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大家都愛簡單節奏 但「簡單」模式各有不同─2

更引人注意的是,該研究還發現,這些節奏偏好也會隨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而顯有變化,意即雖然所有群體都表現出對簡單整數比率的偏好,但其偏好的具體比率卻各有差別,反映了因地而異的多元音樂實踐。一些文化特別親近其音樂傳統中流行的節奏,這表明雖然節奏感知可能存在普遍基礎,但文化影響在塑造個人和集體音樂偏好方面仍至關重要。例如2:2:3節奏在土耳其、波札納和保加利亞的傳統音樂家中尤其突出,反映了它在當地音樂中的重要性。同樣,在馬里Sagele村的舞者以及其他非洲和非洲裔音樂家和舞者中,廣泛存在的3:3:2節奏也相當明顯,一如該研究第一作者、前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現任普朗克實證美學研究所研究小組組長 Nori Jacoby所言:「我們的研究觀察到音樂感知和認知中某種成度的普遍性,即每一個受試的參與者群體都表現出對整數比率的偏好。它還提供了文化差異的一瞥,這些差異可能相當大。」

研究中還探討了這些節奏偏好是否受到音樂家身份或被動暴露於某些音樂的影響,而結果表明:離散節奏(非上所述多數人偏好的節奏)的存在,未必與積極音樂培訓或專業知識相關,但對特定類型的音樂的廣泛暴露,似乎卻是塑造這些感知偏好的關鍵因素,無論是否積極參與音樂創作皆然。這挑戰了只有受過訓練的音樂家才能發展出複雜節奏感知的觀點,意即被動的聆聽經驗也可以顯著影響我們對節奏的內在表示。

另一個頗有時代意義的發現是:在同一地域文化之內的受試者中,傳統社會的參與者與大學生和網路參與者的節奏偏好明顯不同,這一差異凸顯了文化和環境因素對與音樂有關的認知過程造成深刻影響,足以引起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關注——長期以來,這些領域的研究因為過度依賴WEIRD(西方、受過教育、工業化、富裕和民主)人口而受到批評。該研究具體點明,這種依賴可能讓人過度簡化人類認知經驗的廣泛多樣性,Jacoby直言:「如果僅僅從世界各地大學生的結果來看,就極為低估了其他方面的多樣性。我們在線測試巴西和印度的群體時也是如此,因為你正在處理那些有互聯網訪問權限並且可能接觸很多西方音樂的人。」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