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管風琴嚇人嗎? 巴赫D小調觸技與賦格的「魔力」何來─2

一首留下的歌

音樂學者Carolyn Abbate主張,音樂可以有「黏著性」,隨著時間與環境的改變,而附著新的意義。例如舒伯特的聖母頌,原本其實是寫來為斯科特的詩伴奏所用,後來才與教會儀式有了關係;又如柴科夫斯基的《胡桃鉗》,起初在19世紀的俄國也只是一部不受重視的芭蕾舞劇,到了美國,才變成一年一度的流行耶誕傳統。

那麼,降D小調觸技與賦格是如何與萬聖節搭上邊的?

1931年上映、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電影《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可能塑造了此曲預示著邪惡的聯想:導演Rouben Mamoulian對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小說的著名改編,在片頭部分使用了巴赫的觸技曲——這首曲子營造出一種懸疑的氛圍,暗示著Dr. Jekyll在實驗中將遇到的邪惡深處——在電影中,Dr. Jekyll被設定為一位業餘風琴家,喜歡演奏巴赫的音樂,因此聽眾很容易將觸技曲的戲劇性、懸疑和複雜,投射到他及其化身Mr. Hyde上面。

從那時起,這首音樂還出現在其他恐怖電影和電玩遊戲中,包括《黑貓》(1934)和《黑暗城堡》(Dark Castle)遊戲系列。

雖然巴赫本人可能不認為降D小調觸技與賦格是可怕的,但它作為一首無害的音樂,卻會在每個萬聖節,讓現代的人們脊梁發冷呢。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