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黃士修/台灣能源市場該怎麼走下去?

    台灣的能源市場規模有限,政府將能源政策和能源產業政策混為一談,與現實脫節,是產業界和學術界不敢輕易投入的主因。蔡英文的2025非核家園,大幅提升昂貴的天然氣、太陽光電和離岸風電,每年發電成本暴增2500億元。

    當年頂尖大學的「五年五百億」計畫,遠遠不如對岸投資高教規模,國內大學卻仍搶破頭。每年2500億元的零頭,我們就算十分之一的每年250億元好了,如果能夠投資在技術研發、人才培育上,請最好的研究學者、最好的實務專家,整合國營和民營的電力公司,打造台灣的科技硬實力,長遠發展才能建立真正的能源產業鏈。

    然而,每年2500億元的額外發電成本,幾乎全部花在從外國進口燃料費,與給外商的高額躉購補貼,不會留在國內市場帶動經濟發展,青年學子也喪失未來發展的機會,終究只是民進黨製造出來的一場綠色泡沫。

    目前在檯面上屢屢喊話的廠商,大多是配合官方吹捧再生能源投資,不斷進行政治尋租以扭曲市場。許多國家,包括積極發展再生能源的德國,都發現財務負擔太重,維持穩定的電網輔助成本也超乎想像,故陸續取消對再生能源的高額補貼。失去補貼的再生能源,在市場上難以存活,才是經濟上的現實。

 

 

作者為以核養綠公投發起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