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黃德北/再談台北市的創新策略——發展大安人文社區生活

 身為一名大學教師,對於大學的社會責任深有體會;特別是,我也是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的教授,這是一所專門訓練學生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投入社會改造與發展的教育單位。

 我也認為,各大學從社會各層面汲取公共資源,並匯集各種專業領域的菁英,不應只著重於SCI或SSCI論文指標的提升,對於當地社會經濟及產業的結合,更應該扮演主動積極的角色,將自身所學得到的知識貢獻於社會,帶動當地產業與社區的發展,這才是大學應有的社會責任。

 我曾在文山社區大學開過課,更常參與社會運動、與各種社會團體連結,這是過去除了教書的我之外,所扮演的社會參與角色。

 我對於市議員工作的想像是,不應只著重在市議會提出質詢、監督預算與修正自治法規、法案外,更應扮演市議員與在地連結的角色。

 例如市議員與轄區里長的聯繫,對於當地產業或商店的發展,是否有所規劃或願景?對於當地社區有關預算之分配,除了市政府官員的政策規劃以外,是否可採參與式的方式,來帶動當地民眾對社區事務的關心與主動參與?透過翻轉式的思考方式,可否結合當地的企業、大學系所與市政府的共同討論,達成社區翻轉,再造社區繁榮的目標?舉例來說,台大、政大有許多國際學生,而我們的新住民人口也不少,可否利用這些跨文化、跨語言的優勢予以有效結合,讓新住民的特質轉化為社區發展,翻轉社區並連結國際全球,成為新住民本身具有的強項特點。

 曾幾何時,逛街熱鬧的東區,近年來許多東區的店面出現招租廣告,許多成衣、飾品的業者不斷地由此地撤出,商圈由盛轉衰,辦公大樓也都遷撤出去,這是區域沒落的警訊。由溫州街、羅斯福路、汀洲路交織而成的溫羅汀街廓,是華文世界書店密度最高的據點之一,但隨著實體書購買量的減少,這種書香四溢的榮景能否繼續維持,不無疑問。師大商圈經由當地居民的抗爭,商店陸續遷出,許多店面也呈現斑駁的景象。

 對於大安區的轉型,我的想像是,透過大學相關系所的學術資源,跟當地特色做有效結合與轉型,並且帶動當地居民的公共參與,達成社區生活再形塑的過程。例如,通化街夜市,白天是尋常的商店街,但到了晚上的夜市,各種小吃聚集,經過社區型塑過程,是否可打造成為台北的夜間食堂?而2016年台北市曾經申辦世界之都,辦理國際設計大展,應有許多豐富的討論與觀點;經由設計的觀點,是否可將文昌街的家具店設計成為台北的設計傢具商店街?而原來的統領百貨後面的各式咖啡館、pub、餐廳,是否有可以經由再設計與公共參與的討論,型塑出具有大安人文特色之產業,這些議題都可再討論,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與大安區的居民一起討論這些人文發展議題。

 作者為台北市大安區、文山區市議員候選人、世新大學社發所所長。本文感謝中原大學通識中心何彩滿副教授提供翻轉概念之觀點。

 ●原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本文為專欄,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