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王鳳奎》母在,家才在——母親中風改變了我的人生道路

【愛傳媒王鳳奎專欄】俗語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偉大的女人」,父親一生沒有大富大貴,甚至大半輩子從事的是社會最卑微的清潔工作,但他是我認為最成功的男人,自然背後有一位最偉大的女人,也就是我的母親。

父親初見母親,就「一見鍾情」,竟放棄幾天前才剛下「聘金」要準備迎娶的小姐,決定追求在工廠當女工的母親,經過近兩年連手都沒牽過的辛苦追求,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父親的誠心與毅力打動已重病在床的外祖父,在外祖父的力排眾議下,特別是外曾祖母的堅持反對,父親重金下聘娶了母親。

我曾問父親娶母親的理由,父親從未承認是因為看上母親的外表,他對我笑說:「娶女人一定要看她的手、腿及屁股。」可以理解以當年父親的背景及經歷,女人的手與腿代表持家的能力,屁股代表生小孩的能力,而父親的看法也代表當時眾多貧苦老兵決定在台灣生根的選妻標準。

果真如父親娶母親的理由,結婚一年後就生了大姐,之後我與兩個妹妹也幾乎一年一個接連出生。父親每天在外勤奮地拉三輪車辛苦賺錢養家,母親則是在內含辛茹苦地照顧四個嗷嗷待哺的孩子。

在我6歲時,父親因為鹽警工作而舉家搬到台南一年半,後因警察薪水養不起一家六口,而孩子也需要比較好的教育環境,於是又舉家遷回台北市,從那時開始,父親擔任清潔工直到70歲退休,而母親除了照顧四個孩子,為了幫助家計也在外幫傭。父母兩人都要很辛苦地從事社會最底層的工作,賺取微薄的薪資,只為維持一個共同的家。

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雖然原文的本意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意思,大部分的人將這句話解釋為夫妻若生活在貧苦卑賤的環境中,很容易在生活上的每件事產生痛苦和爭執而覺得不幸。但對父母而言,他們一直都是從事社會認定「貧賤」的工作,即使搬到了台北市最精華的住宅區,家庭生活還是一樣勤儉節約,也還是會為家庭生計爭吵,但他們卻是「貧賤夫妻百事安」,因為父母所作所為都只是為了「家」的安穩。母親不僅主內還要協外,父親深知這個家沒有母親就不存在了,娶母親的理由就是「母在,家才在」,父親就像家的樑柱,而母親就像樑柱撐起的屋頂庇護家裡的任何發生,只要有母親在,任何日曬雨淋、風吹雨打都不及家。因此父母再怎麼爭執,最後父親都會先低頭,因為「母在,家才在」。

2009年我遭遇婚變,自己的家搖搖欲墜,高齡的父母從台北搬到新竹只為撐起我的家。母親開始「祖兼母職」,幫我照顧兩個小孩,我也逐漸將生活重心移到孩子身上,在假日時候擔負起母親的責任。然而為了承擔爭議課程事件而引發的政治責任,我選擇離開工研院,轉職民間企業擔任總經理,每天朝七晚十的工作又無法兼顧「父兼母職」的角色,母親「祖兼母職」的責任加重,眼見「隔代教養」的問題加劇以及父母健康的狀況漸差,這個光鮮亮麗的總經理職務讓我愈來愈不心安理得,加上對公司的經營理念與創辦人不同,想起父親的家訓「不求大富大貴,但求問心無愧」促使我決定離開這個高薪工作,於是2012農曆年過後主動掛冠求去。

離職後才開始尋求新的工作,有幾位長輩得知後,開始幫我介紹獵人頭公司及可能的工作,但是上一個工作的經驗讓我必須慎選「老闆」及「工作型態」,雖然透過朋友的引薦,有一家上市公司願意提供我「營運長」的職務,但我清楚自己需要一個有高度時間彈性的工作,於是開始考慮回學術界,甚至帶孩子回美國教書。

由於過往從未有主動求職的經驗,第一次在台灣求職吃盡了苦頭,特別是台灣的教職,當時因為已是三月,台灣的大學職缺已經很少,加上我與台灣學術界少有深入接觸,經申請面試後,雖有兩家國立大學錄取,但我因錄用待遇與我的期待差距太大而拒絕。反而,在美國指導教授的引薦下,有一個到美國面試教職的機會。

準備到美國面試以及繼續尋求其他更合適的工作機會時,沒想到4月下旬母親發生一件意外,改變我對工作的規劃與期待。我知道從此以後必須擔負起「母在,家才在」的重責大任。

那一天,母親依循著照顧孩子的規律生活,上午送孩子去學校上課,回家後拉著菜籃車到水源傳統市場採購孩子喜歡吃的食料,就在人群簇擁的街口要過馬路時,竟踩空路階而腿軟,不由得重摔在地上,好心的旁人扶起母親的身軀。母親雖覺得疼痛不已,但一陣休息後已可起行,不在意傷痛又拉著菜籃車去買菜。

當天晚上,我一如往常到父母租屋處晚餐,順便接回孩子。晚餐時母親告知她到市場買菜重摔了一頓,現在全身還是非常痛,我查看母親的特別疼痛的部位,發現一些紅腫瘀青,問母親要不要去看醫生,她說不需要,請我去巷口藥局買一些止痛藥膏及藥布。過了一個星期,母親身體的傷痛似乎不再,講話卻好像會打結,右手變得不太靈光,而且有暈眩的現象。大妹與我驚覺不對,原本母親每個月都會到台北中心診所看病,於是我們緊急與中心診所聯絡,帶母親到醫院做腦部檢查,當檢查結果出來時,忐忑不安的心情轉為憂心忡忡,結果證實母親腦部血管破裂小中風,幸好老天保佑不是癱瘓式的中風。

雖是小中風,但原本「一人照顧全家」頓時變成「全家照顧一人」。即使母親堅持她還可以行動,還是可以繼續做她以前照顧家人的事,但現實就是殘酷,講話結巴與右手失能狀況隨著時間逐漸明顯,我開始要帶母親去做復健,每次母親哀怨她的中風,我也只能正面安慰她「這是老天的眷顧,老天就是體諒她以前太辛苦了,才特意讓她小中風,讓她可以從此休息,真正享受天倫之樂。」

母親中風後,當然不能再做「祖兼母職」的工作。我面對學齡中的孩子,不僅要真正「父兼母職」,也要「子兼母職」,承擔起照顧父母的責任,於是取消到美國面試的行程,放棄申請企業的工作。我知道父親傳承的「盡責即良知」,即是要我盡力做好照顧父母及孩子的責任,所以開始為父母與孩子兩個家承擔起「母在,家才在」的角色。

(待續)

 

作者為東海大學EMBA教授

 

照片:母親雖是小中風,但「一人照顧全家」頓時變成「全家照顧一人」

 

●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登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