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即時新聞

湖南血癌勇士披荊斬棘 鼓勵病友勇敢面對

就讀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金海中學的曾鈺恒,2022年11月發現自己身上有莫名多塊瘀青,在社區抽血檢查時發現異狀,不料被省人民醫院確診罹患白血病,歷經十多次的化療。 勇敢抗癌 勤奮向學 抗癌的過程,讓曾鈺恒特別珍惜與同學一起學習、玩耍的時光;平常和家人一起出去玩,讓他感到幸福。他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多少人幫助才換來的,所以他希望正在抗癌的鬥士們,也能像他一樣樂觀面對,勇敢抗癌,不愧為「血癌勇士」,榮獲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24年抗癌圓夢助學金」。 不讓罹癌學生孤獨面對癌症 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為不讓所有罹癌學生獨對癌症,並永續鼓勵兩岸四地最弱勢的罹癌學生努力向學,忘記病痛,特別設置兩岸以及全球獨一無二的「抗癌圓夢助學金」,從1997年到2024年,27年來,已默默義助新台幣2億7500多萬元,力挺13,782位罹癌學生戰勝死神,活出希望。 歡迎各界推薦兩岸四地抗癌圓夢助學金得主,用愛抗癌專線:886-2-29178770、傳真:886-2-29178768、電郵:ta88ms17@gmail.com、網址:http://www.ta.org.tw。

不畏二度罹癌 湖南學生立志為醫救死扶傷

就讀湖南省株洲市攸縣江橋中學七年級的肖茗澤,2017年被確診罹患白血病,治療五年半,終於康復並返校就讀,不料晴天霹靂,去年(2023年)10月時,回醫院例行抽血檢查,發現血紅蛋白和血小板低於正常值——白血病再度復發。 二度罹癌 立志成為醫生 歷經人生第二次大考驗,肖茗澤希望自己盡快痊癒,帶著他得來不易的寶貴生命,幫助更多弱勢,立志成為醫生,救死扶傷,同時他也想告訴大家:「生病不可怕,只要努力、堅強、勇敢面對,一定會有美好的將來。」,不愧為「血癌小關羽」,榮獲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24年抗癌圓夢助學金」。 不讓罹癌學生孤獨面對癌症 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為不讓所有罹癌學生獨對癌症,並永續鼓勵兩岸四地最弱勢的罹癌學生努力向學,忘記病痛,特別設置兩岸以及全球獨一無二的「抗癌圓夢助學金」,從1997年到2024年,27年來,已默默義助新台幣2億7千5百多萬元,力挺13,782位罹癌學生戰勝死神,活出希望。 歡迎各界推薦兩岸四地抗癌圓夢助學金得主,用愛抗癌專線:886-2-29178770、傳真:886-2-29178768、電郵:ta88ms17@gmail.com、網址:http://www.ta.org.tw。

不懼痛苦化療 湖南血癌天使樂觀為醫病打氣

就讀湖南省長沙市雅禮十五中國三的唐爽然姿,在去年(2023年)暑假,身體開始異常疼痛,如手指關節、膝蓋、牙齒等,經醫生的檢查,被確診為罹患白血病,歷經7個多月治療的檢查、手術以及治療後,漸漸康復,已經回到校園。 自娛娛人 對抗癌症病魔 唐爽然姿最難忘醫院的醫師護士們像家人般的照顧,還幫她取了不少外號,如孜然、大爽、丸子等自娛娛人,她每次化療總是畫出小小卡片送給醫師、護士、癌友加油打氣,讓白色病房添加歡樂的色彩,不愧為「血癌天使」,榮獲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24年抗癌圓夢助學金」。 不讓罹癌學生孤獨面對癌症 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為不讓所有罹癌學生獨對癌症,並永續鼓勵兩岸四地最弱勢的罹癌學生努力向學,忘記病痛,特別設置兩岸以及全球獨一無二的「抗癌圓夢助學金」,從1997年到2024年,27年來,已默默義助新台幣2億7500多萬元,力挺13,782位罹癌學生戰勝死神,活出希望。 歡迎各界推薦兩岸四地抗癌圓夢助學金得主,用愛抗癌專線:886-2-29178770、傳真:886-2-29178768、電郵:ta88ms17@gmail.com、網址:http://www.ta.org.tw。

【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1】戰爭的印記 自由的代價

民國21年出生於遼寧的卜占才,從小就跟著父母一塊在鄉下務農,家境雖不富裕,但算得上小康,然而這一切,卻因為戰爭全都變了調。 好不容易挺過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又爆發,18歲的他某日走在路上突然被共產黨抓兵,在家人不知情的狀況下,就這麼被帶去北韓支援韓戰。沒受過任何軍事訓練的他,只能硬著頭皮上戰場,在槍林彈雨中想辦法存活。 「美軍用飛機來炸,炸完了再用汽油彈再燒一遍,確保無人生還,那個現場實在太恐怖了!」回想起當時情景,卜占才仍餘悸猶存。然而,在某次激戰中,他又遭到美軍俘虜,隨後被送到戰俘營關押了2年,直到韓戰停火後才獲得釋放。當時,和他一樣的戰俘們有兩個選擇,一是回到大陸,另一個就是來臺灣。 「我當時想都沒想就選了臺灣,因為我恨共產黨,我不想再回去了。」 最終,近15000名中國籍戰俘中,有14000多人都選擇來臺,為了宣示反共決心,不少人甚至被迫在身上刺滿反共圖騰及標語,這些是戰爭的印記,更是自由的代價。民國43年1月23日,包含卜占才在內的上萬名戰俘,陸續搭船來臺,上岸時受到英雄式的熱烈歡迎,政府尊稱他們為「反共義士」,但光榮景象下,其實有著不為人知的委屈與辛酸。 來臺後沒多久,卜占才就被派往金門前線作戰,陸續歷經了八二三、及六一九砲戰,全身傷痕累累,不料,就在臺灣服役滿19年,他卻被迫要提前退伍。「本來服役滿20年就可以拿到終身俸,我們這批反共義士很少吃到退休俸,根本沒有。我服役19年他們就把我趕走了!」 退伍後,為了謀生,卜占才到了紡織廠上班,因而結識了開理髮店的妻子林月桂,兩人相知相惜,攜手共度人生,家的溫暖漸漸填補了卜占才內心的傷痕,也讓他深深感受到自由跟和平的美好。 「人生就要有自由,沒有自由,活著不是很痛苦嗎?」 這輩子,他打了太多的仗,受了無數的苦,但受訪時,卜占才卻認為自己並不可憐,91歲的他,如今在妻子及兒孫的陪伴下,頤養天年,而他也呼籲兩岸不要再有任何戰爭,因為在戰火中,沒有真正的贏家,只有受苦難的人民。 完整人物影音,敬請鎖定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 https://reurl.cc/771mQd。 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 透過無數真實經歷口述影音,還原大時代的離合悲歡。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官網】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臉書】 【遷臺官網】 【遷臺臉書】 【遷臺YouTube】 【遷臺LINE@】

湖南癌童克服病痛 立志當律師助弱勢

立志當律師 維護弱勢權益 就讀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白溪鎮中心小學六年級的張帆航,小時候被確診罹患癌症,每次治療,都要反覆經歷不舒服、想吐、頭暈、食慾不振,漸漸還得面對掉髮、體重急遽下滑等。 與病魔抗爭的同時,還得與恐懼戰鬥,儘管小小的內心有惶恐、不安,但張帆航為了不讓爸媽擔憂,勇敢面對療程,努力克服不適,期盼著美好的明天。張帆航堅信只要自己勇敢面對,人生還是可以繼續發光發熱,更立志當一名律師,幫助弱勢維護權益,不愧為「抗癌小律師」,榮獲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2024年抗癌圓夢助學金」。 不讓罹癌學生孤獨面對癌症 台灣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為不讓所有罹癌學生獨對癌症,並持續鼓勵兩岸四地最弱勢的罹癌學生努力向學,忘記病痛,特別設置兩岸以及全球獨一無二的「抗癌圓夢助學金」,從1997年到2024年,27年來,已默默義助新台幣2億7500多萬元,力挺13,782位罹癌學生戰勝死神,活出希望。 歡迎各界推薦兩岸四地抗癌圓夢助學金得主,用愛抗癌專線:886-2-29178770、傳真:886-2-29178768、電郵:ta88ms17@gmail.com、網址:http://www.ta.org.tw。

【陳碧涵專欄】翻越文化不利 首位新住民校長授人玫瑰滿手留芳

陳碧涵在電台主持「與美感教育共舞」,日前專訪貢寮國小校長楊小梅,楊校長由她的歷程體現生命中柔韌美麗的姿態,她不但收獲了自信,更以教育者之姿將自身的溫柔散布出去,溫暖更多的生命,鼓勵更多孩子勇敢追夢。 新北市貢寮國小楊小梅校長,年幼時因越南戰亂,全家遠離故土,來到語言和文化皆為隔閡的臺灣展開新生活。初入學,總是獨自一人,無法融入,幸好受到許多老師與貴人的幫助,慢慢地從簡單的語彙學起,適應、展開新生活。 從小,楊小梅的父親就告訴孩子們,要當一個手心向下,盡自己所能幫助他人的人。成為善良、能幫助他人、有用的人,是楊小梅的心願,尤其是當一位教育者;但是,校長甄試的路,走來並不容易,屢試屢敗,一度灰心到想把資料通通銷毀;所幸,前輩及貴人的提點,讓她明白自身多元文化的背景、特殊的生命經歷,在建構跨族群同理心、對話溝通、協力合作的美感教育圖像趨勢下,是一種優勢,需要的是在自信覺醒歷程中,充分展現自我特色,回以熱切的教育抱負,終於如願的成為新北市貢寮國小校長,也將這所小校打造成多元具發展特色的校園。 關注城鄉差距以及孩童的未來參與,楊小梅強調「做中學」,聯合貢寮區國小學童與都會區學校的童軍團,一同舉辦露營活動;廣邀各雙語機構,豐富應用學習內容;與在地連結,讓小朋友學插秧,向大自然學習……,戮力建構精彩的實作學習內涵,讓孩童認同在地,並擁有美好的童年回憶。 楊小梅常與老師們互勉:蹲下來,用孩子的視角看事情。多鼓勵,因為你的一句話,很可能影響孩子一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希望孩子都能勇敢築夢、展翅翱翔,用生命影響生命,讓美好持續發生。

【疾行船系列9】行過亂世萬里路 心繫和平的教者—趙美華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計劃,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兩岸故事」。 走過戰亂,因為父母辛勤工作,與自己不懈苦學終於走出貧寒的困境。處於黃昏歲月的安適,趙美華心懷感恩回想起剛遷台的困頓生活到現今豐衣足食,這之中固然付出了許多努力,但「和平」更是必不可少,倘若處於戰爭中,不論多奮力,生活都不會迎來盼頭。 自有記憶以來,不停運轉的公路,幾乎就是趙美華童年生活的全部,從昆明到雲貴高原,再從西安到南京,行過一山又一山,越過一丘又一丘,也不知多少里路的艱險,最終渡過海峽來到台灣,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開展青春。 「以軍用吉普車為家,居無定所走過漫天塵土,天天看到的都是黃沙,眼睛越來越模糊。」天地不仁,受戰爭迫害的人多麼渺小的不堪一擊,時間也多麼虛無,記不住塵土吹過後,山河的真實模樣。 八方凜然不可侵犯的磅礴 一九三九年,祖籍天津市的趙美華在貴州省貴陽市誕生,家國變色而對日抗戰八年,嬴得勝利後,全家擠在父親駕駛的軍用中型吉普車上,大江南北四處遷徙。 山風吹過亙古荒原,拂過蒼茫山澤,大隊人馬在高崖陡峭間艱難行進,顧及老弱,走走停停,前方萬一有個不慎,就連人帶馬掉落山谷,引起後方躁動,傳來對生命的掙扎。 隆冬降雪,八方凜然不可侵犯的磅礴,天地也無計可施。大山大水,也曾經絢麗與豐饒,但對逃難不知終點的趙美華來說,那是全家人千辛萬苦的跋涉,在戰爭面前,只能回到卑微。 「行經雲貴高原時,沙石路徑非常狹小,一不小心就翻覆崖下。」親眼目睹的慘狀深植幼小心靈中,滾動的生活充滿不安。 一家人以車為家 父親趙連發原本在民營商號駕駛大貨車,對日抗戰勝利後,考入國民政府空軍運輸單位擔任運補車(中型吉普車)駕駛員。「車上載著許多軍用降落傘,還帶著母親、岳母以及我們這些子女,累了就睡在降落傘上,一家人幾乎都是以車為家。」 飄泊中,也曾經停駐在某些定點,稍做較長時間的居留。趙美華記得在昆明唸小學一年級,邊上課邊跑警報:「吃飯的時候聽到空襲警報聲響,大家只得筷子一丟,就迅速跑向田邊,跳到壕溝中避難。」驚心動魄就是日常,惡夢裡,總有砲彈在響。 桃園眷村的「高齡」小學生 一九四七年趙美華在南京就讀小學二年級。原以為行過一山又一山的裝備運補生活,可以在南京稍稍喘口氣,豈料國共爆發內戰,國民政府節節敗退到台灣,兩年後,全家再度隨著軍隊上船,歷經一個多星期的航程抵達基隆,隨後分發到桃園眷村,已十歲「高齡」的趙美華再從小學二年級開始讀起。 初踏寶島,趙美華對台灣的第一印象與大多數人無異,「基隆一下船,大家紛紛搶買香蕉,因為這種水果在大陸沒吃過,研究了好一會兒,才知道要剝了皮才能吃。」是單純,也是青澀,「分發到桃園眷村的初期,真的叫做身無長物,沒有棉被,只好將就著鋪稻草來睡,腳上穿的,是渡海來台前,母親幫我們縫製的布鞋,」牙刷買不起是當然的 ,生活不是水平低,其實是根本沒水平。 家家戶戶都食指浩繁,趙家也僅靠父親微薄的薪餉養家餬口,米缸常是空的,因此大姊小學畢業後即至紡織廠當女工,「一個女工的故事」真實上演。 「一個女工的故事」真實上演 媽媽不僅做家鄉滷味去市場擺攤販售,還幫人洗衣服、做家庭代工貼補家用,總是忙碌於生計,很少能歇口氣,她提起小拳頭幫媽媽捶背,在記憶中,她從沒有被抱過,大人總是忙,忙,忙,天沒亮就要上工。走到哪,看著的都是媽媽彎腰忙碌的背影,難見稍稍歇息的正面。不過,她不擔心媽媽會變,因為媽媽一年四季都穿灰濛濛的布衫,使著男人般的力氣,沒時間打扮。 勤奮無疑是萬靈丹,讓生活逐漸獲得改善,家人開始對未來有盼頭,「我本來也要循大姊的腳步不再升學,但是父親反對,希望我能夠繼續唸書,完成學業。」 初中畢業後的趙美華很爭氣的考入公費三年制臺北女子師範專科學校,如願服務杏壇,作育英才三十年,這份桃李滿天下的成就來自一個父親在亂世中的睿智與愛,讓她擺脫早年台灣女孩不用讀太多書,去做女工賺錢養家的宿命,得以完整受到教育,成為社會棟樑。「我看到苦難時代的公平,只要努力就有機會。」她身邊有類似境遇人也都一步步戰勝環境,也戰勝了自己。 教育,的確可以改變命運,苦學是通往成功的路。 波濤起伏 心思飛越過大山 一九八七年,兩岸開放探親前,思念故土甚深的父親早已離世多年,終其一生都不曾回到出生的土地。「他的一生,雖然不算功成名就,卻也沒有特別未盡的遺憾。」趙美華帶著父親的思念,隨著夫婿回到山西老家探親祭祖,古廟靈位因年深月久,有一種述古的清冽。 對祖先虔誠敬禮參拜,眼見皆是古樸陳舊、色澤斑駁的老宅,幽曖不透亮,只有門外灑進天光。一時之間,哽咽到無法自已,失根的蘭花怎能不讓人泫然而泣呢?黃土高原波濤起伏,林地鬱鬱蒼蒼,隨著肅穆的祭禱聲,心思飛越過大山、平原與溪流。 「我先生的老家在芮城,窯洞是黃土高原上一種特殊的建築形式,我們回去就住在窯洞加蓋的房子裡。」終究已成為都市人,偶爾這樣住還可以,也新鮮,但長時間可能受不了那樣地的貧瘠。 趙美華說,黃土高原水源十分珍貴,有所謂「一生只洗三次澡」的說法,出生、結婚到死亡只能各洗一次,等趙美華重返家鄉,經濟發達,生活水平已大為改善。「酷熱天氣,沒水洗澡,難以想像那苦日子怎麼熬過來。」自己又天生有潔癖,節衣縮食不算難,反正遷台後的百姓都窮,沒水可用就要命了,感覺自己很渾沌,拖泥不帶水難以忍受。 從戰亂走來,黃昏歲月的安適,讓趙美華不禁感恩的輕嘆說,遷台的生活也是從困頓到現今豐衣足食,飄洋過海歷經七十五個年頭,在中國歷史上,如此長久的太平盛世,幾乎從無先例,「和平無價,大家一定要珍惜當下,不可輕言戰爭。」她雙手合十,為國運祈福。 本專欄與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合作

【熱愛生命獎章系列】收穫美麗與勇氣 輪椅鳳凰歷劫蛻變─梁藝

2001年,22歲的梁藝剛從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第一名畢業,正值燦爛的花樣年華。然而2001年9月22日上午9點多,在她所主持大型晚會彩排前夕,短短五分鐘,梁藝的命運急轉直下,從電視台光彩亮麗的當紅主持人,墜入到病床上全身癱瘓的患者,她甚至來不及細想,就得去面對殘酷的現實。事業、愛情轉眼成空,剩下的是漫長的求醫之路和天文數字般的高額醫療費。絕望中,她一度想要輕生,用死亡來擺脫病魔對身體的禁錮。 然而,在現代華陀凌鋒醫師、家人以及無數好心人的關心和支持下,讓她最終選擇了勇敢。梁藝創立「愛心網站」來鼓舞全球病友,除了上「公益節目」分享抗病經驗,同時投入「慈善活動」,讓愛傳出去。梁藝樂觀面對身體癱瘓,勇敢挑戰復健極限,揮別陰霾,活出希望,重新活出尊嚴,創造生命另類價值,正如展翅的浴火鳳凰,鼓舞了千千萬萬為生命搏鬥的人,是勇敢與美麗兼具的「輪椅鳳凰」。 梁藝(Liang Yi),1979年出生於湖南,童年時期不光長得可愛、能歌善舞,更是一個懂事有禮貌的乖孩子,一直是爸爸媽媽的驕傲。12歲那年,她第一次登 台表演唱歌,就轟動湖南。中學畢業時,她以音樂資優生考入湖南師範,開始系統性學習聲樂及舞蹈。16歲時,以最小年紀榮獲湖南省第七屆青年歌手電視首獎,同年又榮獲首屆電視節目主持人一等獎。兩年後,她考入被譽為明星主持人搖籃的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在2001年以全校第一名的卓越成績畢業,隨即成為湖南電視台都市頻道最具潛力的主持人。在同年5月27日的開播直播晚會上,長髮飄飄、明眸皓齒的梁藝第一次登台亮相,就獲得滿堂彩,轟動全中國,她被中國各界人士讚譽為湖南電視台都市頻道的「當家花旦」,接著擔綱主持大型現場娛樂節目「都市有情人」、音樂節目「都市新聲代」,一條星光大道似乎正在眼前展開。 災難突襲 改變命運的五分鐘 2001年9月22日,是讓梁藝一生銘記的日子。這天上午,她一如往常來到電視台錄節目,並準備為大型晚會彩排。在梳妝間時,突如其來的疼痛在一瞬間擊倒了她,梁藝頸部脊髓海綿狀血管瘤突然破裂,血流壓破中樞神經,致使她在五分鐘之內全身癱瘓,脖子以下完全失去知覺。梁藝只能透過氧氣供給來維持生命,醫生在24小時內發了四張病危通知書,死神就在她身邊徘徊。 梁藝得的病沒有預兆,非常罕見,她的漫漫求醫路坎坷不斷。在這樣生死未卜的狀態下整整躺了65天後,親友才輾轉找到了北京宣武醫院的凌鋒醫師為她進行手術。手術成功了,梁藝的上半身恢復了知覺,但腰部以下仍然癱瘓,她將可能終生在輪椅上生活。那一年,她才22歲。 熱愛生命 選擇堅強 疾病使梁藝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原本鮮活美麗的女孩變成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病人,之後進行的幾次大手術使她的身上又多了一道道傷疤,療程更使原本苗條的她開始發胖,梁藝的心情瞬間灰暗到了極點,每天以淚洗面,她更換了自己的電話號碼,不跟任何人聯繫。 然而,生命的力量終於在重重的烏雲中透射出光芒,因為摯愛的親朋好友和無數相識及不相識的人給予她鼓勵和關愛,還年輕的梁藝終於在絕望中找到希望,她慢慢開始接受現狀,重拾自我,學會坦然從容笑對人生。 對於重度癱瘓病人來說,康復訓練是每天的功課,梁藝說「我把它當作我的工作。」每天至少花六小時去重複數千次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動作─坐起來、翻 身、在墊子上爬。她說「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笨拙的小孩子,每個動作都要用盡全身的力氣才可以做到,可有時候我又覺得自己像個真正的運動員,咬牙、堅持、全身溼透,為了康復,一刻都不能放鬆。」醫生、護士和病友們都喜歡上這個堅強的女孩,慢慢的,她的腿開始有點感覺了;慢慢的,她能穩穩地坐起來了;慢慢的,她的手臂越來越有力氣了。朋友們來看她時,梁藝總愛和他們比賽腕力。當她開懷大笑的時候,大家都感受得到眼前這個漂亮且生氣蓬勃的女孩,一如原來那般快樂、活潑,也對生活充滿熱情。梁藝說,疾病帶給她災難,也使她變得勇敢,並且,她想讓更多的人懂得生命的精彩和可貴。 傳遞勇氣 傳遞愛 除了堅持康復訓練,梁藝還努力回饋社會,傳遞勇氣、傳遞愛。現在,每當有人問她為什麼能夠不被如此大的災難壓垮時,梁藝總是閃著漂亮的大眼睛說「幸運的是,我還活著」。 她既做電台節目,又做電視台節目;既做嘉賓,又做主持人。中央電視台的《半邊天》、湖南電視的《真情》、北京電視台的《真情互動》、山東電視的健康》、鳳凰衛視的《魯豫有約》,及中國教育電視台的《我的大學》,梁藝在這些節目上娓娓道來的話語溫暖、激勵了上千萬的觀眾,她從自己本已拮据生活花用中省出錢來捐獻給救助失學兒童的「希望工程」;她錄製唱片,為人們帶來愛和美的感染;她回到母校參加演出活動,和學弟妹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悟;她自學英語和心理學,進一步充實自己的智慧與心靈。 2005年8月,她籌辦了個人網站,透過網站,社會上許多愛心人士伸出了援手,助她度過了治療期間出現的經濟難關,同時,她把自己的人生體驗和感悟寫成文字發表在網站上和更多朋友分享,使之成為愛的精神家園。來自全國各地的病友透過網站和梁藝一起尋求探討康復的問題,梁藝又將這些困境中的經 驗蒐集起來與大家分享,互相鼓勵。現在,這個網站內容豐富,在百度搜尋網站中的點閱率排名第三。 而梁藝下一步的計畫,是把個人網站變成愛心網站,幫助更多困境中的朋友,梁藝說,透過「助人」而「自助」使她覺得自己比生病之前更有力量。一位在德國唸書的華人青年得了憂鬱症,想要輕生,梁藝透過電話和電子郵件鼓勵他,讓他放棄了輕生的念頭。還有出車禍昏迷的山東青年,他年邁的雙親流著淚找到了梁藝,請求梁藝去喚醒他們的兒子。 有一位與梁藝年齡相當的湖南青年,因車禍導致大腦損傷,出現了語言和行動障礙,脾氣因病而變得驕橫無理,看到梁藝每天都微笑面對艱苦的康復療程,他的媽媽找到梁藝,希望她能和兒子交朋友,於是,梁藝利用每天康復以外的時間與這位病友交談,逗他開心,輔導他重學說話,一段時間後,男孩果然不再那麼愛發脾氣,並且能與人正常交流對話。 有一位74歲的老爺爺,因為頸椎長了囊腫壓迫神經,每天疼痛得夜不能眠,醫生建議他手術治療,但他非常害怕,他的老伴來向梁藝討教,梁藝用自己所知的醫學知識和經驗為他排解內心的恐懼,最後這位老爺爺在手術恢復後,與梁藝成了「忘年之交」。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梁藝說「經過磨難的天空更加燦爛」。現在,她最喜歡的表情是微笑,她在微笑中堅信,只要努力、有熱情,無論命運多麼殘酷,都無法摧毀有價值的生命。 她的樂觀和勇氣像一盞燈,照亮了自己,也溫暖了別人,人們稱她為「微笑的天使」和「輪椅鳳凰」。

【陳碧涵專欄】為舞蹈而生 王珩用肢體創造新語言

陳碧涵在電台主持「與美感教育共舞」,日前專訪自由藝術工作者王珩,她用身體探索拉近與他人之間的距離,更用肢體達成交流,實踐各種可能性,探索生命中細微卻無處不在的美。 王珩,幼時有過動症與閱讀障礙,考試或書寫時,字與數字會從紙上浮起,在空中交戰,因此,不用接觸書本的藝能課就成為她最期待的時間。國小三年級,王珩開始徜徉在舞蹈世界,用身體感知美好,得到快樂,她說:「如果沒有舞蹈,我可能已經死了。」 2016年,王珩的舞蹈作品獲得世安美學獎的肯定。舞蹈人,無時無刻都在與身體對話和對抗,為的是追求突破!身體不只是舞蹈人一輩子的夥伴,一般人也可以透過身體探索,找到與身體相處的方式,感受和發現各種舞動的可能!身心障礙者也是! 由於,王珩的親友中,有幾位是聾人,他們用手語彼此溝通,王珩感覺手語和舞蹈一樣,都是身體的一部分,皆在傳情達意。於是,王珩與「大可創藝」潘思廷合作,建立了藝術平權「聾人計畫」,邀請聾人一起共創跳舞。對聾人族群有更多的了解後,她才知道除了手語,還有許多不同的溝通方式,例如:透過空氣的震動,聽覺之外的感官也可以感受節拍、輕重……,他們可以隨之延展身體,也能展現舞蹈之美。 王珩認為人即使有些缺陷,仍然可以超越限制,用身體去感受、探索、實踐,並擁有世界上任何細微之處的美,就像在斷垣殘壁的縫隙中,仍可看見新生嫩芽的堅挺拔萃,那是強而有力的生命美!

【疾行船系列8】幫台灣找回光明 搶救電力大功臣——孫運璿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計劃,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兩岸故事」。 台灣光復,日本人臨走說:「三個月後台灣將是一片漆黑。」但是孫運璿卻在五個月內替台灣「重新找回光明」;而且到民國五十五年台灣的供電普及率已高達百分之九十七,領先許多先進國家。 如果孫運璿當年因熱愛文學而選擇創作這條路,台灣還會不會贏得亞洲四小龍優勢?「我原來想唸文學啊!非常崇拜大作家老舍,書架都是老舍的書,讀到廢寢忘食。」文藝少年懷有文青大夢,卻被父親以大格局勸退,「要救國,就要做個工程師。」 執行十大建設,寫下台灣奇蹟 遵奉祖訓,孫運璿棄文從工,以工程專才報效國家。 孫運璿育有四個孩子,畢生的浩瀚故事由台大教授,女兒孫璐西娓娓道來,令聽者感受到政府遷台第一代奉獻的無私,從未置產而居住公家宿舍的清廉,其精神典範是最無價的資產。翻開兩本已珍藏三十年之久的孫運璿日記,快樂的永遠是:物價平順、農產豐收、經濟景氣;憂心的永遠是颱風災害、外交橫逆、中共威逼個人的遭遇、得失竟完全不在他的日記之內。 一九七三年,孫運璿力排眾議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催生了「外面孕育的老五和老六」。他曾說,自己有六個小孩,老五是台電,老六是工研院,哺育之時,正逢海外學人提出發展IC產業建議,嘗試從加工出口區、外商裝配廠的經濟模式中,一邊學習,一邊摸索如何成為世界產業的領頭羊,在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兩次石油危機的層層風險中執行「十大建設」。 工研院與美國RCA公司簽定了IC技術轉移合約,首座IC示範工廠落成。一九七八年,孫運璿擔任行政院院長,與李國鼎規畫科學園區,被譽為「風雨中的舵手」,半導體產業短短幾年從零起頭,奠下未來發展的基石,讓台灣的國民所得成長了四倍,每年的經濟成長率全超過百分之十,甚至寫下百分之十八的驚人成就,舉世驚豔,寫下台灣奇蹟。 台灣光復,日本人臨走說:「三個月後台灣將是一片漆黑。」但是孫運璿卻在五個月內替台灣「重新找回光明」;而且到民國五十五年台灣的供電普及率已高達百分之九十七,領先許多先進國家。 回顧遷台前,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東北,日俄勢力弱肉強食,日本人不願放行知識青年回內地,孫運璿急中生智喬裝成生意人,才以電機工程師的身分參與了江蘇省連雲港的電廠興建。 隨著時局日益緊張,國民政府一路往大後方撤退,電廠設備是國家重要資產,絕不能輕易棄守。孫璐西說,父親不想把機器留給日本人,特別訓練了一批騾子來拖拉大機器,想辦法在棧道彎處順利轉彎,終於把機器成功運抵大後方四川。 抗戰勝利後,孫運璿於一九四五年年底奉派來台灣接收電力事業。當時各地電廠、發電所被美軍轟炸得殘破不堪,日本人也帶走所有的日籍工程人員撂下一句:「恐怕三個月後,台灣將一片黑暗。」 孫運璿化憤怒為力量,「日本人越看不起我們,我越一定要好好幹,把台灣電力做起來。」沒錢,也沒有物料、也缺人才,如何修復電廠?他「腦筋急轉彎」找來大陸同學幫忙,台北工專(日後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台南工專(日後的國立成功大學)師生也一起加入搶救行列,帶著台電同仁前往全省各電廠,將機組上還可以使用的零件拆卸換裝到堪用的機件上,「挖東牆補西牆」度過窘境。 五個月後,台灣如願也如期亮起來,全島電力恢復了百分之八十,「那是難以置信,非常刻苦的成果!」孫璐西覺得自己這一輩,相較於歷經過大時代磨練的上代長輩,毅力和能力都望塵莫及。到民國五十五年台灣的供電普及率已高達百分之九十七,領先許多先進國家。 食指浩繁,稿費貼補家用 一九四七年,孫運璿將新婚妻子俞蕙萱從上海接來台灣,隔年長女孫璐西誕生,台北長安東路的台電宿舍經常聚滿大陸各地來台的親戚朋友,「屋子裡有滿滿滄桑。」家中食指浩繁,台電工程師薪水非常有限,孫運璿下班後關在房間裡翻譯英文或俄文,以稿費來貼補家用。 「不要吵爸爸,爸爸正在寫稿賺稿費,不要打擾他。」溫柔的母親總是這樣叮嚀著孩子們。「家裡一直很窮,常常連一顆雞蛋都吃不到。」捉襟見肘,好幾次母親要孫璐西陪伴同去委託行,寄賣從上海帶來的嫁妝貼補家用。 孫夫人出身浙江省絲綢商賈之家,上有兩位哥哥,是家中的獨生女,出落得美麗聰慧,從小被父親視為掌上明珠捧在手心,與孫運璿相識機緣,就像小說般曲折。 追求愛妻,寫情書與卡片 一九四二年,孫運璿與三十一位國家重點培育的人才,陸續前往美國受訓,孫運璿在異地結識了孫璐西的舅舅俞恩瀛,也就是孫夫人的哥哥。回上海後,俞恩瀛要給孫運璿介紹女朋友,妹妹陪著一同前去,未料年輕的孫運璿一見鍾情,反而喜歡溫婉的妹妹蕙萱。 孫璐西日後聽父親講,母親賢慧漂亮,下定決心展開追求攻勢,除了約會跳舞,還寫情書與卡片。工程師的學養與高大挺拔身形也深深吸引了母親,兩星期後就答應了父親的求婚,「父親做事情總非常有效率。」孫璐西笑笑說,連娶媽媽組成家庭也是。 成婚後,除了要照顧一家子起居,同住的兩個表哥堂哥功課都是由媽媽來教導,病弱的奶奶也需席不暇暖照顧。孫璐西記得父親投入所有心力在公務上,回家晚了就畫紅圈圈,結果,月曆上滿堂紅,天天晚歸。 夜歸的孫運璿,事母至孝,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陪老母親說說話,接著再問孩子們的功課,盡到身為一家之主的責任。 無私的奉獻,贏得信賴與重用 一路盡心盡力在台電表現卓越,除了深獲對台灣給予技術協助的美方肯定外,也受到世界銀行矚目,邀請他前往非洲,協助世銀貸款的奈及利亞電力公司。 為了籌措老母親的龐大醫藥費,孫運璿接受世界銀行的邀約,離家前往非洲工作三年,期間兩度趕飛回來探視住進加護病房的老母親,看到兒子回來,病也好了大半。日後縱使世界銀行提出豐厚的薪酬邀請赴美工作,卻遭孫運璿婉拒,「理由非常單純,因為父親想回台盡孝道,為自己國家做事!」 大時代磨練青年愛國意志,孫運璿傑出的才幹、全心無私的奉獻以及孝順,贏得了兩蔣總統的信賴與重用。一九六七年,被任命為交通部部長,從此踏上了政務官之路。孫璐西回憶,當老奶奶聽到派任的消息,第一個反應是,「我這個兒子是個工程師,怎麼會當官呢?」也許老母親當年就預感通透、單純又耿介的兒子,若踏上政壇,恐怕要受到苦鬥的煎熬。 帶領台灣走過最風雨飄搖的動盪期而登上高科技電子產業龍頭要角,「父親當上部長後,走進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領域。」政壇各方交鋒,孫運璿的無私成為攻防最佳武器,因為他關注的是人民的需要與國家的發展,凡符合這兩大重點才是施政目標,「村村有道路」就在這原則下,奠立交通發展基礎,經濟得以全面起飛。 努力復健,一如其堅毅的本質 一九八四年,孫運璿積勞成疾,中風倒下而失去行動能力,健康受到極大損傷。離開政壇後沒有一天不努力復健,孫璐西說,中風二十二年,每天仍在計算自己一天走了多少步,從來沒放棄過自己該完成的本份,一如其堅毅的本質。 除了辛苦復健,飲食也被嚴格管控。母親因為擔心父親血脂過高,很多食物都被禁止。不過,知道父親特別喜歡西餐,孫璐西陪著去榮總回診途中,父女倆偶爾還會瞞著母親,偷偷去吃麥當勞解饞呢! 重返母校,感謝培育之恩 二○○○年首次返鄉,以八十七歲高齡回到家鄉山東蓬萊祭拜父親,雖是抱病,卻仍從輪椅上站起身,撐著一步步走到墳前祭拜。 孫璐西陪著父親重回念念不忘的小學與中學時,正值哈爾濱工業大學八十年校慶,孫運璿也受邀前往參加典禮,堅持從輪椅站起身來向校長行三鞠躬禮。「永遠感謝學校的栽培,不論是學識還是體力,都是在學校時期培養的。」 孫璐西說,父親對人、對事都充滿感恩之心,「在烽火中成長,遭遇了很多親人的生離死別,變得非常堅強。」孫璐西曾經問父親,「為什麼大家都那麼喜歡你?」父親回答她,「要將心比心!要為人著想。」 孫運璿總把自己擺在最後順位。當上政務官下決策,所思的是國家的整體利益而非自己的官職,甚至寧願丟官,也要堅持做對的事,當初工研院的設立就曾有過類似的波折。二○○六年,孫運璿與世長辭,走完無愧的一生,「永遠的行政院院長」所留下的政務官風範,台灣政壇,至今無人能望其項背。 本專欄與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