超級牛市。
在金融危機之後,資產管理行業的興盛也帶來資本市場的繁榮。資產管理行業包括資產管理公司這樣的市場投資者、保險公司、以及私人銀行為代表的投資者網路,他們服務高凈值人群,受其委託理財。
相關統計顯示,在10年的時間裡資產管理規模伴隨股票市場增長將近兩倍,而相對應的則是銀行業的日漸衰落,相對寬鬆的金融監管、以及極低利率環境,促成了股市繁榮。
以ETF投資為代表的被動投資風格在過去數年中大行其道,被動投資風格通俗來說就是盯市,與主動選股不同,被動投資基本上認準板塊和公司規模,通過被動選股的方式進行投資,帶來資產管理費率的大幅下降,吸引更多資金流入,使其風格不斷被強化。基金經理往往都號稱自己在選擇股票上有獨到之處,但真實的投資組合經常以熱門股票為主。這代表行業裡很多被動選擇(以大市值股票為主)。
美股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和文化,要點之一就是管理層向股東負責,也就是對股價負責。為了使股價上升,管理團隊往往想方設法,無論是併購重組、開源節流、調整公司策略,成功穩住股價之後,最終管理階層獲得大量期權激勵,這些都跟股票表現是分不開的。
因此股市背後牽動太多利益,其一旦出現暴跌,那麼其帶來的影響也會是致命的。過去央行的貨幣政策為股市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而股市表現也讓相關上下遊行業獲得了巨額收益,從而實現了擴張。
股市的繁榮得益於政策的配合、趨勢性投資風格以及市場參與者的捆綁利益。 新冠病毒為什麼會對股市運作邏輯產生衝擊,疫情對於經濟衝擊比想象中更大,以傳統政策應對顯得非常無厘頭。
新冠病毒的傳染性極高,短期之內可能出現幾何倍數的增長,大規模限制人群流動有其必要,想要在短期內實現對病毒的遏制別無他法。病毒在中國被有效遏制的經驗,顯然只有願意付出代價,即全國人民至少「宅」在家一個月,病毒才能得到有效控制,能有效控制疫情多長時間,也是大哉問。
如果以企業營業收入下滑10%這樣的基準假設去考慮疫情的衝擊,那麼美國股市大約20%的跌幅似乎有些過度。但現實狀況中,各國對於疫情的處理方式不盡相同,各國的疫情風險等級也不一樣。 這意味著即使理論上存在有效處理方式,但執行起來卻面臨前述情況不同而無法相提並論,也因此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恐將延續到下半年,甚至明年。
疫情之下服務業面臨著更大的壓力,服務業的就業人口眾多,疫情影響時間越長範圍越廣,越可能造成普通民眾對於收入的擔憂,從而影響整體消費和企業的營收。在疫情的籠罩下,各國經濟面臨相當程度的不確定性,這是美股下跌的首要原因。
為了對沖疫情的衝擊,各國進行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各种刺激,但空間已經十分有限。即使普遍認為存在刺激空間的中國,關於基建刺激的爭論,已表明可刺激的行業和規模十分有限。
對於疫情來臨時,是「保經濟」還是「抗疫情」,反映了各國不同的觀念和政治框架,目標與行動不一致,也會相當程度上拉長疫情對於全球經濟的衝擊。抗擊疫情的主導力量應該是醫務工作者,而非央行和財政部。 很多國家的疾控中心仍然難以承擔起大規模防疫的工作,也缺乏相關的資源和調度能力。
即使政策可以「更寬鬆」,但留給市場的想象空間十分有限,即便美聯儲把利率降至零,也重啟大規模QE,但這些政策能抑制病毒肆虐麼?顯然不行。
新冠疫情對股市的運作邏輯帶來了根本挑戰,因為經濟前景存在不確定性,各國目前採取的政策很難有效抗疫,而財政貨幣政策事實上也缺乏空間,限制了市場的想象空間。
民眾收入面臨下行風險,也可能導致股市面臨資本短缺,趨勢性投資習慣也意味著多頭會很快轉變成空頭。美股在牛熊分界線上的多次拉鋸,反映了市場的分歧和焦慮,因為一旦支撐位跌破,那麼市場各方的捆綁利益將是脆弱的。
波動性加劇表明市場在進行方向性的選擇,從美股目前的走勢來看,市場大幅度調整是大概率事件,在疫情得到抑制、經濟找到明確的方向之前,各項刺激政策就算落地,美國股市也難以獲得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