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曹若梅/媒體黨派化,還記得新聞界的一代宗師嗎?

 「辦報紙要禁得住失敗,當記者要不怕坐牢。」張季鸞的致詞引起笑中帶淚的掌聲,他優雅的轉身接過獎座,這是中國報界首度獲得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頒發的獎項,時為西元1941年5月。

 張季鸞所辦的『大公報』,是蔣中正和毛澤東每日必讀的報紙,因為他在1924年辦報之初,就給報社定下四個規矩:不黨、不賣、不私、不盲。

 所謂『不黨』是指報紙的評論應該不偏不倚,不特別支持哪一個政黨,只要是維護國家利益的都加以擁戴,有損國家利益的則嚴詞抨擊。『不賣』是指『大公報』除了最初投資者吳鼎昌的50000元資金,將自負盈虧不接受任何政黨的津貼輔助,以免淪為發聲工具而失去公平。『不私』是指『大公報』要引領民眾接受正確的資訊,堂堂報格天下監督,不會受到私人的操控。『不盲』是指『大公報』的記者論事公正客觀,不會隨著人云亦云而謾罵辯駁,去做無謂的口舌之爭。所以『大公報』才能成為國、共兩黨共同重視的一份報紙。

 張季鸞本籍陝西榆林,因為父親在山東擔任知縣,張季鸞1888年出生在山東。父親為官清廉而無家產積囤,1900年去世時,張季鸞母子四人只好返回老家,靠著稀薄的田產維生。

 張季鸞18歲時參加科考,陝西學台沈衛對他特別賞識,保舉他到日本留學,從此開啟他的視野,也確立他文人論政的決心,他發願要做終生記者,振興中國的報業。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由張季鸞執筆。可是,為了敦請袁世凱勸說滿清宣統皇帝退位,孫中山把大總統的位子讓渡給袁世凱,張季鸞也辭去總統秘書一職,他根本不屑於幫襯袁世凱,也厭倦了繁文縟節的官場文化。

 此時張季鸞重返記者崗位,為上海的『民立報』擔任編輯。1913年袁世凱派人暗殺了國民黨的宋教仁,張季鸞在『民立報』上大肆批評;之後袁世凱為了擴充私人武力,逕自向五個外國銀行進行借款,張季鸞又以『嗚呼!賣國之鐵券』為題抨擊,不過,袁世凱早已下令檢查所有電報,張季鸞人在北京,文章和證據根本發不出去。

 「電報不行就用郵寄的。」張季鸞志在揭發弊案。社評一出果然造成轟動,卻也給他帶來牢獄之災。袁世凱宣布7月底進行戒嚴,8月1日便查封了『民立報』,軍警從報館帶走了張季鸞和記者曹成甫,不設罪名便關押下獄。

 「不得了!我們得想辦法營救啊!負責獄政的是袁某手下,人稱『屠夫』的陸建彰。」張季鸞的友人在上海積極謀劃,直到10月11日他才出獄,直呼真是生死一線間,因為曹成甫已在監獄中被凌虐致死。

 「沒進過大牢怎麼算是好記者呢!當記者就是要敢說真話嘛!」張季鸞似乎未被擊倒,依然秉持著直言不諱的精神做各項報導。1918年段祺瑞違法亂紀,張季鸞又以社論『嗚呼!三大借款』,在『中華新報』抨擊段氏擅自向日本借錢,其結果是報紙被查扣,張季鸞也再度入獄。

 十多天後張季鸞出獄了,仍然不改初衷,不久他的留日同學吳鼎昌和胡政之一同探訪,大家有意秉持英、美言論自由的方針,創辦一家真正為民喉舌的報紙,那就是『大公報』。

 『大公報』在1926年9月正式出刊,此報創刊於1902年,民國建立了反而後繼無力,1926年完全處於停刊的狀態,張、吳、胡三人為『大公報』注入新的活力,最有名的社論就是『三罵』。

 張季鸞一罵軍閥吳佩孚的禍國殃民,二罵汪精衛的利慾薰心,三罵就是蔣中正了。

 1927年底蔣中正和宋美齡舉行了世紀婚禮,張季鸞次日便直接開罵,因為此時的中國是內憂外患交相迫,蔣中正竟然任由官兵拚戰,自己談愛,簡直是大言不慚,不配為人民領袖。

 半年之後,當張季鸞在鄭州採訪馮玉祥之時,蔣中正所率領的國民革命軍也到達鄭州。「蔣委員長來了,季鸞,咱們一塊兒去拜會吧!」馮玉祥帶著心懷忐忑的張季鸞求見蔣中正,本以為場面是極度尷尬,不料蔣中正和張季鸞相談甚歡,從此以『國士』、『諍友』待之,還交代部下每日準備數份『大公報』,放置在辦公室和餐廳及臥室,蔣、張之間的情誼就此展開。

 1936年爆發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張季鸞連續寫了4篇社論,希望大家以國家利益和全民團結為前提,維護蔣中正的人身安全,避免日本軍國主義趁虛而入,對中國進行侵略。但是,第二年爆發了『七七事變』,中國進入全面抗戰的國難時期,張季鸞不斷的發表文章,越是動盪不安的時期,他的文章越有穩定人心的作用,許多人稱讚張季鸞的一枝筆,勝過前線大炮,他是用筆抗日。

 不過,張季鸞的身體狀況來不及讓他等到抗戰勝利,1941年他已臥病在床,去世前的半個月,記者王芸生前來探病。「日本人的轟炸一波又一波,老百姓怎麼辦呢?」「季鸞你放心,大家日子照過,利用轟炸的空檔在田裡操作割稻子。」「快拿筆來,我說你寫,篇名就叫:我們在割稻子。」這是張季鸞一生所寫3000多篇社論中最後的一篇,目的是鼓舞人心,不爭取抗戰的勝利絕不罷休,同時也向敵人宣示,我們有稻子有糧食,有力氣有信心,你們的暴虐擄掠一定敗亡。

 張季鸞去世的前一天,蔣中正特來探視,握著老友的手幾度垂淚。張季鸞得年53歲,數千人參加他的公祭。三十年筆墨生涯,樹立起報人模範,功在國家,後人欽仰。

 

作者為歷史老師,執筆於《國語青少年月刊》,著有:《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台灣歷史人物》、《中小學生必讀中國歷史轉捩點》、《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中國歷史人物》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