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王鳳奎》家財萬貫不如家人相伴

【愛傳媒王鳳奎專欄】父親與母親結褵開始,就從事勞苦的工作,先是拉三輪車,後是清掃馬路,家人的幸福快樂是他所有工作的目標,也是他所有勞苦的終點,他曾說一生追求的就只是給孩子一個不用擔心未來的家庭。母親更是如此,一生辛勞,就是為了幫父親照顧好家人,讓父親無後顧之憂。

父母兩人辛苦了大半輩子,從未抱怨,從未喊苦。但是母親2012年4月底中風後,竟開始對老天抱怨,抱怨老天為什麼讓她不能再從事家務,不能再照顧家人,似乎她這輩子唯一的人生目標,就只有照顧家人,卻不能接受被家人照顧。

當初留學美國認定我這輩子會「遊子不顧反」,在美18年成家立業後,似乎更沒理由返鄉長居,沒想到因緣際會被延攬回台工作,更沒想到會發生婚變,之後一連串的人生挫折,從離婚到母親中風,把我與家人的距離愈拉愈近,近到我必須承擔起同時「父兼母職」與「子兼母職」的雙重責任,但也是母親中風讓我體會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的真正意涵。

2013年2月我與兩個孩子搬進現在的住家,父母早我們2個月搬進新家,我們一家5口分住兩間同棟不同層的樓房,從此之後,我們一家人幾乎每日可以相見,還可以彼此就近照顧。我雖因要養家而不得不在外辛苦工作,有時還要出差外宿,也是從那時開始了解父母那份「不求大富大貴、但求問心無愧」的責任心,那份「家財萬貫不如家人相伴」的幸福感。

許多人為尋求所需要的幸福,走遍了全世界,做遍了所有事,卻遍尋不著。哪天累了回到家裡,才發現「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幸福卻在,燈火闌珊處」。其實與家人相伴的幸福重質不重量,為了與家人多一點相伴的時間,我不再追求事業的名與利,回學術界專任教職,堅持不擔任行政主管,開始拒絕不必要的應酬,慎選時間投資報酬率低的「兼職」工作,儘量「爸爸帶孩子回爸爸的家吃晚餐」。

晚餐是家人相伴最幸福的時候,在飯桌上,我堅持孩子不能滑手機,要孩子分享他們一天在學校快樂的事情,孩子快樂,父母也快樂,幸福感就是這種點點滴滴的快樂所累積的。

幸福其實不需要遠在天邊的追求,除了多一點與家人相伴的時間,若能樂觀對待家人,幸福也可以非常簡單。為了讓父母與子女擁有他們應有的幸福,我知道每一天早上起來,我的心情就決定了一家人的心情,我快樂家人就跟著我快樂,我悲傷家人就跟著我悲傷,我總是告訴自己要過著每個快樂的一天,因為面對高齡的父母及學齡的子女,身為家庭的樑柱與屋頂,沒有悲傷的理由。所以每天早上一起床,無論我的睡眠及心情如何,都得為自己加油打氣:「今天會是很棒的一天。」也只有如此,父母與子女才能對他們的未來感覺樂觀,幸福感就是這種點點滴滴的樂觀所累積。

很多朋友認為我一個單親爸爸要照顧學齡的子女,又要照顧高齡的父母一定很辛苦困難,其實辛苦是一定的,但一點也不困難,而且很幸福,因為我相信「辛苦若為家會幸福的」。

母親中風後,我放棄事業上高薪及名位的追逐,只為多一點的時間與家人相伴,只為多一點的快樂與家人共享。這些年來,即使辛苦卻很快樂地照顧父母及子女,看著父母享受天倫之樂地老化,子女擁有家人之愛地成長,我知道家人是幸福的。但幸福不會天上掉下來,需要努力耕耘。有家人相伴,是幸福報酬率最高的投資。

(待續)

 

作者為東海大學EMBA教授

 

●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登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