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即時

市售蛋品農藥代謝物殘留超標 15萬顆流向9縣市通路食藥署急令下架回收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周日(9日)晚間緊急公布,彰化縣衛生局於市售通路抽驗雞蛋,檢出農藥「芬普尼」(Fipronil)代謝物「芬普尼砜」(Fipronil-sulfone)」殘留超標(0.03 ppm),超出法定容許量0.01 ppm。 該批問題雞蛋共約15萬顆,已流入桃園市、新竹縣、台中市、雲林縣、南投縣、嘉義縣、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等9縣市,販售通路包含全聯、楓康超市,目前已全數緊急下架、停止販售並展開回收。 食藥署表示,問題蛋品來自單一畜牧場,經追查為彰化縣某蛋雞場生產。彰化縣衛生局已要求業者立即下架回收,並對該畜牧場實施移動管制,同時提供源頭資訊予地方農政單位追查管理。食藥署強調,將持續與各縣市衛生局加強市售雞蛋農藥殘留抽驗,確保民眾食用安全。 食藥署呼籲,消費者如已購買下列蛋品,請立即停止食用,可至原購買通路辦理全額退貨。高雄市賣場若未主動通知消費者,將依法處罰。 ※應下架回收的9項市售蛋品一覽表(Grok製表) 食藥署重申,芬普尼屬廣效性殺蟲劑,雖常用於畜牧環境滅蟑、跳蚤,但嚴禁使用於產蛋雞。長期攝入微量殘留可能影響神經系統,雖本次檢出量低於急性中毒門檻,但仍須嚴格把關。 民眾可至食藥署官網「食品藥物消費者專區」查詢最新回收資訊,或撥打1919食品藥物客服專線諮詢。食藥署強調,將持續監控雞蛋供應鏈,杜絕問題蛋品流入市場。

大陸央媒報導鄭麗文秋祭白恐死難者 未提吳石

8日下午,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到台北馬場町參加統派團體舉辦的秋祭白色恐怖死難者,新華社在當天晚上11時報導此事,但未提遭處決的共諜吳石;報導只提到,鄭麗文說,「促進兩岸和解、還原歷史真相,為政治受難者平反,是一條必須走的路」。 由於統派團體在秋祭白恐的採訪通知中強調,拜祭對象包括吳石在內的若干被處決的共諜,陸委會、民進黨立委立即痛批鄭麗文的祭拜,是「對因為共諜吳石而死傷的中華民國萬千軍民最大的羞辱」。因此,駐台大陸央媒都謹慎處理這則新聞。 只有福建某電視台發了短視頻強調:「中國國民黨主席鄭麗文8日出席白色恐怖追思大會,向吳石將軍在內的受難者獻花鞠躬。」而當天,「鄭麗文祭拜吳石將軍鞠躬獻花」的新聞衝上大陸「頭條熱榜」的第二名,僅次於「福建艦艦長公布」。 由於大陸官民正在熱捧吳石,加上有關單位事前沒有規定報導方向,因此,「鄭麗文拜吳石」的新聞該怎麼報,北京總部和駐台記者之間有了「溝通」,北京總部想要流量,但駐台記者陳述「綠營正在藉題發揮」。最後,就是央媒在當晚的報導中不提「吳石」。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參加了當日的秋祭儀式,並向遇難者敬獻了花圈。她表示,台灣歷經了長年戒嚴,直到上世紀90年代終於可以讓血淚的歷史從布滿灰塵的暗河裡重見天日。 但當前民進黨執政下,「威權的幽靈、鉗制言論自由的幽靈再次籠罩台灣」。 她表示,必須牢記歷史帶給我們的教訓,要更堅定地和真相站在一起。促進兩岸和解、還原歷史真相,為政治受難者平反,是一條必須走的路。 新華社報導的標題是:「台灣各界秋祭白色恐怖死難者 呼籲攜手推進統一大業」,並提到,,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從大陸發來的祭文寫道:「讓我們繼承先烈遺志,胸懷國之大者,共遏台獨冒險,共推統一大業。如此,則先烈瞑目,生者無憾,民族復興,指日可待!」

【故宮百年系列六】故宫往事:文物南遷史裡的「密碼」

【編按:今年是北京故宮百年紀念,大陸《中新社》特別從故宮古鐘錶、古宮研學、故宮志工講解員、故宮貓、故宮文創以及故宮往事等角度,為《梅花新聞網》讀者撰寫了六篇既具深度且生趣盎然的故事,提供賞析,以系列一至六註記。】 故宮博物院成立百年之際,回顧往事,故宮文物南遷,無疑是院慶系列紀念活動的重頭戲。「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10月1日起,在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廳對觀眾開放,展出檔案文獻及珍貴文物100餘件(套),向世人呈現那段歷史。 從1933年2月起,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戰火,故宮博物院約1.3萬箱珍貴文物自北平(北京舊稱北平)啓運,拉開了南遷的序幕。這批承載著中華文明精髓的國寶,先後遷往上海、南京,在1937年日軍對華侵略全面爆發後,又緊急疏散至四川、貴州、湖南等地,輾轉於西南、陝北的崇山峻嶺之間,直至1947年才東歸南京。參與護送的故宮博物院職員牛德明曾回憶:「明月峽等處鑿山為棧道,左逼山崖,右臨深谷,百步九折,其險峻驚心動魄」。 這段歷時20餘年的文物「遷徙」之路,行程數萬里,從故宮皇家的殿宇樓閣移往華洋共處的租界洋房,從現代庫房移入山間洞穴和鄉野祠堂。而後因時局形勢之變,國民黨當局將部分故宮文物分三批運至台灣。最終,1萬餘箱文物留存大陸,2900多箱運往台灣。從此,故宮文物及其守護人不得不分隔於海峽兩岸。 在這場文物「遷徙」中,無數文化守護者用智慧與生命守護國寶。據歷史記載,1939年,80箱1022件故宮珍品為避戰火,秘密轉移至貴州安順的華嚴洞,並在此秘藏近六年。面對喀斯特地貌的潮濕環境,為解決文物防潮問題,守護者們建造乾欄式木屋,用心隔離濕氣。天氣好時,故宮博物院職員莊嚴和同事會把存放在鐵箱裡的善本圖書和歷代名畫,小心地搬到洞外空場,鋪在地面或木架上,攤掛曬晾。 這段歷史不僅留存在文獻中,更延續在當代學者的研究裡。2010年6月,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徐婉玲和莊嚴的後人、台灣攝影家莊靈等兩岸學者一起,共同考察此地。洞內泉水叮咚,她們一起辨識洞壁上的馬衡題記,丈量洞口處的面積,想象著當年文物箱件的安放位置。 文物藏於華嚴洞時期,莊靈出生在貴州,6歲前基本生活在安順,後又一路輾轉到台灣。儘管父親晚年最大的心願「看到運到台灣的故宮文物回歸」未能實現,但莊靈選擇用鏡頭,追尋文物南遷的「足跡」,讓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成為兩岸文化血脈的另一種回歸和延續。近期,故宮南遷文物特展在貴州安順舉行。莊靈向貴州捐贈了珍貴影像文獻。 文物雖分隔兩岸,但兩岸故宮博物院的交流合作早已展開。2009年,兩岸故宮博物院院長實現歷史性互訪,達成包括「建立展覽交流機制」等在內的數項共識;2011年,《富春山居圖》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合璧展出,讓彼時分隔兩岸60餘年的傳世名畫聚首;今年4月,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率台灣師生,與北京八中師生共同參觀北京故宮博物院恢復交流後,兩岸故宮博物院從文化展覽到學術研討、圖書出版、文創推廣等諸多領域往來頻頻。 徐婉玲說,兩岸故宮藏品之間的內在聯繫,是藏在故宮文物南遷史裡的「密碼」,是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最為生動的表達。以《九州如意圖》與《百福繁生圖》為例,它們都是乾隆時期詞臣汪承霈所繪。兩幅畫的構圖取勢如書法中的「龍門對」,形成空間與器物的完整敘事。日軍侵華時期,《九州如意圖》留北平保管,《百福繁生圖》南遷保存。現如今,前者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後者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兩幅畫作,分存兩地,卻記錄著中華文化藝術的基本脈絡,這是故宮文物互補性在兩岸館藏中的具體例證之一。 徐婉玲說,「我們本來就在一個體系裡。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太和,是和的至高境界。在文化的根脈上,兩岸就是一個整體,這是不可磨滅的。」莊靈說,「希望上一代人的遺憾,不再成為下一代人的遺憾。」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兩岸故宮是親兄弟,相信通過文物交流、學術交流,會加大學者之間相互理解,推動兩岸相互理解。(系列完)

鳳凰恐轉強颱最快周一海警 下午起東北季風增強開始變天

今天(9日)各地大多為多雲到晴的天氣,只有迎風面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東半部地區及恆春半島偶有零星短暫雨,下午起東北季風增強,基隆北海岸、東北部地區及大台北地區轉為局部短暫陣雨。 溫度方面,中南部高溫可達攝氏30至33度,溫暖微熱,北部及東半部則是27至30度,但各地早晚仍涼,低溫為21至24度,日夜溫差較大,早出晚歸請適時增減衣物以免著涼。離島天氣部分,澎湖陰時多雲、24至26度;金門晴時多雲、23至29度;馬祖陰時多雲、20至23度。 東北風偏強,氣象署發布陸上強風特報,今天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屏東縣、台東縣(含蘭嶼、綠島)、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局部地區為「黃色燈號」,有平均風6級以上或陣風8級以上發生的機率,沿海活動請多加留意安全。 第26號颱風「鳳凰」(國際命名FUNGWONG)中心位於鵝鑾鼻東南方海面,向西北西前進,預測周一(10日)會經過呂宋島並進入南海,有北轉接近台灣的趨勢,周一、二(11日)將受到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大台北、基隆北海岸及東半部地區防大雨及局部豪雨,尤其在東北部地區及大臺北、東部山區並有局部豪雨等級以上發生的機率。 周三(12日)前後颱風將最接近台灣,中南部地區風雨於周三時增大,由於此颱風北轉接近台灣時路徑及強度仍有不確定性,目前預估不排除有機會增強到強烈颱風,但經過呂宋島後,強度將會減弱,加上北轉期間的海氣條件不佳,強度會持續減弱,接近台灣時將是輕度颱風或中度颱風。 氣象署指出,若路徑上沒有太大變化,預計最快周一白天將會發布海上颱風警報,周二發布陸上颱風警報。具體影響的程度及區域仍需視後續颱風路徑及強度而定,請留意氣象署的最新預報。 根據環境部空氣品質預報資訊,今天環境風場為東北東風至東北風,中南部位於下風處,污染物易累積,午後受光化作用影響,臭氧濃度易上升;宜蘭、花東空品區為「良好」等級;北部、竹苗空品區及馬祖、金門、澎湖為「普通」等級;中部、雲嘉南、高屏空品區為「橘色提醒」等級。

「杭州六小龍」首次烏鎮同框 AI時代產業座標現形

在今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備受矚目的「杭州六小龍」首度同場亮相,吸引科技產業高度關注。這六家企業代表大陸AI與智能產業的不同前沿領域,涵蓋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空間智能、開源技術、遊戲引擎與通用 AI 研究,被視為杭州乃至中國科技創新的新象徵。 據《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7日的「六小龍烏鎮對話」論壇中,宇樹科技CEO王興興、強腦科技創始人韓璧丞、群核科技創始人黃曉煌、雲深處科技 CEO朱秋國、遊戲科學創始人馮驥,以及深度求索研究員陳德里,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阿里雲創始人王堅同台,分享各領域最新技術趨勢與挑戰。 宇樹科技 CEO 王興興指出,大模型正在重新定義機器人產業,「AI 率先落地在人形機器人比在其他前沿場景更快」,使機器人啟動成本迅速降低。他強調,從感知到控制的鏈條正在因AI收斂。 韓璧丞表示,腦機接口已非純科研產品,而成為真正改善生活的醫療技術。「十年前還停留在實驗室,如今能幫助盲人重見光明。」他透露第二代睡眠調控產品將針對失眠症狀。 企業公開資訊顯示,強腦科技2025年初獲得過億元人民幣級融資,其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在大陸屬領先地位。 群核科技(Crownsoft)黃曉煌指出,空間智能將如同LLM之於文字,成為理解物理世界的重要基礎,「應用場景涵蓋機器人、工業仿真、影片生成等」。群核科技的引擎產品已應用於數字孿生、城市建模等領域,是大陸少見的獨角獸。 雲深處科技(DeepSeek)朱秋國認為,在各類AI技術的交互加持下,機器人會成為危險場景的主力,例如災害搜救、工業檢修等。雲深處亦因開源大模型 DeepSeek而受矚目。 遊戲科學馮驥表示,大陸遊戲業在全球用戶規模與內容生產能力上均已進入第一梯隊,AI讓中小團隊也有能力打造高品質作品。遊戲科學因《黑神話:悟空》全球熱銷,成為大論單機遊戲標誌性企業。 深度求索(DeepSeek Research)陳德里指出,AI短期是巨大機遇,「中期將取代部分工作」,而長期則會面臨不確定性技術風險,需要建立能與真實世界深度連接且穩定的算法體系。 六小龍也談人工智慧時代的核心挑戰,王興興指出,大模型能共享語言數據,但機器人無法共享動作數據,「每家機器人公司的數據都綁定硬體,難以形成行業共識」,這將限制訓練效率。該問題也是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共同痛點,特斯拉、Figure AI 等企業亦在尋求「跨機型動作泛化」方案。 韓璧丞指出,阿茲海默症、自閉症、睡眠障礙等疾病缺乏根治性藥物,AI將協助一線醫療收集數據與分析,成為醫療突破的關鍵。群核科技黃曉煌表示,「原本最穩當的創意崗位,也正在被AI取代」,未來內容生產方式將徹底變革。 朱秋國指出,電池能量密度不足仍限制機器人續航,而靈巧手在長時、不可預測環境中仍難以勝任複雜任務。馮驥提醒,若AI讓少數企業掌握超額技術紅利,「可能導致全球科技集中化,形成新的壟斷」。陳德里認為,未來必須建立能「與真實世界連續互動」的 AI 才能真正可靠。 杭州6六家公司分別站在未來十年的6個關鍵技術交叉點,因此被視為大陸下一波科技增長的「新引擎」。

提前加料?湖南養殖戶餵魚吃辣椒:追著吃、長得更肥

湖南長沙近日出現一段「辣椒養魚」影片,在網路引發廣泛討論。影片中大把辣椒倒入魚塘,魚群立刻成群搶食,有網友驚呼「湖南的魚也吃辣?」「這樣養出來是不是一條麻辣魚?」引起熱烈轉發。 影片拍攝者、養殖戶匡先生 11 月 6 日向《瀟湘晨報》表示,他今年開始承包魚塘,平時除常規飼料外,也會投餵玉米、辣椒等農產品。「有些辣椒因天氣滯銷,我就買來試試,沒想到魚真的會吃。夏天水溫高時,魚甚至會追著辣椒游過來」。 匡先生說,他養的草魚、鯉魚特別偏好紅辣椒,尤其是朝天椒,「丟下去不到二十分鐘就圍滿了。」他觀察,吃辣椒的草魚「體型更肥、長得更漂亮」。 另一段報導中,匡姓養殖戶(九派新聞稱其為匡科)也透露,魚塘面積約60畝、養有兩千多尾魚,最多時一天能投餵一萬斤辣椒。他說,這些辣椒多半來自農戶滯銷或快要腐爛的貨,「他們不要的,我免費收。用辣椒養魚便宜又省事,比自己割草輕鬆多了。」 面對外界疑問:「魚吃辣會辣嗎?」陸媒諮詢湖南農業大學水產學院副研究員徐樹德。 徐樹德解釋,水產養殖中使用辣椒粕(辣椒素提取後的剩餘物)已有多年歷史,研究證實辣椒素能刺激部分魚類食欲,也具有抗炎與預防寄生蟲等作用。他強調,魚吃辣椒後肉質並不會帶辣味,「就像人吃辣也不會變成辣味人一樣,辣椒素會在魚體內正常代謝。」 至於草魚、鯉魚特別愛辣椒的原因,他指出與魚的食性有關:「草魚偏植食性,鯉魚是雜食性,接受度確實比肉食性魚更高」。 他亦透露,近年除了辣椒粕,花椒粕、橘皮粕,以及迷迭香、人參、薑黃、羅漢果、莓茶等中草藥提取物,也逐步被加入魚類飼料配方,用於改善健康與魚肉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