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曹若梅/領導人慘遭天打雷劈?

「啟奏聖上,遠方風起雲湧,卑職以為天色將變,鑾駕是否即刻回宮,維護聖上安全?」侍衛策馬急奔,特別到嘉慶皇帝御前報告。這時是清嘉慶25年7月25日(西元1820年),皇帝一行人興致勃勃的在熱河行宮進行狩獵,不料突然風雲變色,大隊人馬只好折返回承德的避暑山莊。

滿清是女真族所建的王朝,他們崛起於關外的東北,精於騎馬射箭,雖然入關建國已逾百年,歷代的皇室仍不希望子孫武功荒廢,成為文弱的書生。所以,每年在避暑山莊舉行的木蘭秋獮,可說是皇宮裡的一大盛事,皇帝當然要大顯身手,皇子們也急於表現,展露騎馬射獵的功夫,這足以影響到皇帝冊立太子的決定。因此,這場盛會可說是攸關國家未來的關鍵時刻。

可是,嘉慶25年的木蘭秋獮,卻發生不幸的意外。清仁宗嘉慶皇帝在7月25日返回避暑山莊,幾個時辰之後竟然無預警的去世了!當夜狂風驟雨,雷電交加,宮室煙波致爽殿的屋頂還遭到雷擊,皇帝駕崩的消息傳開之後,許多人便臆測,皇帝是被雷給劈死的。

為了避免引發朝野動蕩,皇帝突遭不測的消息立即被封鎖了,直到8月27日嘉慶皇帝的第2子旻寧繼位(即清宣宗道光皇帝),才詔告天下主政者易位。由於事發突然,朝廷並未多做解釋,以至於日後的稗官野史,以及民間謠傳,便把這個事件繪聲繪影的加以渲染,造成許多人的誤解:「嘉慶皇帝一定是多行不義,才會慘遭天打雷劈!」這可真是天大的誤會。

7月25日雷鳴電擊是真,皇帝沒有病痛離世也是真。依照「清宮起居注」的記載,嘉慶皇帝那天是「聖躬不豫」,也就是身體一切如常,只是略感不適。誰都不曾想到,皇帝竟在該夜駕崩。但是,造成皇帝猝死的原因根本不是雷擊,而是急性心血管堵塞,也就是心肌梗塞。

嘉慶皇帝的體型壯碩微胖,駕崩時年僅61歲,但是他憂患半生,操勞過度,再加上這次風塵僕僕的來到木蘭圍場,從北京紫禁城出發,連續六天馬不停蹄的趕到熱河承德,一路上酷暑難當,秋老虎的威力,讓隨行人員都是辛苦異常,更何況是年逾花甲的皇帝呢?

嘉慶皇帝的父親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年近90才去世,他在86歲時禪位給嘉慶皇帝,自己當起閒雲野鶴般的太上皇,實際上仍舊大權在握,嘉慶皇帝雖然貴為天子,大小事情都得取決於太上皇,形成朝中有朝的局面,嘉慶皇帝的尷尬艱辛不難想見。

太上皇去世之後,嘉慶皇帝終於可以自行理政,不再受到牽制了,這時候他已經40歲;可是,他所面對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以及來勢洶洶的西方勢力。乾隆一朝的窮奢極侈,掏空了康熙、雍正兩朝所累積的財富,也敗壞了這兩朝剛正不阿、清廉自持的風氣,僅只乾隆最信任的大貪官和珅,就污了相當於全國十年總稅收的銀兩,其下的官吏紛起效尤,乾隆皇帝執政的晚期也不禁感慨:「天下貪官何其多啊!」嘉慶皇帝想要端正政風,經常是力不從心,難以立竿見影。

更讓皇帝焦頭爛額的,是歐洲國家對中國提出通商、傳教、互派公使等等要求。「先帝強調『天朝』的地位,我大清地大物博,物富民豐,對這些蠻夷之邦只能讓其朝貢,何來對等貿易之說?」嘉慶皇帝震怒,臣子們噤聲不語。皇帝完全不能理解,歐洲經過商業復甦和生產技術的改良,工業製造能力大異於前,他們的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促使他們想要獲取更廉價的原料,打開更廣大的市場,賺取更多的利益,而中國正是他們的首要目標。但是中國自從1723年雍正皇帝下令禁止天主教傳教士東訪,實行閉關自守政策以來,朝野對於西方世界可說是無所知曉,嘉慶時期的君臣一致認為,洋人敬畏中國地大物博,一定不敢輕舉妄動;他們絕對不曾料到,洋人即將挾帶著船堅炮利的威力,徹底摧毀「天朝」的妄自尊大。

後世評論嘉慶皇帝是個循規蹈矩,勤政圖治的君主,他曾經頒布諭旨:「勤政是為了愛民,內外大臣都應該在勤政的同時,誠心誠意的為百姓辦事。」在他任內除了整飭了「千古第一貪」的和珅,他也廣開言路,安定邊界,平定匪亂(白蓮教和天理教的作亂),並且力行簡約。他一改前朝多次南巡的慣例(民間俗稱的乾隆下江南),希望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在他去世前一年的60大壽期間,他下令只收字畫而不收禮品,這和好大喜功,凡事力求鋪張奢華的乾隆皇帝迥然不同。

不過,由於乾隆皇帝享有「十全老人」的盛名,傳奇性的一生為人們津津樂道,相較之下,平淡質樸的嘉慶皇帝反而不被後世所記憶了,加之以嘉慶皇帝的個性優柔,對於一些弊端的懲戒不夠嚴厲,彰顯不出力挽狂瀾的功效,史家甚至給他冠上清室中衰的罪名,這似乎是太過嚴苛了。他的繼位者道光皇帝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人打得是毫無招架之力,那才是中國面臨中衰「痛史」的開始。

作者為歷史老師,執筆於《國語青少年月刊》,著有:《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台灣歷史人物》、《中小學生必讀中國歷史轉捩點》、《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中國歷史人物》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