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專欄:疾行船——我家的兩岸故事

已找到 6 則相關結果

【疾行船系列8】幫台灣找回光明 搶救電力大功臣——孫運璿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計劃,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兩岸故事」。 台灣光復,日本人臨走說:「三個月後台灣將是一片漆黑。」但是孫運璿卻在五個月內替台灣「重新找回光明」;而且到民國五十五年台灣的供電普及率已高達百分之九十七,領先許多先進國家。 如果孫運璿當年因熱愛文學而選擇創作這條路,台灣還會不會贏得亞洲四小龍優勢?「我原來想唸文學啊!非常崇拜大作家老舍,書架都是老舍的書,讀到廢寢忘食。」文藝少年懷有文青大夢,卻被父親以大格局勸退,「要救國,就要做個工程師。」 執行十大建設,寫下台灣奇蹟 遵奉祖訓,孫運璿棄文從工,以工程專才報效國家。 孫運璿育有四個孩子,畢生的浩瀚故事由台大教授,女兒孫璐西娓娓道來,令聽者感受到政府遷台第一代奉獻的無私,從未置產而居住公家宿舍的清廉,其精神典範是最無價的資產。翻開兩本已珍藏三十年之久的孫運璿日記,快樂的永遠是:物價平順、農產豐收、經濟景氣;憂心的永遠是颱風災害、外交橫逆、中共威逼個人的遭遇、得失竟完全不在他的日記之內。 一九七三年,孫運璿力排眾議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催生了「外面孕育的老五和老六」。他曾說,自己有六個小孩,老五是台電,老六是工研院,哺育之時,正逢海外學人提出發展IC產業建議,嘗試從加工出口區、外商裝配廠的經濟模式中,一邊學習,一邊摸索如何成為世界產業的領頭羊,在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兩次石油危機的層層風險中執行「十大建設」。 工研院與美國RCA公司簽定了IC技術轉移合約,首座IC示範工廠落成。一九七八年,孫運璿擔任行政院院長,與李國鼎規畫科學園區,被譽為「風雨中的舵手」,半導體產業短短幾年從零起頭,奠下未來發展的基石,讓台灣的國民所得成長了四倍,每年的經濟成長率全超過百分之十,甚至寫下百分之十八的驚人成就,舉世驚豔,寫下台灣奇蹟。 台灣光復,日本人臨走說:「三個月後台灣將是一片漆黑。」但是孫運璿卻在五個月內替台灣「重新找回光明」;而且到民國五十五年台灣的供電普及率已高達百分之九十七,領先許多先進國家。 回顧遷台前,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東北,日俄勢力弱肉強食,日本人不願放行知識青年回內地,孫運璿急中生智喬裝成生意人,才以電機工程師的身分參與了江蘇省連雲港的電廠興建。 隨著時局日益緊張,國民政府一路往大後方撤退,電廠設備是國家重要資產,絕不能輕易棄守。孫璐西說,父親不想把機器留給日本人,特別訓練了一批騾子來拖拉大機器,想辦法在棧道彎處順利轉彎,終於把機器成功運抵大後方四川。 抗戰勝利後,孫運璿於一九四五年年底奉派來台灣接收電力事業。當時各地電廠、發電所被美軍轟炸得殘破不堪,日本人也帶走所有的日籍工程人員撂下一句:「恐怕三個月後,台灣將一片黑暗。」 孫運璿化憤怒為力量,「日本人越看不起我們,我越一定要好好幹,把台灣電力做起來。」沒錢,也沒有物料、也缺人才,如何修復電廠?他「腦筋急轉彎」找來大陸同學幫忙,台北工專(日後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台南工專(日後的國立成功大學)師生也一起加入搶救行列,帶著台電同仁前往全省各電廠,將機組上還可以使用的零件拆卸換裝到堪用的機件上,「挖東牆補西牆」度過窘境。 五個月後,台灣如願也如期亮起來,全島電力恢復了百分之八十,「那是難以置信,非常刻苦的成果!」孫璐西覺得自己這一輩,相較於歷經過大時代磨練的上代長輩,毅力和能力都望塵莫及。到民國五十五年台灣的供電普及率已高達百分之九十七,領先許多先進國家。 食指浩繁,稿費貼補家用 一九四七年,孫運璿將新婚妻子俞蕙萱從上海接來台灣,隔年長女孫璐西誕生,台北長安東路的台電宿舍經常聚滿大陸各地來台的親戚朋友,「屋子裡有滿滿滄桑。」家中食指浩繁,台電工程師薪水非常有限,孫運璿下班後關在房間裡翻譯英文或俄文,以稿費來貼補家用。 「不要吵爸爸,爸爸正在寫稿賺稿費,不要打擾他。」溫柔的母親總是這樣叮嚀著孩子們。「家裡一直很窮,常常連一顆雞蛋都吃不到。」捉襟見肘,好幾次母親要孫璐西陪伴同去委託行,寄賣從上海帶來的嫁妝貼補家用。 孫夫人出身浙江省絲綢商賈之家,上有兩位哥哥,是家中的獨生女,出落得美麗聰慧,從小被父親視為掌上明珠捧在手心,與孫運璿相識機緣,就像小說般曲折。 追求愛妻,寫情書與卡片 一九四二年,孫運璿與三十一位國家重點培育的人才,陸續前往美國受訓,孫運璿在異地結識了孫璐西的舅舅俞恩瀛,也就是孫夫人的哥哥。回上海後,俞恩瀛要給孫運璿介紹女朋友,妹妹陪著一同前去,未料年輕的孫運璿一見鍾情,反而喜歡溫婉的妹妹蕙萱。 孫璐西日後聽父親講,母親賢慧漂亮,下定決心展開追求攻勢,除了約會跳舞,還寫情書與卡片。工程師的學養與高大挺拔身形也深深吸引了母親,兩星期後就答應了父親的求婚,「父親做事情總非常有效率。」孫璐西笑笑說,連娶媽媽組成家庭也是。 成婚後,除了要照顧一家子起居,同住的兩個表哥堂哥功課都是由媽媽來教導,病弱的奶奶也需席不暇暖照顧。孫璐西記得父親投入所有心力在公務上,回家晚了就畫紅圈圈,結果,月曆上滿堂紅,天天晚歸。 夜歸的孫運璿,事母至孝,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陪老母親說說話,接著再問孩子們的功課,盡到身為一家之主的責任。 無私的奉獻,贏得信賴與重用 一路盡心盡力在台電表現卓越,除了深獲對台灣給予技術協助的美方肯定外,也受到世界銀行矚目,邀請他前往非洲,協助世銀貸款的奈及利亞電力公司。 為了籌措老母親的龐大醫藥費,孫運璿接受世界銀行的邀約,離家前往非洲工作三年,期間兩度趕飛回來探視住進加護病房的老母親,看到兒子回來,病也好了大半。日後縱使世界銀行提出豐厚的薪酬邀請赴美工作,卻遭孫運璿婉拒,「理由非常單純,因為父親想回台盡孝道,為自己國家做事!」 大時代磨練青年愛國意志,孫運璿傑出的才幹、全心無私的奉獻以及孝順,贏得了兩蔣總統的信賴與重用。一九六七年,被任命為交通部部長,從此踏上了政務官之路。孫璐西回憶,當老奶奶聽到派任的消息,第一個反應是,「我這個兒子是個工程師,怎麼會當官呢?」也許老母親當年就預感通透、單純又耿介的兒子,若踏上政壇,恐怕要受到苦鬥的煎熬。 帶領台灣走過最風雨飄搖的動盪期而登上高科技電子產業龍頭要角,「父親當上部長後,走進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領域。」政壇各方交鋒,孫運璿的無私成為攻防最佳武器,因為他關注的是人民的需要與國家的發展,凡符合這兩大重點才是施政目標,「村村有道路」就在這原則下,奠立交通發展基礎,經濟得以全面起飛。 努力復健,一如其堅毅的本質 一九八四年,孫運璿積勞成疾,中風倒下而失去行動能力,健康受到極大損傷。離開政壇後沒有一天不努力復健,孫璐西說,中風二十二年,每天仍在計算自己一天走了多少步,從來沒放棄過自己該完成的本份,一如其堅毅的本質。 除了辛苦復健,飲食也被嚴格管控。母親因為擔心父親血脂過高,很多食物都被禁止。不過,知道父親特別喜歡西餐,孫璐西陪著去榮總回診途中,父女倆偶爾還會瞞著母親,偷偷去吃麥當勞解饞呢! 重返母校,感謝培育之恩 二○○○年首次返鄉,以八十七歲高齡回到家鄉山東蓬萊祭拜父親,雖是抱病,卻仍從輪椅上站起身,撐著一步步走到墳前祭拜。 孫璐西陪著父親重回念念不忘的小學與中學時,正值哈爾濱工業大學八十年校慶,孫運璿也受邀前往參加典禮,堅持從輪椅站起身來向校長行三鞠躬禮。「永遠感謝學校的栽培,不論是學識還是體力,都是在學校時期培養的。」 孫璐西說,父親對人、對事都充滿感恩之心,「在烽火中成長,遭遇了很多親人的生離死別,變得非常堅強。」孫璐西曾經問父親,「為什麼大家都那麼喜歡你?」父親回答她,「要將心比心!要為人著想。」 孫運璿總把自己擺在最後順位。當上政務官下決策,所思的是國家的整體利益而非自己的官職,甚至寧願丟官,也要堅持做對的事,當初工研院的設立就曾有過類似的波折。二○○六年,孫運璿與世長辭,走完無愧的一生,「永遠的行政院院長」所留下的政務官風範,台灣政壇,至今無人能望其項背。 本專欄與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合作

【疾行船系列7】身跨三洲的南丁格爾,堅韌毅然的鐵娘子——賈李樹芝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計劃,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兩岸故事」。 當黑頭車送來飛行員不幸捐軀的惡耗,遺族的眼淚也曾讓她在家書中寫道,充滿迷惘的懷疑,「為什麼短短一生竟不能去享受它?為什麼十之八九都不如意?難道人是愚蠢的嗎?這真是個難解的謎。」雖充滿哀傷,其實背後藏有一個舊時代女性不斷挑戰突破困境的智慧與勇氣。 智慧與勇氣,構築了賈李樹芝橫跨亞、非、美三洲的百歲人生,足以追溯到軍閥割據、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和八二三砲戰等連番現代史巨大動盪,前半生與戰火煙硝共處,一九四九年隨空軍遷來台灣,頭十年養兒育女,日子辛苦艱難,先生經常開飛機出任務,每當黑頭車送來村中飛行員不幸為國捐軀的惡耗,總是令樹芝難過掙扎許久。村中遺族們的眼淚,也曾讓她在給丈夫賈哂儂的家書中,對軍眷人生充滿迷惘與懷疑,「為什麼短短一生竟不能去享受它?為什麼十之八九都不如意?難道人是愚蠢的嗎?這真是個難解的謎。」 家書充滿哀傷,但是背後卻藏有一個舊時代女性,不斷挑戰「高齡」的智慧與勇氣,在女子受教育並不普及的保守社會,從容面對快速變化,給予解決問題極大助力。賈李樹芝三十九歲在埔里榮民醫院擔任護理長時,前往國防醫學院參與督導培訓,開心再當學生。「五個孩子的媽媽,還能唸書?」年輕的同學無比好奇的當下,不知道更猛的大事還發生在後頭。四十六歲前往遙遠的非洲利比亞醫療團隊為國家奉獻服務,賺取護理師高薪養小孩, 五十二歲再報考美國紐約護理師執照,考前腿關節疼痛到無法行走,醫生看著X光片嚴肅提醒有黑點,非緊急開刀不可。但她堅持考完執照考試再說,「若開刀後是骨癌,這個護士執照一定要刻在我的墓碑上。」 不向環境妥協,不畏強權低頭 化不可能為可能的精神,創造無數奇蹟,賈李樹芝長途跋涉飛到黑色大陸後,為了自己的權益,不向強權低頭,她曾越過沙漠到利比亞的班加西,到中華民國大使館找大使申訴合約權益,「流淚灑種的必歡呼收割。」如願解決護理長頭銜和薪資。合約期滿再移民美國,也曾寫信給紐約州長洛克菲勒,希望開刀時有親人從台灣來陪伴照顧。其實也只是姑且一試,沒想到誠心禱告,全宇宙都來幫妳,奇蹟降臨,一家七口得以陸續團圓在紐約。 有趣的靈魂,熱情的本質與專業的自信,讓賈李樹芝儼然成為「媽媽的多重宇宙」先鋒而在海外瘋狂探險,主導了華裔家庭命運,改變了自己那個無限循環、圓形運行的心。她也不諱言,自己一生都在做重大抉擇,包括去非洲賺九倍高薪養家、孩子軍中提早退役、移民紐約頂下小吃店安定生活再毅然停業,讓孩子去大學讀書趕上時代熱潮攻讀電腦,得以成為新大陸的頂尖菁英,展開美好前程。 這都是不向環境妥協,不畏強權低頭的印證。長子賈憲正形容,「我在母親身上看到很多神的手,我相信這個世界有神,是從我母親身上看到的。」女婿劉大江則說,「我岳母一生就是為了家,勇敢地到非洲去,能夠下這個決定,有這個膽識去做大改變,這也是她成功的地方。」歷經百歲所遭遇的挫折更不只百件,丈夫賈哂儂中風二十六年,正值壯年二十九歲的么兒賈憲治心肌梗塞驟然離世,長女賈紫平四十二歲時被診斷乳癌,白髮人為黑髮人萬般煎熬,媽媽的宇宙有時候也失控。傷心混著遺憾,她淚崩的想到么兒成長期,是自己摸索著長大,沒有享受到母愛的溫暖,是她心中永遠的痛。 親情夢碎,豈是一張紙連得起來? 賈李樹芝一九二一年出生在河北濼縣富裕之家,豐衣足食,照顧她的舅媽經常打開存滿制錢的櫃子,讓她們隨便拿,隨便玩,上小學帶當時極為珍貴的魚肝油午餐後吃,卻送給同學當點心。當堂姊出嫁不再擔任家族小會計,從小立志做大事的她自告奮勇說,「我來管帳,給我多少錢,就記多少。」 立志當護士,也是因姑姑穿上雪白的南丁格爾制服,分外端莊又神氣,影響她一心一意立志讀護校,北京道濟醫學院畢業後,如願到北京中和醫院擔任護士,戰亂後再到台灣埔里榮民醫院擔任護理長,許多老兵因戰爭受傷又罹患肺病,一到春節就思鄉嚴重傷心哭泣,常把家書交給她說,「李大姊,我已經病重,怕是回不了家見爹娘了。」勞煩她反攻大陸時把家書帶回老家,樹芝感嘆命運的無奈。 親情夢碎,又豈是一張紙連得起來的?「不給敵人一粒糧食一根草」的斷水斷糧,讓剛成年的青年只能選擇參軍報國,跟隨政府離鄉背景,成為歷史的洪流下的犧牲品,賈李樹芝和丈夫也不例外。戰爭殘酷,樹芝挺著大肚子又帶著一歲多的兒子,從上海搭船隨著丈夫逃難來台灣,當她爬上船時,緊緊抓著繩梯深怕失足墜海,不斷朝人群大喊著:「我是一個孕婦,懷著孩子,你們都不要碰到我呀!」 下船後,虛弱孕婦並無特權,和逃難軍民一起吃大鍋飯,擠在不堪的大通鋪也別無選擇,現實的窘迫就是逼人如此。初踏入台灣,顛沛流離再落腳台中市虎嘯東村總算稍稍安定下來,和逃難同事共同棲身眷村一小屋,中間隔塊薄木板雞犬相聞,各自帶著不同傷痛倒也熱鬧和睦。過年時,眷村媽媽會收到樹芝分享的澡盆大年糕和一條活鯉魚,討個吉利,見證其為人慷慨熱情,往後移民海外順利,也是基於朋友深厚情誼,大家互相幫助。 漸上軌道的生活交響曲 第一次吃到台東紅心芭樂是因鄰居到院子偷摘果,襁褓中的女兒也因喜愛濃稠的果香而不再哭鬧,好多的「第一次」組成漸上軌道的台灣生活交響曲。七年生下五胎,小孩滿地爬,靠著軍方口糧讓小蘿蔔頭變壯又變高。省吃儉用過日子,麵粉袋改成四角褲,袋上「增產報國」四個大字穩穩扣在小孩屁股上,即使花五塊錢帶五個孩子上街吃冰,也開心至極。 獨自瞻前顧後帶娃,也狀況百出。體弱多病的老四患了台灣熱而全身紅腫,老三出風疹從床上掉下來,半個身子靠著床,居然也沒醒,老五經常半夜發燒拉肚子,自己也久咳不癒,所幸女兒是燒飯洗衣的好幫手,樹芝遠去非洲工作時,十七歲的女兒,頓時升級為家庭「煮」婦,平日煮家常菜,過年過節擺酒席,女代母職,小媽媽操辦得妥妥切切。 擔任空軍飛行員的丈夫哂儂在外工作,任務保密而眷屬毫不知情,「等回來才告訴我今天又飛大陸一趟,發傳單回來了。」樹芝只能自我調適說,這樣很好,不知道就不擔心,等到真出事了再說吧,一切也只能聽天由命,隨時有另一半為國捐軀的心理準備。 「一日充實,得以好眠;一生充實,得以無憾。」不枉寶貴光陰便能安心。做母親的必須犧牲,一切考量都是為孩子的將來。從非洲移民美國之前,和醫療隊姊妹結伴壯遊歐洲一個月,用這個假期來銜接開拓全家海外生活的決心,「不全然是為遊玩,而是探看世界,」看看往後怎樣為全家七口形塑充滿希望的未來。 賈李樹芝想得通透,快樂和老去如果都在持續,必須相信夢想,乾燥生活中滋養採蜜的日常。獨自先去紐約開路那幾年,她日夜以編織毛線思念孩子,想像他們變壯變高的尺寸,「慈母手中線」連結了親情,三個兒子同時在金門馬祖當兵,以黑膠留聲機勤讀英文九百句,打下移民美國的厚實語文基礎。 凌霄御風去,報國把志伸 再強壯優秀的生命,面對一分一秒消磨的「時間」,也只能臣服。退役後的先生經常由孩子陪著高唱空軍軍歌 ,「凌霄御風去,報國把志伸,翱遊崑崙山上空,俯瞰太平洋濱,看五嶽三江雄關要塞,美麗的錦繡河山,輝映著無敵機群。」歌聲滿是退休後的憂國憂民抒懷。 切斷了昨日,不知會有怎樣的明日。離開護理工作退休後的樹芝,常思念起河北家鄉的父母。兩岸尚未開放,從美國紐約幾經輾轉到處尋訪打探,終於聯繫上,離開家鄉三十一年,得知在北京高齡的父母都還健在,思親情切,於是一九八○年夫婦倆帶著四個滿滿的大箱子,裝著所有想像得到的物品返鄉,大到縫衣機,小到金項鍊,還有糖果餅乾,多是家鄉前所未見。 數十年分離後團聚,說不完的故事,流不乾的眼淚,整夜說話到雞啼都不願停下來,回紐約前,夫妻倆把全身原有的衣物家當都留下來送給親人。當孩子們來紐約甘迺迪機場接機時,看到的是一對中國老夫婦穿著大陸的藍色長衫與黑色布鞋,提著鄉下裝菜的大竹籃子,因為勞累腿痛,手上還拄著拐杖,不由得驚訝得大笑起來。 淋漓盡致的扮演百歲多元角色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只剩歸途。」大陸探親回到紐約的先生,陷入為子不孝,親夢難圓的鬱鬱寡歡,因此抄錄白居易《燕詩示劉叟》給孩子, 「樑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卻入空巢裏,啁啾終夜悲。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初生小燕子求食,燕媽媽燕爸爸飛了十幾個來回找食物。終有一天,小燕子羽毛豐滿展翅隨風飛,燕媽媽燕爸爸整夜哀鳴,「燕子啊,你們先不要悲傷,你們應當想一想。」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眷村巷口開滿苦楝花,枝椏伸向庭院。春分後,那巨大壯觀的老藤像是探看老朋友,發出「潤物細無聲」的氣息。 走了顛簸千里路,終究落葉總有可歸之處,九十歲重新回到台灣安度晚年,樹芝清楚自己的老去是迎來深沉的寂靜,「我來了,我做了,我此生無憾。」未曾錯失夏花絢爛與秋葉靜美,已淋漓盡致的扮演了百歲多元的角色。 本專欄與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合作

【疾行船系列6】烽火下的美聲,快樂兒童最熟稔的阿姨——白銀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計劃,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兩岸故事」。 主持中廣「快樂兒童」,白銀阿姨桃李滿天下,除了宣讀中央重要文件,還是兩蔣和蔣宋美齡的隨行代讀。受到全民崇拜,將一生奉獻給中華民國廣播的白銀,卻也涉入過匪諜案,嘗受冤獄之苦。原來這位深受愛戴白銀阿姨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歷經波折的她被幸運眷顧,同時付出了很多努力,才有機會站在大眾面前,將自己的聲音傳到全台各地。 海風夾著汽油味吹向甲板,白銀感覺到一股鹹氣。搖晃在茫然晝與夜的一九四九年。她還新婚,嚮往著兩人共築新世界,然而突如其來的炮火,轟向她難以預知的未來。 那時,她絕不知道自己能帶領台灣打造一個美聲世代。「播音員用盡洪荒之力高聲恭讀總裁訓詞,太用力念不上去,嗓子還啞掉發不出聲音,我卻越唸越響亮。」白銀比手畫腳地說起北京老話,帶著一絲自嘲形容,「其實就是老天賞自己飯吃」。兩位蔣總統和夫人都自知鄉音濃重,讓台灣人聽來費勁,於是搶著指名白銀隨行代讀文件。蔣家人喚她白銀小姐,蔣夫人叫她白同志,社會大眾則尊稱她為白銀阿姨,成為蔣家御用固然身分尊貴,但中廣與央廣還是得兩邊軋班,盡職擔任專業播音員。 顛沛流離踏上寶島 這位全民崇拜,鐵粉遍及各階層,扎扎實實塑造一個美聲世代,又被台灣領導人重用的廣播泰斗,卻令人意外的曾經牽涉恐怖的匪諜案,險象環生差點就冤獄終身。頂著一頭飄飄銀絲的白銀回憶到此,餘悸猶存。訪談的二○二二年,她身子骨還算硬朗,只是畢竟年歲大了,膝蓋經常使不上力,起立坐下得費點勁,不過說起話來,美聲依舊,嗓音不見老人常有的黏膩沙啞,十分甜美圓潤,一時興起,起身提飽氣,音高八度唱起《妝臺秋思》,隨著樂曲流瀉,一雙眼,頓時閃起讓人不易察覺的淚光。 過往太多苦澀回憶,湧上心頭就情不自禁的逼出眼淚。許多人許多事,像真珠一般散落在時空裡,直率而明亮,面對生命中的橫逆不順,很有種安天知命的無奈。 一九四九年,白銀之所以和夫婿從南京搭上大江輪來到台灣,是因為看到爺爺的大衣櫃鏡子上貼著一張世界地圖,地圖上有處形似蕃薯的彈丸之地,正是第一次好奇的台灣,雖然遙遠又陌生,但夫妻倆決定跟著孫立人軍隊搭上大江輪前往小島台灣,原先想法很單純,「我會唱歌啊,謀生應該沒問題。外面世界挺有趣,我要去走走。」 白銀歌唱得好,源自父親在東北家鄉打理戲園子,從小耳濡目染,從東北蹦蹦戲到河南梆子,再到後來的北平京劇,隨口都能哼上兩句。體型矮小底氣卻足,嗓門特別高昂,沒有麥克風也能摁著胸脯拔出高音。「我就是矬老婆高聲!」 一心嚮往外頭的遼闊無邊,哪料到卻遭遇漫天烽火,顛沛流離的踏上寶島後像隻躁動的籠中鳥,無法展翅飛翔,「浮沉年代,能擠上逃亡潮,已算少數幸運者。」三天船程,所有軍民都在甲板上晃悠的吃和睡,漏夜急駛終抵基隆,這個北台灣時刻陰鬱的雨都,向白銀預告著緊接而來的夢魘。 簡單四個字卻惹來大禍 輾轉在國防部女青年大隊擔任上尉音樂教官,好嗓音派上用場,正準備迎接新生活,未料某個深夜,兩卡車憲兵包圍了宿舍,氣氛肅殺。「好像說我家藏有什麼重大武器!」一大群人翻箱倒櫃,搜出一封自中國大陸寄來台灣的家書,親人原本稀鬆平常的紙間思念,卻始料未及的被冠上反動文字大帽子,飛來橫禍。 「那不過是三姊給我寫的普通信,我才十幾歲嘛,那想到那麼多。三姊只是說服我『回家來吧』,沒想到簡單四個字卻惹來大禍,憲兵拿著這封信說我跟大陸有秘密聯繫,是匪諜。」惴惴不安的年代,連想家都成為罪名,戒嚴時期,再多辯解都無濟於事。白銀連同夫婿和多名女青年大隊學生遭到逮捕,一起被帶到陸軍總部鳳山看守所拘禁羈押,兩度被提問審訊,要她趕快承認自己是匪諜。 世上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她當然害怕,總不能無中生有吧,「先生大我十幾歲啊,他們就認定我是藏在他背後的一個間諜!」威權體制下,花樣年華變調,白色恐怖降臨。「被問到犯行若不承認,那要受刑!劈哩啪啦打嘴巴,一個女青年隊學生受審被送回來,臉都腫了,而且是兩人把她抬回來的,我嚇死了!」 幸好逃過一劫,殘酷的審訊沒發生在白銀身上,拘禁地點從鳳山轉到台北一間休養所。「我只能整天都看天花板發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人生頭次大遷徙,從出生地東北,跨過黑水溝,來到寶島台灣,以為未來是嶄新一片,怎知竟墮入無盡的闇暗。 白銀是回族人,回教徒不能吃豬肉,戒嚴監獄日常不見光,更遑論顧及囚徒宗教信仰,她只能拔下脖子上一條金鍊,換來一大桶雪裡紅炒牛肉,裝在奶粉罐裡,吃完一罐子,等於吃掉三條金鍊子,終於被告知即將獲釋。「監獄規定犯人不能發出聲音,可我一聽到自己將要放出去,還是忍不住大聲地哭,把恐懼發洩出來。」淚水就像輕按下的閘門開關,瞬間狂瀉而出,這一哭,足足三天,人生眼淚一次流盡。 出獄後,始料未及的戲劇性轉折,厄運結束,好運降臨。民國五十七年八月二十日,白銀當選第三屆十大傑出女青年,一場在三軍球場上演的戰鬥晚會,客串主持人的白銀幸運被總政戰部主任蔣經國慧眼相識而發掘,將她調往政戰學校負責清晨六點鐘播音,「五點多鐘我就騎著腳踏車出門,我一個沿路啊~練發聲,全校師生聽到我在唱歌,就知道,起床號要響了。」 將近八年,白銀就這樣認真地往返復興崗電臺與幹校音樂系教室之間。練播音也練聲樂。「我沒有什麼學歷,我就很上進啊,要聽別人播的什麼樣子,可是有一樣我比他們好的是說,你現在聽我聲音,不像八十幾歲的人,我學聲樂的,一說話肚子就動,我是丹田發聲,不會啞掉。」 圈粉無數的首席播音員 發了狠似的拚命上進歲月,奠定白銀廣播事業的穩健起步。從早期的各種會議、運動場上擔任宣讀,甚至用擴音喇叭對山頭喊話,幾乎各種性質的播音工作,白銀都嘗試過了。民國四十四年,終以第三名優異成績,考進中廣;那年二十五歲,中央政府部分重要會議,都會指派白銀負責宣讀文件。 坐上首席播音員位子的白銀自此一帆風順,主持收聽率超高的「快樂兒童」,「走,走,走走走,我們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一同去郊遊。」好聽又容易上口的主題兒歌飛進千家萬戶,而國共對峙除導彈和子彈外,聲音也被用作一種武器,她晚上赴央廣對大陸聯播新聞,心戰喊話,這樣三頭燒的日子,持續三十多年,後期還包辦電視臺播音班,李艷秋就是她口中「無心插柳」的教學成果。 回看一九四九民族宿命,白銀選擇潤養自己的下半場人生,「我是給總統唸訓詞的,誰都知道我,我怎麼敢回大陸?我不敢回去,可以偷偷給他們寄錢去,他們也過得很好。」對白銀而言,回不去的,不是家鄉,而是時光。 本專欄與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合作

【疾行船系列5】畫下金門空戰神秘數字,延續文化精神的彩虹爺爺—黃永阜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計劃,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兩岸故事」。 天方破曉,晨曦穿雲而出,黃澄澄的天光透過窗帷,閃爍在醒來的渾然。彩虹爺爺黃永阜已經百歲了,睡眠越來越短,晚上越來越長,這兩年體力不支總是破「功」,由不得自己的必然遲暮,讓單薄的肉身驚人衰頹,手腳不再利索,五感加速遲鈍,無奈地放下畫筆。 說到「功夫」,臥床行動不便的黃永阜一聽到就馬上擊掌、出拳,眼睛瞪得牛鈴大,比劃起中國古拳法,只差沒從床上跳起來。「李小龍三歲,我六歲打功夫。」他喃喃說著,一九二四年(民國十三年)出生在香港九龍的黃永阜童年和李小龍比鄰而居,兩個渾小子組成一部武打片,以拳腳相交,鋪陳老頑童未來不按牌理的端倪。「小」小龍愛在黃家的米糧臘肉乾貨鋪鑽來鑽去串門子,黃媽媽雖顧店忙翻,卻還是抽空抱抱小龍,親暱如母子,「李小龍叫我叔叔,他和我媽媽很親。」兩個年齡相仿的過動兒,打翻了糖罐,踢倒了米缸,還在牆上塗塗抹抹,自己的臉也變小花臉。乾貨老闆娘重新擺好,接受小孩頑皮搗蛋的本性。 以「彩虹爺爺」聲震全台 揮別香港懵懂童年,從軍後隨部隊遷台進入百歲高齡,長串的歲月悄聲划過暮年之際,黃永阜竟無心插柳以「彩虹爺爺」聲震全台,還紅到海外。他皺著眉說:「遊客吵得我沒辦法睡覺。」對紅不紅無感,大家愛拿手機拍就盡量拍個夠,他彎腰畫自己的,瞇著眼,用越來越弱的視力,畫出繽紛童趣。 爆紅的開始,是因嶺東和弘光兩所科技大學師生的驚豔,一面發起搶救彩虹村運動,一面向政府申請保存,網友熱烈響應而留住這筆意外的文化資產,也改寫了彩虹眷村的命運。國際知名旅遊指南Lonely Planet評選它為「世界的秘密奇蹟」,幾百萬眷粉風靡而來,打卡拍美照絡繹不絕,老師帶著來小學生戶外教學更是滿村瘋跑,一邊大喊:「彩虹爺爺在哪裡?」 彩虹眷村建築地景 彩虹爺爺故事的起點在干城六村彩虹眷村25號。黃永阜軍中退休後,先後到台中工業區和一所大學擔任警衛長達十多年,再用一點點積蓄買下緊鄰眷村,視它為安享餘年的終老之地。 哪裡料到,隨著二○○○年啟動的眷村改建計畫,住戶們陸續搬遷,二○○八年(民國九十七年),八十四歲的黃永阜垂垂老矣,眼見時常串門聊天的榮民弟兄不是搬遷遠走、就是凋零,百感交集,開始在地面牆壁畫畫解悶抒懷,度過無法入睡的長夜。「眷村太太罵我破壞環境,路邊小孩也罵我亂塗。」別人怎麼罵,他都不理會,只是埋頭苦畫,晝夜不停,「我不睡覺的,你睡我不睡。」 深夜的馬路上,就見一個孤獨的身影揮舞著天分異常的彩筆。太狂了,無可避免地引來異樣眼光,黃永阜卻當沒看見,繞著眷村揮灑靈感,「我每天看報紙副刊,副刊有什麼,我畫什麼。」李小龍、林書豪、楚留香、小鳳仙、張菲、豬哥亮、胡瓜、蔡琴、劉德華等知名演藝人物,還有大陸送來的貓熊團團圓圓,都成為奇特的創作素材。 如今,台中南屯春安里眷村的斷垣殘壁已在修復。「彩虹眷村歡迎您」的招牌,猶於懷舊中發出一束光,讓大家記得,充滿童趣筆觸的豔麗塗鴉曾經照出眷村最後亮度,在現代化高樓吞噬的都市叢林中,形成一方突兀的彩色建築地景。 走過千山與萬丘,打開記載著往事的歷程,情緒頓時有了波動。黃永阜說,一九四九年,二十五歲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號召,和廣東同鄉結伴到海南島從軍,再隨國民政府轉進台灣,在高雄港下船被編入空軍傘兵部隊,到屏東進行傘兵特戰訓練。 從小講廣東話的黃永阜,來到台灣屏東林邊受訓聽到不同的語言。當地人跟他打招呼:「呷飽無?(閩南語)」到了枋寮、水底寮變成「食飽否?(客語)」遇到原住民,「他講啊哩嘎豆啊哩媽誰,我聽不懂他們又化妝(黥面)」台灣話、客家話與原住民族語,不同語言的切換,讓他對台灣的多元方言感到新鮮與趣味,也很快融入在地生活。 天天記得金門古寧頭 金門駐防最深的記憶是八二三砲戰。一九四九年,金門擁進遷台十萬大軍,兵凶戰危開始戒嚴,街頭出現民防自衛隊,田地建起陣地和碉堡,古厝牆上多了反共標語,住家騰出供軍隊駐防。 從軍服役的阿兵哥春節過年、清明掃墓、奔喪才能搭乘二十多小時的LST中字艦返鄉,黃永阜當年帶回台灣的金門菜刀,是用中共砲彈殼打造的。 轟隆聲鑽進耳朵幾十年,黃永阜忘不掉那「鏘鏘鏘噠噠噠碰碰碰轟轟轟」的慘烈,口中開始模仿起炮火聲說,部隊只能暗無天日的躲在碉堡裡,否則就被無情的炮火擊中,「打仗到後來,晚上沒有睡覺、沒有飯吃,只配給一塊口糧。」戰爭太殘酷,死亡靠得好近,他當然害怕。見同袍倒下而自己成為戰爭的倖存者,黃永阜在炮火已歇的和平時刻,再踏金門,穿軍服的戰地男兒,就彷彿看見當年的自己。 碉堡共患難培養出革命感情,生死與共,命運攸關啊!「最要好的同袍像兄弟一樣,有東西就分著吃,」黃永阜邊說,邊把餅乾掰一半分食,重現永留心中的隆情厚誼,「最照顧我的同袍兄弟卻死掉了,戰死了,我好難過。」嘴裡不斷囈語著:「死好多人啊!聽說陣亡兩萬多人,我相信有這麼多。」 戰爭的夢魘從未遠離,「我天天記得金門古寧頭。」那戰場的煙硝,炮聲隆隆之下,能心平氣和的,彷彿自己無事的過著太平日子嗎?「發動戰爭的侵略者對陣亡者和倖存者,究竟要怎麼樣謝罪才足以讓後代子弟翻過這慘痛的一頁?遺忘還是原諒?」 這是黃永阜日後在眷村畫下「金門空戰,46.1.3、48.6.2」兩組神秘數字的由來。思念同袍的深度沒辦法比較,有誰深得過自己嗎?那段時日,不敢走,不敢看,不敢想有關同袍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吃過的食物,都不敢碰,回顧相處的時間簡史,生離死別太沉重。 逃過八二三砲戰劫難的,一九五七年,黃永阜與同袍在飛行途中又險遭不測。出任務的飛機發生狀況即將墜機,他緊急跳傘在金門料羅灣獲救,昏迷了六天才甦醒,雖然摔斷了手臂,獨留自己大難不死,同機的四位同袍全都喪生。 黃永阜被送往澎湖養傷,再轉回台中太平鄉服役,空難跳傘傷勢有嚴重後遺症獲得高額補償金,卻也限制了日後仕途的晉升發展,因此在新兵訓練中心擔任行政文書官和教官,直到一九七四年退伍,結束了將近三十年的軍旅生涯,回到社會當老百姓。 歲月皺紋和眼裡滄桑 民族流亡遷徙,上一代生死離散,苦等回鄉,和埋骨叢林、未被遺忘戰友在忠烈祠外鞠躬一見,沉默中一生耗盡,歲月已不堪回首。黃永阜雖然曾經回香港探親,也把母親接來台灣短期度過島上生活,但始終隱藏著許多人子未盡孝道的複雜心緒。他摸摸肚臍,那是和母親相連的地方,說母親活到九十四歲高壽過世,自己卻沒有趕赴香港見到最後一面,只由弟弟轉述入土為安的消息。「自己官餉才領一點小錢,也沒有升官,連房子都沒有」喃喃自語中,對一生無成就來榮耀父母及照顧胞弟感到無限愧疚。 瞧著自己如今的垂老,不正是雙親當年在香港重逢的白頭模樣嗎?百歲高齡的這位老頑童,彎著佝僂的身軀勉強起身,像是倒帶人生般訴說放得下,也丟不開的往事,是懷念故人的傾吐。「爸爸媽媽,我沒有死掉,原諒我不懂事,跑來台灣當兵」堅持離鄉從軍的那份任性,再萬般懊悔遺憾也喚不回兒時親情,只剩下歲月皺紋和眼裡滄桑。 基於現實的商業與著作權的種種原因,黃永阜如今在彩虹眷村已久不提畫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終究年歲已高,感覺天上的父母就好像在穹頂慈愛的看著下方塵世的自己安慰道,「放寬心吧,孩子。」老邁病弱本不可逆,橫在前的餘生容不得恍惚惶惑,磨磨蹭蹭任性揮霍。 內心世界翻騰不安,除了沉默,還能怎樣呢?彩虹爺爺當然有想繼續畫下去的渴望,畫出夢鄉與故土,但時不我予,大時代的命運交響曲已近尾聲,自己也是百歲人瑞,那些說了再說,似清晰又遙遠的憶鄉情懷,只能留在也揚著彩虹的異想國度裡傾吐。黃昏最後的餘光,瞬間沒入黑暗。 一生走過別離的至暗,也帶來文化的光輝,彩虹爺爺黃永阜已於今年1月24日辭世,享嵩壽101歲;雖然彩虹爺爺離世,但他鮮活的創作將會永遠留存在彩虹村中,筆觸下堅韌的文化精神也會持續傳承。 本專欄與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合作

【疾行船系列4】協助游擊隊屢建奇功,鐵骨錚錚的抗戰英雄——韓鼎洛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計劃,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兩岸故事」。 在戰亂中協助游擊隊屢建奇功,鐵骨錚錚不改心志的抗戰英雄,韓鼎洛。 韓鼎洛暮年之時,與共軍對峙的往事,清晰如昨。 光陰迴盪,想到過去的九死一生常在夢中驚喜,胡亂的呼著一些逝去的名字。韓鼎洛高齡九十歲了,眼前的敘述也許含糊,但被共軍俘虜的往事,每段細節都清晰。 森冷的槍口垂下,又過了一關 被抓住時還不滿十八歲,一名八路軍用槍指著他的額頭怒吼,「你就是娃娃兵,我要槍斃你。」這一吼,四合院其他二十幾口人都噗通一聲跪下來求情,韓鼎洛顫抖的遞出學生證,八路軍一把搶下來,撕成兩半。韓鼎洛見到森冷的槍口舉起,又慢慢垂下來,知道自己又過了一關。 從驚恐的那刻起,韓鼎洛暗中立誓,「我這輩子和共產黨不共戴天之仇。」那是一九四八年三月,共軍陳賡統帥四萬大軍,在洛陽展開全面攻擊,慘絕人寰的炮火,鎮日不歇。 八路軍於洛陽激烈巷戰,一枚手榴彈就在韓鼎洛面前爆炸開花,瞬間奪走視力與聽力,四肢也受損。好不容易視力漸漸恢復,右耳聽力卻每況愈下,為求自保,有一次脫下軍服躲到民家避難,屋外槍聲大作,一顆子彈不偏不倚飛來,瞬間削去韓鼎洛一綹頭髮,血流滿面,至今痕跡猶存。 「真的,只要再偏一公分」韓鼎洛直呼好險。 寄人籬下,溫飽已不易 韓鼎洛在河南省洛陽出生,祖父家有良田近千頃、房屋數十幢,生活優渥,只因兩次匪徒闖入,才使韓家全都亂了套。匪徒上門收刮財物,還盛怒放火燒韓家,房產證明與地契也付之一炬,從此生活陷入絕境。 另一次,韓鼎洛十歲時父親乘船出門做生意,不幸身染瘧疾,船家乘人之危,與匪徒勾結搶劫,把韓鼎洛父親丟到水裡,任其溺斃。 至此,韓家已無立錐之地,等到十二歲韓母撒手人寰,韓鼎洛就成了孤兒。寄人籬下,溫飽已不易,舅舅不願幫他交學費,除洛陽師範學院外他別無選擇,勤學且好強的韓鼎洛一試即中。伙食費仍沒著落,每到中午得越過洛水,步行十五里的路回家吃飯,幾次太疲累險些在路旁暈倒。 日軍惡行惡狀,讓韓鼎洛深受作為游擊隊司令的同學父親感召,十五歲投身抗日,負責情報蒐集,洛水守候,日夜回報日軍動向。 這段期間,韓鼎洛協助游擊隊摸走日軍哨所多處、破壞部分軍事設施,屢建奇功。「要和鬼子混熟,還學了日語,方便打探消息,好險都沒被識破。」韓鼎洛笑著說。十八歲時他在洛陽考取青年軍,隨206師經鄭州,乘隴海鐵路過開封,在徐州轉津浦鐵路,一九四八年至南京整訓。「能來到台灣真的太幸運,離家時身上僅剩三碗陽春麵的銅板,還跟不上206師的腳步,落後一大截。」 洛陽血戰倖存,韓鼎洛卻與青年軍走散了。幾經波折到了徐州,獲悉青年軍在幾個小時前才離去,多日未進食,萬念俱灰的倒臥在路旁。一陣刺耳煞車聲響後,一傳令兵跳下軍車喊道:「擋啥路啊!存心找死麼?」車內端坐上校與家眷一干人,皆衣冠楚楚,欲往南方避難。反觀自己蓬頭垢面、狼狽不堪,心中不禁一陣酸楚,只覺同為國家犧牲奉獻,待遇卻天壤雲泥。 等不及話別,步下高雄碼頭 舉家避禍的人實在太多,車票供不應求,韓鼎洛只能逢人磕頭苦苦哀求上車,頭都磕出血了。一輛徐州開往南京的貨車上有好心人見狀,騰了位子給他,才得以揮別徐州。 回憶在貨車內的情景,心還抖抖的跳,「那是散裝貨物的敞車,一顛簸,站不穩的人就被甩出去。」車內空間狹仄,有人站在連接車廂的詹天佑掛鉤上,腳一滑,下一秒就被無情的車輪吞噬,連叫都來不及;過山洞時因隧道太低,伏在車頂上的人走避不及,就讓洞壁削去腦袋,紅的白的濺了旁人一身。 之後至南京整訓多日,韓鼎洛誤信傳言:「想讀軍校須得唸完高中」。他旋赴家鄉洛陽,卻遇見共產黨滲透的中學同窗,鼓起巧簧之舌:「別回南京了,加入我們吧,咱以後就是幹部,共享榮華富貴。」但遭韓鼎洛斷然拒絕,等不及與家人話別,他又匆匆趕往上海與殘存兵師會合,沒有跨年時的歡欣期待,在一九四八年冬天,韓鼎洛步下高雄的碼頭。 改革開放,踏上魂牽夢縈的故土 初抵叫做「寶島」的台灣之南,路上行人穿著木屐,低矮木造房子近似日本,街道異常整潔,說著聽不懂的閩南語與日語,這是韓鼎洛下船後對台灣的觀察。比起大陸當年處處餓莩,台灣領先大陸不能以道里計。韓鼎洛深感慶幸:「我相信,人生這一步走對了。」 薄暮時分,炊煙裊裊,眷村婦女搧著爐火煮飯,一家人聚攏在小小的收音機前,豎起耳朵,聽王藍的「藍與黑」,鹿橋的「未央歌」,禹其民的「籃球情人夢」,還有馮馮的「微曦」,踩過遷台的光陰故事。韓鼎洛還記得村落那窄窄的巷口,一戶緊挨著一戶,密密麻麻像蜂巢,木造平房,房簷低矮,泥巴糊起牆壁。每當下大雨端臉盆接小雨,颱風天,狂風吹走屋頂,全家人瑟縮在牆角發抖。 遷台後在軍中服務三十六年,其中讓他引以為傲的,莫過於擔任金門政戰官員期間,將我方與中共的心戰宣傳品在戰地公布周知,不僅揭開過去神秘的面紗,促使對岸官兵對台灣的自由進步有更進一步認識,更巧妙將心理戰一改由過去的「守勢」轉為「攻勢」。 改革開放多年後,韓鼎洛踏上魂牽夢縈的故土,回報他的是鄉民的冷漠以待,原來離家後,連年飢荒與鬥爭幾乎將熟悉的人悉數帶走,這時方覺此處已是他鄉,毋須留戀,後來也再未踏入大陸一步。 許多友人移居美國,生活愜意,鼓勵他前往,但韓鼎洛認為在美華人被看做「五等公民」,只有台灣才是他的根,於是堅辭不就。日本NHK電視台亦曾專訪韓鼎洛,他面對鏡頭不假辭色,細數日軍侵華惡行:「你們真的壞透了,我最痛恨就是日本人。」其赤心忠膽,恰與身上的鮮紅綬帶,相互輝映。 本專欄與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合作

【疾行船系列3】看盡樓起樓塌,歸於平淡的漳州首富後代——李俊渠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計劃,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兩岸故事」。 繁華看盡,悟得平淡是真。昔日漳州首富後代,李俊渠。 台北有條東起水源路口崁頂,西止於和平西路二段平交道的漳州街,日據時代通往練兵場,既像堤防也像萬里長城,在一次次的都市更新拆除中,如今已被摧毀殆盡而另築新廈。歲月更迭,人事盡變,風華經摧殘而破敗就如李俊渠自幼及長,在最近處所看見的家族盛衰。 漳州城所在的福建省,有座第一銀樓「天華銀樓」,是遷台第二代李俊渠家族所擁有。他打開文件說,祖母林冷是出身望族的名門閨秀,祖父李港水晚清創立銀樓後傳給父親李炳芬,這位大少爺十七歲就讀師範學校立志當教書先生,卻奉父母之命不得不棄文從商,在延安路創立「天寶銀樓」成了當家。開幕時名詩人徐飛遷曾贈賀聯一副:「天池所孕肥,遮莫珊瑚歸鐵網;寶婺其光閃,好將簪彌供香奩」,賀客盈門的風光,李俊渠從小聽到大。 獨愛漳州滷麵和炊蛋家鄉味 再傳到第三代李俊渠時,不幸烽火已連天燒起,剝奪他安逸做銀樓少東的機會。「父親曾是漳州首富,坐享人間繁華。」無奈山河破碎、風雨飄搖,讓不識人間愁滋味的富家公子從此嚐盡變故,愛別離苦。 雖然銀樓事業因戰爭停滯,但富三代李俊渠在台灣的生活還保有基本的優渥,民生西路200號華屋,出入黑頭轎車接送,吃的是山珍海味。李家長輩於新春時節總喜歡領著一大家子前往龍山寺、關聖廟祈安納福,燈燭熒煌,人流不息的盛況,總讓父親萬分思念家鄉漳州獨特的娛春會。 李俊渠回憶,父親長期胃口不佳,身形日漸瘦削,對食物興趣缺缺。唯獨母親烹調的上乘漳州滷麵和漳州炊蛋家鄉味,可連吃好幾碗。這兩道漳州人的靈魂菜餚是母親在大陸親獲祖母真傳的私房手藝,她又將道地烹飪秘訣傳授給李俊渠的客家妻子梁春華,兩代都未失傳。 一碗濃稠剔透的滷麵和耗時費工的家鄉味蒸蛋,散發著鮮甜的故鄉記憶,總讓滯台未歸的父親面露笑容,暫解思鄉之苦。 每逢佳節倍思親,童年情景宛然如昨,但一切再也回不去了。孝順就是陪在長輩身邊傾聽往事,講好多遍,重複又重複,但是,李俊渠都專心聽,也發問討老人家興致。「思親不得見、相憶空餘憾,彼岸的黃金屋已然淒冷,」親愛的家人日漸凋零,離合聚散成為後半輩子必須面對的課題……。 孱弱的李炳芬於一九九四年與世長辭,留下大量手書,滿紙皆思親之情。每逢忌日及節慶,妻子都會端碗漳州滷麵和蒸蛋祭拜,讓在極樂世界的故人品嚐回味。 李家銀樓為首選,生意蒸蒸日上 思緒拉回一九三二年家鄉淪陷,舉家避亂廈門,兵災四十天,漳城財物被洗劫一空,祖父的天華銀樓自此走入歷史。剛滿十八歲的父親李炳芬奮發圖進,努力籌畫天寶銀樓,業績再度鼎盛,在商場恢復聲譽。無奈,命運再度試鍊,一九三七年七七抗戰烽火再起,漳城飽受日軍轟炸與蹂躪,李家只得慌忙舉家疏散到華安縣境,損失甚巨,直到盟國一九五三年參戰,天寶銀樓才得以重新再度復業。 戰爭之禍,一方面百業凋零,另一方面卻讓漳城地處沿海的內陸轉運中心各業繁榮,抗戰期間通貨膨脹、物價升高,常以黃金代替通貨,銀樓業務因此更為昌旺,第二間寶慶銀樓擴展,於漳城的熱鬧市井開業,高端買賣盛極一時。 雖然銀樓林立,但李家童叟無欺的誠信經營獲得鄰里支持,訂親、彌月、結婚等各種人生大事所需金飾,李家銀樓為首選,生意蒸蒸日上,「李家因此成為漳州首富。」李俊渠說。 撤至台北,大陸事業付諸東流 一九四五年,含著金湯匙的李俊渠出生之時,正是銀樓家業最輝煌之際,子孫中,他特別受到祖母寵愛,有次意外染上惡疾,祖母不計代價購買稀有的盤尼西林針劑,將在鬼門關前的金孫救活,從此更加呵護備至。 李炳芬事業有成,廈門總公司在各地拓點經營海內外國際貿易,一九四七年,經由特殊管道帶著五百兩黃金渡海來到台灣延平北路開設分公司,頻繁往返兩岸三地。兩年後,為樟腦滯銷問題取道香港轉赴台灣處理,原預定停留一、二個月事情即能完滿回程,不料一拖再延,竟拖延到七月,這時候,戰亂頻仍,上海淪陷,總公司全員只好匆匆撤至台北,大陸事業付諸東流。 祖母眼見時局艱困,暗用金條換來兩張珍貴的逃命機票,急遣媳婦郭玉笙帶著四歲的李俊渠搭機赴台避難,從漳州到廈門機場,顛簸了一小時的車程,沿路看到戰爭景象。 祖母親自送別最疼愛的金孫,一路上淌眼抹淚,萬般不捨,到了機場,祖母小心翼翼將一大籃五十顆生鮮雞蛋託付給母親收好,叮囑到台灣後要每天給愛孫吃一顆,補充營養。 明知雞蛋易破,可能無法如願帶上飛機,母親仍收下了一整籃祖母疼愛孫子的心意,並遵循祖母指示,用胸帶偷縛著幾塊金條,帶著四歲的李俊渠,搶搭最後一班飛往松山機場的飛機,自此與故鄉道別。 時局更加紊亂,事母至孝的李炳芬替妻兒申辦旅行臨時證明,設法將滯留大陸的母親接到第三地團聚,當時一家子已取得外交部核發的旅行證,但正要啟程時,卻無法出境,家鄉最熟悉的一切關進了鐵幕,從此與親人兩地分隔,生死茫茫。 無可避免淪為批鬥對象 一九五一年,大陸開始慘絕人寰的鬥爭運動,資產階級須在三個月內繳納所有黃金美鈔,曾為漳州首富的李家,金銀財寶滿室,無可避免地淪為批鬥對象,即使將黃金私藏糞坑、土牆和水溝下,仍被一一挖出充公,李炳芬五妹李月還因不堪受審折磨而精神崩潰,上吊自殺,悲劇傳到台灣,親人們不禁掩面痛泣。 縱使局勢險惡,李炳芬也未放棄與大陸親人聯繫,透過香港友人林贊水每個月轉寄三千港幣接濟家人,但求平安無災。一九五八年,掙得荷蘭皇家飛利浦電子公司的台灣代理權,成為永康公司董事長,但創業維艱,生意數度瀕危,幸得朋友增資度過難關。 一九六二年,對岸傳來母親死訊,滯台無法奔喪的李炳芬萬念俱灰,沉迷於京戲、武俠小說和麻將,為方城之戰揮霍萬貫家財,也因始終認為能夠反攻大陸,從沒在台置產,一家子居無定所,前後搬家八次,幸而賢良的妻子不離不棄,用愛感化懷憂喪志的夫婿。 看著年幼的孩子,李炳芬力圖振作,再造銀樓事業二春。「人生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子承父業的李俊渠悠悠說,長短與苦樂其實都是如夢泡影,寬心看待。 本文取自《疾行船──我家的兩岸故事》專書 本專欄與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