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板橋

已找到 33 則相關結果

捷運站旁傳火災 濃煙四竄遮天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在新北市板橋區的捷運站旁,發生了火災,濃煙一度四竄,遮蓋附近住家的天空,造成附近居民人心惶惶。 這場火警發生在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一段、靠近民生路的巷弄內,地點就在新埔捷運站2號出口旁。 10月27日星期三的火警發生時間,是晩上下班時段,到了九點多還有許多濃煙,還好消防人員及時搶救,讓火災快速受到控制。 目前沒有嚴重災情,至於起火原因還在進一步調查中。

佔路施工沒疏導 現場險象環生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在重要道路施工,居然沒有安排交通疏導,導致許多汽車駕駛被迫逆向,造成險象環生。 有民眾指出,新北市板橋區中正路在板橋戶政事務所與體育館前的路段,9月23日下午再進行施工,有多輛施工車輛直接停在板橋往新莊方向,由於該路段單向只有一線,路邊又有停車格,施工的車輛完全了堵住車道(見照片),卻沒有看見現場有任何疏導交通的安排,造成許多車輛都被迫逆向通過,現場險象環生,提醒經過的朋友一定要注意。 新北市政府指出,任何佔據道路的施工都必須事先申請,並且安排交通疏導,民眾如果遇到類似情況,歡迎向該局檢舉,會立刻派員去處理,以確保民眾行的權利。

張健豐》新北環狀線沿線古蹟故事多

【愛傳媒張健豐專欄】2020年春節前,新北環狀線的西環段啟動為期12日的試乘,以帶動板橋、中和、新店、新莊的觀光商機。筆者發現,捷運環狀線所經過的地方,有不錯的歷史景點,值得當局重視。 1月19日新北環狀線起試營運,並於1月31日正式通車。路線自大坪林站穿越新店溪,經中和區景平路、板南路及板橋區板橋車站,並越過大漢溪至新莊區思源路和新北產業園區,共15.4公里。此後可利用該線直接往返新店、中和、板橋、新莊等淡水河西側及上游的新店溪各行政區,可縮短乘車時間、分散運量、減少轉乘站的擁擠;並可銜接松山新店線、中和新蘆線、板南線、桃園機場捷運,且可於板橋站轉乘台鐵與高鐵。 筆者選在春節前體驗,並利用古今地圖對照及相關文獻,試圖找尋沿路的史蹟亮點。 沿線50年間變化頗大 環狀線代表色為黃色,代碼為Y。14座車站中有6座車站沿用既有站名:大坪林、景安、板橋、新埔、頭前庄及新北產業園區(前稱五股工業區)等站。其餘8座車站,依地區舊地名及車站鄰近道路、橋梁或里名等命名,包括十四張、秀朗橋、景平、華中橋、橋和、中原、板新、幸福站。 環狀線列車採用的是無人駕駛的自動化設計。列車從大坪林出發後來到十四張站。因全線皆為高架路線,故有不錯的風景視野。該站所在原為農業區,可謂大台北的都市之肺。十四張是數百年前就存在的舊地名,乾隆年間(1735-1795),大陸移民從這裡上岸發展與開墾,形成斯馨祠周邊古稱「店仔街」的熱鬧市集。該祠的碑文,指出乾隆44年(1779)開墾大坪林的民眾建立土地祠,取名「斯馨」有閩南語思鄉之意。而附近原有可列為歷史景點的先人開發遺跡,卻在當局一聲令下,變成了捷運環狀線機廠用地,相當可惜。 從十四張站過新店溪後,便到達秀朗橋站。這裡原來的古地名叫尖山腳,有渡船來往兩岸。今日秀朗橋下有以彩繪及裝置藝術重現昔日,包括「尖山晚渡」的中和八景意象。 接下來環狀線列車沿著景平路經過景平和景安站,下方的台64快速道路一路相隨。這裡位在數百年以來尚存的地貌─瓦磘溝(舊稱潭墘川)的南方,屬於大南勢角地區。清代即有先民引新店溪水建永豐圳,灌溉尖山腳、南勢角、漳和庄水田370甲,故這裡也原是一大片水稻田。如今因捷運的方便等因素,遍布新興的高樓大廈,連景安站也蓋起了捷運共構大樓。該站的環狀線與地下站體共用出口,可轉中和新蘆線。 板橋林家和中和的淵緣 列車接著經過中和站、沿著過去台鐵中和線的火車路廊(板南路)走到橋和、中原站。這一帶主要是中和的工業區,當工廠漸漸轉移至大陸投資,原址就變成商場和社區住宅大樓。值得一提的是,中原站所在的古地名─芎蕉腳庄,和板橋林本源家的崛起有一段因緣。 林本源家創始者林平侯原是福建漳州龍溪人,於清乾隆46年(1781)隨父來台至淡水廳新莊(今台北新莊),受雇於鄰居米商鄭谷家,數年後積蓄銀數百元,鄭谷再借助千金,促平侯自立經商,因經營得法獲利甚豐,遂以致富。後老東家鄭氏以年老有意返回大陸祖籍,平侯感恩圖報,將創業之初鄭氏所提供的資金,加上利息,悉數奉還,鄭氏婉謝其好意。 林平侯乃將這筆錢在芎蕉腳庄置產,以歲收的租息贈與老東家,不但樹立「義利合一」之家風,並開始了林家對土地投資抱持著濃厚興趣的淵源。同治元年(1862)林本源繼承人林維源繼續擴大收買大台北重要灌溉水圳的租權,包括灌溉中和的永豐圳,並收購田園。經過數十年的累積,根據1903年《台北廳志》記載:「林本源所有土地占台北平原之過半」,當時淡水廳擺接堡的漳州人十三庄主要分布在今中和、板橋、土城地區,而以漳和庄的枋寮街最為繁榮。 枋寮街有「中和大廟」的廣濟宮,主祀開漳聖王,俗名聖王公廟,間接促成了該漳州人聚落的形成。另一和廣濟宮合稱「中和大廟」的福和宮,根據1932年的《中和庄誌》記載,祀奉神農大帝(又稱五穀先帝)。其緣由是移住於中和的漳州人,為開墾土地祈求豐收而奉祀。另據《台灣日日新報》稱,此宮由來與板橋林本源家最有關係。所以林本源家身為擺接堡漳州人的領袖,對清代中和地區的發展當然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環狀線的亮點─接雲寺 環狀線在板橋的歷史亮點,首推林家花園附近祭拜觀音媽(佛祖)的接雲寺。因它相對同為板橋古廟、但已變為現代廟宇的慈惠宮(媽祖廟),顯得古樸許多。一百多年前,板橋並無觀音媽廟,故本地居民只好到中和柯子(科仔)崙石壁湖山山頂的慈雲巖去參拜,成為擺接堡漳州人的信仰中心。當時交通既不便,且路途遙遠,山路又崎嶇難行,板橋首富林家遂臨時搭建一座簡單的廟宇,每年由慈雲巖恭請觀音媽至板橋兩三個月,以接受本地善男信女的膜拜,後再起駕回鑾。清咸豐三年(1853)此寺因漳、泉械鬥而燬於祝融,幸好當時觀音媽被迎到板橋,因此得保安然無缺。 今日步入接雲寺,放眼望去盡是古匾及石刻楹聯,頓覺古意盎然,增添古廟悠然文藝之風。正殿內,百年歷史的古匾有五個。其中,有署名「賞戴藍翎前特授台東都閫(墾)府劉嘉輝」敬獻板橋接雲寺【慈悲救世】的匾額。「閫」是指統兵在外的將軍。劉嘉輝生於1854年,先祖於1739年(清乾隆4年)由福建省漳州府渡海來台,開啟他和在台漳州人的一段情緣。台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治台期間(1886-1891)讚其勤勉任事,建設有功,奏准賞戴藍翎。 劉嘉輝同時也是林本源家的事業夥伴。他在乙未抗日期間,曾率林本源旗下的勁勇營子弟駐守桃園的南崁海口,和當時全台義軍統領的丘逢甲進士共同在南崁駐守要地,即今日機場捷運經過的地方。日據後,任林本源租館主任,深受板橋居民敬重。明治32年(1899),他見中和地區水田700餘甲仰賴的永豐圳忽遭水患,圳崩流絕,便不惜工本,極力修治,讓農民歡喜收割。此外,他也參與許多寺廟的整修工作:大正3年(1914)參與板橋接雲寺重修、大正14年中和福和宮的重建。 應以歷史遺跡作為亮點 目前網路上出現環狀線十大景點排行榜,將Y12中和站附近的枋寮老街列為最後的景點。其實,只要結合上述古樸的大廟廣濟宮、福和宮、瓦磘溝等歷史遺跡,配合當地的導覽,一定不會讓遊客空手而回。 作者為歷史研究工作者 ●《觀察》雜誌授權刊登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真實版空中監獄?還是超大鳥籠?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許多外地民眾走到新北市板橋區林家花園附近,都會看到一個非常奇特的景象——一棟大樓的高層外牆,居然掛著一個超級巨大的鐵籠(見照片,愛傳媒記者攝)! 這個巨大的鐵籠,莫非是一座真實版的空中監獄?還是超大的鳥籠?鐵籠的高度相當於一層樓,要關人的話,可以關好幾位;如果是要關鳥,恐怕連翼手龍也關得進去。 這個巨大的鐵籠到底是什麼?跟底下的板橋派出所有關係嗎?原來這是當初建築設計師的設計,真實的功能是景觀陽台,至於造型也不是鐵籠,而是「宮燈」,屬於公設的一部分。這是要呼應舊板橋城的林家花園與慈惠宮等傳統建築,希望能夠成為當地的地標。 板橋慈惠宮日前舉行了媽祖遶境活動,因政府防疫措施,今年縮小規模,但還是吸引不少外地民眾,這座「空中監獄」果然吸引不少話題。 對於有外地的民眾詢問這座超大的特殊籠子到底是什麼,當地居民早已習慣,不少人都能說出那個大鐵籠就是「宮燈」,至於像不像,又為什麼要製作超大的「宮燈」,答案就眾說紛紜了。 可以肯定的是,這座宮燈造型的超級大鐵籠,確實成為了當地的知名地標,讓前來府中捷運站附近的民眾,除了老字號的林家花園、黃石市場以及慈惠宮之外,多了一個可以拍照的景點。

搶打免費疫苗 打針才發現烏龍了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新冠肺炎AZ疫苗的話題正在發燒,有的人想打卻打不到,有人擔心會有後遺症而不想打,還有政府首長帶頭施打卻被質疑沒有真的打。 新北市板橋區衛生所最近積極推廣免費施打疫苗,先前有人看到訊息就趕赴衛生所施打,要打針時才發現:原來板橋衛生所幫忙免費施打的是流感疫苗,不是新冠肺炎的AZ疫苗!在場的醫護人員笑著說:AZ疫苗現在一般人還排不到。 板橋衛生所這次流感疫苗的施打對象是109年10月過後尚未施打流感疫苗者,年滿18歲以上(含92年次)都可以接種。只要攜帶健保卡即可,萬一沒有帶健保卡,也可以用身分證辦理手續。 醫護人員提醒:接種疫苗後請於現場稍作休息並觀察至少30分鐘再離開,避免接種後產生過敏反應,返家後多喝水,萬一接種後有持續發燒、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昏、心跳加速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電話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局。 醫護人員也提醒,完成這一波流感疫苗接種,兩個禮拜後可以產生抗體,降低感冒的機率,但是仍有可能罹患流感,還需注重保健及各種防疫措施以維護身體健康。目前板橋衛生所還有疫苗可以免費施打,打完為止,有興趣的民眾要把握時間。

全台最奇妙的公園 居然進不去?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新北市板橋區有一座號稱全台最奇妙的公園,地點就位在板橋最繁華地段的大馬路旁,卻常常都被視而不見,而且就算看到了也進不去! 這座公園在1977年興建完成,至今已經44年,坐落地點就在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民權路交會口,萬坪公園的斜對面。 很多板橋在地人看到這裡可能會好奇想:那邊有公園嗎?有,地點就在板橋高中門口。即使這個公園已經40多年,但可能很多板橋高中的畢業生也不知道這裡有公園,因為這個公園非常迷你,只有短短的一長條,乍看之下好像就是路旁人行道的綠化植物而已,但是這一小片的植物綠化帶,卻是一座正式的公園。因為公園面積很小,只有一小片,所以根本進不去。 這座公園就是扶輪公園,板橋扶輪社在1977年為了慶祝授證十週年,當時社長楊介傑及理事會決定於文化路、民權路的交會口興建扶輪公園,土地是士紳江源先生所有,他欣然捐地作為興建公園的用地。土地面積雖然不大,但是地點精華,價值不菲,願意捐出這片土地設置公園,可見江源先生是一位非常慷慨的有心人。 興建扶輪公園當年總花費大約200萬元,促成此事的扶輪社捐助50萬元。 很多在地的板橋人,可能都忽略了這座或許是全台最小的公園,但當初設置扶輪公園時蓋了一座「扶輪社塔」,板橋人對於扶輪社塔應該都非常熟悉,即使未必知道塔的正式名字。在扶輪公園旁,還有一塊大理石碑記載了公園的興建背景,不過恐怕也很少被注意到。儘管如此,扶輪公園還是40多年始終如一在板橋的繁華地帶,默默為板橋人的綠化生活持續奉獻。

深夜重大火警!消防車趕到現場太驚訝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新北市板橋區3月12日發生一起重大火警通報,原以為是一起發生在高樓大廈23樓的嚴重火災,全區消防車接到通知紛紛趕赴現場,當地交通全部打結,附近居民也都好奇到底是什麼重大火災。消防人員發現23樓已有火苗,大樓也協助管制電梯,最後發現居然是一場烏龍。 這起火警通報發生在12日晚上10點左右,由於起火點在中正路電梯華廈的23樓,附近的消防人員獲報之後不敢大意,紛紛火速趕赴現場,加上交通管制,造成中正路、民權路附近的交通都堵塞。 消防人員到場發現23樓已經竄出火苗,沒想到最後確認的結果,居然是住戶在陽台燃燒紙錢,因此引發火災警報。 這起火災警報雖然是虛驚一場,不過讓當地民眾看到了消防隊的超高效率,紛紛給予肯定。消防人員提醒現在很多新蓋的大樓都裝有火警偵測器,建議住戶不要在室內或陽台焚燒紙錢或是烤肉,不然觸發火災警報事小,萬一真的引起高樓火災那就不妙了。

現場直擊!湳仔溪病危 河道變窄又變淺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新北市板橋區境內的湳仔溪,曾經被稱為板橋的母親之河,為墾荒的先民提供了飲用與灌溉的水源,但如今已經進入病危的狀態,現在的河道剩不到十分之一,而且河深也變得像水溝一樣。有台灣藝術大學的學生發現,從3月9日上午的施工照片來看,可以明顯發現水深其實一點都不深,跟「板橋文化協會」分享的湳仔溪歷史照片比較起來,特別令人感慨。 板橋曾經的母親之河湳仔溪,早從1970年代之後就因為兩岸有許多合法及非法工廠而陷入嚴重污染,經常發出惡臭,後來又因為大台北防洪計畫興建了浮洲堤防,導致上游的大漢溪水改道不再流入,水源迅速減少,從此湳仔溪變成了附近居民口中的湳仔溝。 新北市政府最近幾年積極整治湳仔溪,包括清除多年的污染淤泥,已經有明顯成效,去除了原本濃郁的惡臭,沿途景觀也漂亮許多。不過從3月9日挖土機行駛在溪面上的照片可以看出,溪水恐怕只有淺淺的一層。一條溪流面對這麼嚴重的溪水乾涸情況,恐怕只能以病危來形容。 參照湳仔溪的歷史照片可以看出,當初不止溪面寬廣,上面還有許多船隻通行。即使新北市政府積極用心整治湳仔溪,但是在溪水上游水源明顯減少的限制下,湳仔溪以往的美麗面貌恐怕再也無法恢復。

板橋數千年文化遺址 兩大謎團待解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板橋曾經發現巴圖石器,這是圓山文化的一環,距今最少有兩千年的歷史。 民國50年9月25日,由於建屋開掘地基,板橋民眾林再清先生發現了一塊「奇石」,全長270mm,最寬的地方在刃端約88mm,最厚的地方在柄部約30-40mm,柄部全長約84mm,柄部以下有整齊刀刃狀,呈現大弧形。後來確認這是一件「鑰匙形的石斧」(見照片,翻拍自《板橋市志》第40頁),應該屬於圓山文化的文物的一環,該地帶因此被考古學者稱為「新埔遺址」,具體位置大概在文化路漢生東路交界東南方大約50公尺。 新埔遺址留下兩個謎團:第一個謎團是當地因為是地基,未能廣泛開挖,所以除了石斧以外,現場並未發現其他史前文物,還有多少文物埋在地底下,目前無解。第二個謎團是雖然出土一件史前石斧,但是卻已經遺失,當初究竟是怎麼遺失的?最可能的下落又在何處?這也是一大謎團。

驚奇!原來板橋這裡以前常辦龍舟競賽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提到龍舟競賽,應該沒有人會想到板橋,甚至會誤以為板橋境內根本沒有溪河。事實上,板橋境內確實有溪河,而且以前溪水寬廣又清澈,還經常舉辦龍舟競賽。 板橋境內目前還唯一「活生生」存在的溪是湳仔溪,不過近年來已經因為污染以及水量減少而被稱為湳仔溝。 湳仔溪以前是重要的河運通路,湳仔港就位於福興宮,溪的另外一邊就是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根據文獻資料,湳仔溪後來雖然不再是主要航運通路,但因為溪水清澈,經常有居民在當地捕魚戲水,還有小舟來往,每逢端午節也有龍舟競賽,但是隨著工廠進駐附近空地,溪水迅速遭到污染,逐漸變成大型臭水溝。 目前文獻記載的最後一次板橋龍舟競賽,是在1971年舉辦,至今已經50年,《珍藏板橋印象記》一書還有當時龍舟競賽的照片。新北市政府雖然積極治理湳仔溪,成效也不錯,不過目前的溪水量與溪面的寬度恐怕無法再舉辦龍舟競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