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台語

已找到 13 則相關結果

王華南》應為「酒㼛」而非「酒矸」——台語漢字的正解

【愛傳媒王華南專欄】分享幾個台語漢字的正解: 應為「逐个」【dk- ,ㄉㄚㄍˇㄝˊ】而非「大家」: 北京話「大家好」之「大家」是從古漢語(即台語之前身)「逐个」音變而來,「逐个」之古音(同今日之台語)發【dk-,ㄉㄚㄍˇㄝˊ】,「逐」是帶顎(下巴,台語曰下頦【-hi,ㄝˇㄏㄞˊ】)音之入聲字,但是北京話形成時已失入聲,因此【dk-,ㄉㄚㄍˇㄝˊ】在最初期之北京話發成【d-k,ㄉㄚˇㄍㄝˊ】(即k與e結合成一個字音),北京話之白話文寫成「大家」。 台語之「逐个」是北京話「每一個人」之意,「逐項」【dk-hāŋ,ㄉㄚㄍˇㄏㄤ】是北京話「每一樣東西」之意,「逐位」【dk-ūi,ㄉㄚㄍˇㄨㄧ】是北京話「每一個地方」之意。 近年來,北京話在台員已成最強勢語言,反倒轉影響台語發音,造成現代不少人將台語之「逐个」讀成「逐家」【dk-ke,ㄉㄚㄍˇㄍㄝ】或「大家」【di-ke,ㄉㄞˇㄍㄝ】,而「逐家」在台語是「家家戶戶」之意,「大家」在台語有兩種發音、其意各不相同,「大家」發【di-ka,ㄉㄞˇㄍㄚ】是指頭銜或尊稱,如「文學大家」、「音樂大家」;而「大家」發【dā-ke,ㄉㄚㄍㄝ】是「婆婆」之意。 應為「黕也膠」【dam-a-ka ,ㄉㄚㄇㄚㄍㄚ】而非「點仔膠」【dam-a-ka,ㄉㄚㄇㄚㄍㄚ】其正字為「黕也膠」: 《唐韻》:「黕,都感切」,發音同「膽」。 「黕」之文讀音取「都」【dɔ ,ㄉɔ】陰平調之聲母【d ,ㄉ】和 「感」【km ,ㄍㄚㄇˋ】陰上調之韻母【am ,ㄚㄇ】,切合成陰上調【dm ,ㄉㄚㄇˋ】。《說文解字》:「滓垢也」。「黕也膠」即北京話之柏油、瀝青,亦即提煉石油時沉澱於最底層之「滓垢也」用來舖路或為舖屋頂防漏之用。 但因「黕」在北京話為罕用字,不知正字者遂以「點」字代替,結果造成一般人以「點」字發【dim ,ㄉㄧㄚㄇˋ】音,將【dam-a-ka ,ㄉㄚㄇㄚㄍㄚ】發成【diam-a-ka ,ㄉㄧㄚㄇㄚㄍㄚ】,更離譜者發明了「打馬膠」,其論述為「打在馬路上之膠」,可謂造詞天才也。 應為「同姒也」【dāŋ-sāi- ,ㄉㄤㄥㄞㄚˋ】而非「東西仔」 北京話之妯娌,台語曰:【dāŋ-sāi- ,ㄉㄤㄙㄞㄚˋ】應為「同姒也」,見康熙字典所載:「兄弟之妻相謂皆曰姒。」不知正字者皆曰台語無字,所以造「東西仔」以充數。 《正韻》:「姒,詳子切。」 「姒」之文讀音取「詳」【sɔŋ ,ㄙㄧɔㄥˊ】陽平調之聲母【s,ㄙ】和「子」【ch ,ㄗㄨˋ】陰上調之韻母【u ,ㄨ】,切合成陽上調【sŭ ,ㄙㄨ】,陽上調轉為陽去調、口語音轉為【sāi ,ㄙㄞ】。 同韻之「似」文讀音為【sŭ ,ㄙㄨ】、口語音轉為【sāi ,ㄙㄞ】,如「熟似」口語音為【sik-sāi ,ㄙㄧㄝㄍˇㄙㄞ】。 《廣韻》:「姒,詳里切。」 「姒」之文讀音取「詳」【siɔŋ ,ㄙㄧɔㄥˊ】陽平調之聲母【s,ㄙ】和「里」【l ,ㄌㄧˋ】陰上調之韻母【i ,ㄧ】,切合成陽上調【sĭ ,ㄙㄧ】,和「里」同韻母之「利」文讀音為【lī ,ㄌㄧ】、口語音為【lāi ,ㄌㄞ】,「眉」文讀音為【b ,ㄅ゙ㄧˊ】、口語音為【bāi ,ㄅ゙ㄞˊ】。 同理,「姒」文讀音為【sĭ ,ㄙㄧ】、口語音為【săi ,ㄙㄞ】,陽上調【săi ,ㄙㄞ】轉為陽去調【sāi ,ㄙㄞ】。 應為「酒㼛」【chiu-kan ,ㄐㄧㄨㄍㄢ】而非「酒矸」: 台語稱「酒瓶」為【chiu-kan ,ㄐㄧㄨㄍㄢ】,正字應為「酒㼛」。 《集韻》:「㼛,乎經切。似鍾而頸長,一曰酒器。」「㼛」之文讀音係取「乎」【hɔ ,ㄏɔ】陰平調之聲母【h ,ㄏ】和「經」【kieŋ ,ㄍㄧㄝㄥ】陰平調之韻母【ieŋ ,ㄧㄝㄥ】,切合成陰平調【hieŋ ,ㄧㄝㄥ】。 在台語文讀音【h ,ㄏ】聲母有轉為口語音【kɔ ,ㄍɔˊ】聲母之常例,如:「糊」文讀音【hɔ ,ㄏɔˊ】、口語音【kɔ ,ㄍɔˊ】,糊也(漿糊)【kˉɔ- ,ㄍɔㄚˋ】。 在台語文讀音【ieŋ ,ㄧㄝㄥ】韻母有轉為口語音【an ,ㄢ】韻母之常例,如:「瓶」文讀音【piŋ ,ㄅㄧㄝㄥˊ】、口語音【pn ,ㄅㄢˊ】,溫瓶【ūn-pn,ㄨㄣㄅㄢˊ】,所以「㼛」之文讀音【hieŋ ,ㄏㄧㄝㄥ】、口語音可轉為【kan ,ㄍㄢ】。 至於「矸」文讀音為【kan ,ㄍㄢ】,見《集韻》:「矸,山石貌、石淨貌。」「矸」並無瓶、器之意,因此用「矸」當做「瓶」意有欠允當。 應為「水洔」【chi dī ,ㄗㄨㄧˋㄉㄥㄧ】而非「水滇」 《唐韻》:「洔,直里切。」 「洔」之文讀音取「直」【dĭ t,ㄉㄧㄊ】陽入調之聲母【d ,ㄉ】和「里」【l ,ㄌㄧˋ】陰上調之韻母【i ,ㄧ】,切合成陽上調【dĭ ,ㄉㄧ】,口語音轉為帶鼻音之陽去調【dī】。 說文解字:「水暫益且止未減也,一曰與沚同」,台語形容「以水加之於容器,水滿未溢出」稱為「水洔」。「滇」雖然可以集韻:「堂練切」,文讀音切合成陽去調【dīen ,ㄉㄧㄝㄣ】,口語音轉為陽去調【dī ,ㄉㄥㄧ】,但原意是大水,並無滿溢之意。 作者為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曾任華南銀行副理,板信銀行經理退休;多校台語教師,曾受僑務委員會聘請赴全美進行台語教學巡迴演講。著有《古意盎然話台語》、《實用台語詞彙》、《台語入門新階》、《簡明台語漢字音典》、《愛說台語五千年──用台語解讀漢字聲韻》、《講台語過好節──台灣古早節慶與傳統美食》、《台語漢字正解》、《精解台語漢字詞典》。 延伸閱讀 王華南》平假名和台語漢字發音完全相同或近似 了解書籍 ●本文原發表於台灣網路教會,經作者同意轉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王華南》台語漢字「不知影」應為「不知也」

【愛傳媒王華南專欄】應為「不知也」【m`-chāi-i ,ㄇˇㄗㄞㄥㄧㄚˋ】而非「不知影」: 台語之口語中常用句【chāi-i ,ㄗㄞㄥㄧㄚˋ】、【m`-chāi-i ,ㄇˇㄗㄞㄥㄧㄚˋ】,即華語「知道」、「不知道」之意,而句尾之【i ,ㄥㄧㄚˋ】係語尾助音詞,非「影」之意,實體有「影」,抽象何來有「影」?用「影」字(口語音發【i ,ㄥㄧㄚˋ】)係音合、意不合,正字應為「知也」、「不知也」。 茲引三則古文為證: 一、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出處:《論語為政篇》〕最後一句:「是知也」即台語之口語:【s-chāi-i ,厶ㄧˇㄗㄞㄥㄧㄚˋ】。 二、孟武伯問:「子路人乎?」子曰:「不知也。」〔出處:《論語公冶長篇》〕「不知也」,即台語之口語:【m`-chāi-i ,ㄇˇㄗㄞㄥㄧㄚˋ】。 三、「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出處:《孟子梁惠王篇》〕「有也?」即台語之口語:【- i ,ㄨˇㄥㄧㄚˋ】。 應為「麻餈」【muā-ch ,ㄇㄨㄚ-ㄐㄧˊ】而非「麻糬」 台語稱「用糯米做成之黏糕餅」曰【muā-ch ,ㄇㄨㄚ-ㄐㄧˊ】,因為不知正字,所以從同音字再加「米」部首,造成「米」和「麻」結合之新字及「糬」。 《集韻》:「餈,才資切」,取「才」【chi ,ㄗㄞˊ】陽平調之聲母【ch ,ㄗ】和「資」【chi ,ㄐㄧ】陰平調之韻母【 ,ㄧ】,切合成陽平調【ch ,ㄐㄧˊ】。 《周禮天官籩人》:「羞籩(竹器)之實,糗餌粉餈」註:「皆粉稻黍米為之,餌言糗,餈言粉,互足其義也。合烝曰餌,餅之曰餈」疏:「今餈糕之名出於此」。《說文解字》:「餈,稻餅也。」《說文解字》之作者雪V先生則對「餈」詳述:「餈稻餅,謂炊米爛乃擣之,不為粉也;粉餈以豆為粉,糝餈上也;餌則先屑米為粉,然後溲之,餈之言滋也;餌之言堅,潔若玉珥也。」「餈」,或滾沾芝麻,或以芝麻為餡,則稱「麻餈」;若以豆沙為餡,則稱「豆餈」;若滾沾塗豆(花生)粉,則稱「塗豆餈」。 延伸閱讀: 王華南》平假名和台語漢字發音完全相同或近似 了解書籍 ●本文原發表於台灣網路教會,經作者同意轉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王華南》鴨霸?4個常見台語錯誤

【愛傳媒王華南專欄】「㑃霸」、「阿婆也攏逛」、「安怎」、「安爾」等字之正確用法。 1、應為「㑃霸」【-p ,ㄚˋㄅㄚˇ】而非「壓霸」、更非「鴨霸」: 台語形容「狠戾乖張」、「執拗不講理」為【-p ,ㄚˋㄅㄚˇ】,因不知正字遂以諧音字「壓霸」來表示,雖然「壓」字之意不合,但尚不若「鴨霸」離譜,公認之錯字還用得很起勁,此乃最典型之「肉麻當有趣」,在抗議場合之布條、木板屢屢出現「鴨霸」,如今已成見怪不怪。 《廣韻》「㑃,戾也。於教切」,取「於」【i ,ㄧ】之空聲母【,】和「教」【ku ,ㄍㄠˇ】陰去調之韻母【au ,ㄠ】,切合成陰去調【u ,ㄠˇ】。 同韻母之「教」文讀音為【ku ,ㄍㄠˇ】、口語音為【k ,ㄍㄚˇ】,所以「㑃」文讀音為【u ,ㄠˇ】、口語音可轉為【 ,ㄚˇ】。 2.「阿婆也攏逛」【ā-pō-ā laŋ-kŋ ,ㄚㄅㄛㄚㄌㄤㄍㄤˋ】 俗語講:【ā-pō-ā laŋ-kŋ ,ㄚㄅㄛㄚㄌㄤㄍㄤˋ】其意為形容「出走」,前三音字是阿婆也,而後兩音漢字如何表達?需知古代婦女着長衫,若欲起立行走,必先將提持長衫高逾鞋面,否則一起步必被鞋絆倒,提起褲管底部台語曰:「攏褲跤」【laŋ-kh΄ɔ-kha ,ㄌㄤㄎɔˋㄎㄚ】,提起長衫曰:「攏衫」【laŋ-sa ,ㄌㄤㄙㄥㄚ】,《集韻》:「攏,魯孔切,意為持也。」 「攏」之文讀音是取「魯」【l΄ɔ ,ㄌɔˋ】陰上調之聲母【l ,ㄌ】和 「孔」【kh΄ɔŋ ,ㄎɔㄥˋ】陰上調之韻母【ɔŋ , ɔㄥ】,切合成陰上調【l΄ɔŋ ,ㄌɔㄥˋ】,口語音轉為【lŋ ,ㄌㄤˋ】。 【kŋ ,ㄍㄤˋ】為走之意(台語和古文中之「走」為現今北京話「跑」之意), 《等韻》:「逛,居往切。」 「逛」之文讀音是取「居」【ki,ㄍㄧ】陰上調之聲母【k,ㄍ】和 「往」【΄ɔŋ, ɔㄥˋ】陰上調之韻母【ɔŋ, ɔㄥ】,切合成陰上調【k΄ɔŋ,ㄍɔㄥˋ】, 口語音轉為【kŋ,ㄍㄤˋ】,玉篇:「逛,走貌。」 出門必需跨門檻(台語稱做:戶橂【h`ɔ -diēŋ ,ㄏɔˇㄉㄧㄝㄥ】),跨戶橂更加需要先「攏衫」。因此本句原意為阿婆也攏衫跨戶橂出去逛,簡稱為「阿婆也攏逛」。 3.應為「安怎」【an chuh ,ㄢㄗㄥㄨㄚ˙】而非「按怎」 「按」發音【n,ㄢˇ】是陰去調不符合,「按」亦無如何、怎樣之意。「安」發音【an,ㄢ】陰平調則符合,「安」方有如何、怎樣之意。古文中多見「安」為「何」之意,如《禮記檀弓篇》:「吾將安仰」,《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4.應為「安爾」【an ne或an ni ,ㄢㄋㄝ或ㄢㄋㄧ】而非「按呢」 「按呢」發音不合、更無「如此」、「這樣」之意。 「安爾」即古文之「焉耳」、「焉爾」。參見《玉篇》:「焉,安也」、《廣韻》:「焉,何也」,「焉」之上古音(即台語口語音)發音同「安」,所以在商周時,「焉耳」、「焉爾」發音同「安爾」。 參見《孟子˙梁惠王篇》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盡心焉耳矣」之上古音同台語之口語皆曰:「chn-sim an ne(或an ni)h , ㄐㄧㄣˇㄒㄧㄇㄢㄋㄝ(或ㄢㄋㄧ)ㄧㄏˇ」 參見《論語˙雍也篇》子曰:「女(古汝字)得人焉爾乎。」 「女得人焉爾乎。」之上古音同台語之口語皆曰:「li dit lŋ an ne(或an ni)h`ɔh , ㄌㄧㄉㄧㄊㄌㄤˊㄢㄋㄝ(或ㄢㄋㄧ)ㄏɔㄏˇ。 作者為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曾任華南銀行副理,板信銀行經理退休;多校台語教師,曾受僑務委員會聘請赴全美進行台語教學巡迴演講。著有《台灣人在滿洲奮鬥之憶景》、《華語、台語對照辭典》(上、下)、《台語漢字正解》、《新約聖經台語漢字版》、《由方寸之美看聖經》、《簡明台語漢字音典》等書。 延伸閱讀: 王華南》平假名和台語漢字發音完全相同或近似 了解書籍 ●本文原發表於台灣網路教會,經作者同意轉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王華南》期望人人使用正確文雅台語漢字

【愛傳媒王華南專欄】《台語漢字正解》的出版目的:1.希望教育部主管單位重視台語正確漢字之使用。2.喚起媒體工作者嚴謹使用台語正確漢字來表達。 誠摯期望:1.人人使用「正確文雅台語漢字」。2.將「正確文雅台語漢字」納入台語教學之教材。 台語字詞所使用之漢字,因書寫者不知正字,而用各種諧音字取代,輕者變成啼笑皆非、重者變成積非成是。尤其是2007年教育部公佈三百個台語漢字,爲了避免被批評,於是改稱「屬於建議性」,其實當中將近一半是具有極大爭議性,立法委員曾質詢教育部長為何用此字,結果得到「參考卡拉OK伴唱碟片」如此答覆,看過伴唱碟片者皆知其中不少是借音字、諧音字,根本是莫名其妙,毫無學術根據可言,由此可知教育部有司者審議用字之草率,實在是令人痛心疾首。 現今各種媒體爲表達台語所使用之漢字,不外乎取其諧音者為最多,因此造成詞不達意,已至慘不忍睹之地步,實在有匡正之必要,以正視聽。否則誤導一般民眾以為台語無正確漢字可用或是所使用之漢字毫無水準、依據。 筆者鑽研台語漢字達三十年,以嚴謹治學之態度訓詁及考證台語漢字之字音、字意,期盼能予筆者機會將研究之心得分享社會大眾,進一步導正各媒體使用有水準、依據之台語漢字,深感為幸。茲舉常見之字詞建議導正如以下論述。 筆者所秉持之基本原則是: 第一、引用康熙字典對漢字音意之解說,而康熙字典被漢字研究者公認為最具參考價值及正確性之字典,亦為台語漢字研究者所認同之最大公約數。 第二、根據口語音和文讀音之間已被認定之對應規則,再推出其他屬於相同聲母或韻母漢字之口語音。 筆者為了正本清源,在此引證解說台語字詞之漢文正字。 本書為兼顧國際化,所以標音部分將「新式台語國際音標」和「新式注音符號」並列於【】之內。 全書內容共四篇包括: 第一篇、台語音標、符號、聲調及切韻 第一章、台語發音結構及標音符號 第二章、台語聲調 第三章、漢字切韻 第二篇、台語漢字文讀音、口語音之對應 第三篇、台語字詞之漢文正字 第一章、代名詞 第二章、人體部位名稱 第三章、台語漢字音意之正確註解 第四篇、源自日語之台語字詞 第一章、源自日語之外來語 第二章、源自日語之漢字但轉為台語漢字發音 第三章、源自日語直接照日語發音 最後一篇是為了使得諸位讀者明瞭台語之日常用語中源自日語之詞彙,也可以利用此種「台語外來語」之橋梁位階,提供想要學日語者多一個入門方便階梯,既可學台語、又可學日語、更可學一些日語之外來語,所謂一兼三顧。 承蒙台灣網路教會郭弘斌牧師之熱心協助,並介紹達遵泰電腦排版有限公司負責人林素清女士完成編印,本書方能順利出版,特此向郭牧師致謝。 作者在「台灣網路教會」有「語言世界觀」之專欄及專題演講介紹台語,歡迎各位讀者點看。 台語本調十種 :台語本調之聲調由上述之八聲加上陰輕和陽輕共十種,分類如下: 1◆陰平調(第一聲):東daŋㄉㄤ變調為陽去調dāŋㄉㄤ 2◆陽平調(第二聲):銅dŋㄉㄤˊ變調為陽去調dāŋㄉㄤ 3◆陰上調(第三聲):董dŋㄉㄤˋ變調為陰平調daŋㄉㄤ 4◆陽上調(第四聲):動dăŋㄉㄤ變調為陰去調dŋㄉㄤˇ 5◆陰去調(第五聲):凍dŋㄉㄤˇ變調為陰上調dŋㄉㄤˋ 6◆陽去調(第六聲):重dāŋㄉㄤ變調為陰去調dŋㄉㄤˇ 7◆陰入調(第七聲):篤dkㄉㄚㄍˋ變調為高入調dakㄉㄚㄍ 8◆陽入調(第八聲):逐dākㄉㄚㄍ變調為低入調dkㄉㄚㄍˇ 9◆陰輕調(第九聲):答dhㄉㄚㄏˋ或ㄉㄚ˙變調為陰上調d(h)ㄉㄚˋ 10◆陽輕調(第十聲):踏dāhㄉㄚㄏ變調為低輕調dhㄉㄚㄏˇ ◎在南部台南、高雄、屏東等地方之腔調有兩聲調與實際發音不同。 1.「陽入本調」在南部腔之發音已成為「陰入本調」變調後升至較高階之「高音入調」。 如小學之「學」原本發陽入調【hāk ,ㄏㄚㄍ】,南部腔則升高至【hak ,ㄏㄚㄍ】。 2.「陽輕本調」在南部腔之發音已成為「陰輕本調」變調後之「陰上調」。 如生活之「活」原本發陽輕調【uāh ,ㄨㄚㄏ】,南部腔轉為陰上調【u ,ㄨㄚˋ】,同「倚」之口語發音。 ◎在口語中陽上調皆轉為陽去調,此為俗稱實際本調只有「七調」之由來。 如:「動」【dăŋㄉㄤ^】原為陽上調,因速讀時和陽去調幾乎無差別,最後在口語中轉為陽去調,所以「動」轉發【dāŋㄉㄤ】。而台語之字詞(兩字以上)連讀發音產生各種不同變調法則,成為全世界中唯一有變調法則之最特殊語言。 台語變調衍生五種規則,變調衍生「高入、低入、低輕」三種,三連音變調衍生「中入、中輕」兩種。 ★所謂本調即指該字原本音調,變調分為規則、不規則兩大類,以規則變調居大多數。規則變調即指兩字以上相連字詞時,前字變調、最後一字維持本調不變。不規則變調又分為(一)最後一字變調、前字不變調、(二)前後字皆變調、(三)同字三連音變調三種。 ◆台語規則變調所衍生之聲調有高入、低入、低輕三種。陰入調變調為高入調、陽入調變調為低入調、陽輕調變調為低輕調高入調:「一七」【it-tst ,ㄧㄊㄑㄧㄊˋ】之「一」由陰入調【t】變做高入調【it】低入調:「六十」【lk-chāp ,ㄌㄚㄍˇㄗㄚㄅ】之「六」由陽入調【lāk】變做低入調【lk】低輕調:「合身」【hh-sin ,ㄏㄚㄏˇㄙㄧㄣ】之「合」由陽輕調【hāh】變做低輕調【hh】 ◆台語同字三連音變調所衍生之聲調有中入、中輕兩種。 中入調:「熟」本調為陽入調,「熟熟熟」同字三連音,表示非常「熟」之意,連讀發音為「siĕk-sik-siēk」(厶ㄧㄝㄍ^厶ㄧㄝㄍˇ厶ㄧㄝㄍ),第一字變為「siĕk」(厶ㄧㄝㄍ^)。 中入調、第二字依規則變調降為變調為「sik」(厶ㄧㄝㄍˇ)低入調、第三字維持「siēk」(厶ㄧㄝㄍ)陽入本調。 中輕調:「白」本調為陽輕調,「白白白」同字三連音,表示非常「白」之意,連讀發音為「pĕh-ph-pēh」(ㄅㄝㄏ^ㄅㄝㄏˇㄅㄝㄏ),第一字變為「pĕh」(ㄅㄝㄏ^)中輕調、第二字,依規則變調降為變調為「ph」(ㄅㄝㄏˇ)低輕調、第三字維持「pēh」(ㄅㄝㄏ)陽輕本調。 ◆台語變調所衍生之聲調共有高入、低入、低輕、中入、中輕五種,加上十種本調,台語聲調共有十五種。因此台語被聲韻學家認為保留最古老字音,亦可印證歷代之聲韻著作,可謂人類一項極重要文化資產。 作者為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曾任華南銀行副理,板信銀行經理退休;多校台語教師,曾受僑務委員會聘請赴全美進行台語教學巡迴演講。著有《台灣人在滿洲奮鬥之憶景》、《華語、台語對照辭典》(上、下)、《台語漢字正解》、《新約聖經台語漢字版》、《由方寸之美看聖經》、《簡明台語漢字音典》等書。 延伸閱讀: 王華南》從世界語言看台語瀕危及世上本無閩南語 ●購書https://reurl.cc/GbKEby ●本文原發表於台灣網路教會,經作者同意轉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王華南》平假名和台語漢字發音完全相同或近似

【愛傳媒王華南專欄】平假名(ひらがな,hiragaana)是日語表音符號之一種,平假名自漢字之草書體演變而來,又稱為草假名(そうがなsōgana)。早期為日本女性專用,後來隨紫式部之《源氏物語》流行而使得日本男性亦開始接受和使用平假名。 現代日語中,平假名通常用來表示日語中固有詞彙及文法助詞,做為日文漢字注音時一般亦使用平假名,為了表示漢字之日語發音,書寫日文時可以在漢字旁添上假名,表示漢字之讀法。此種近似中文注音或拼音標記在日文稱為「讀假名」(読みがな,yomigana)或「振假名」(ふりがな,furigana)。 從照片可知平假名自漢字之草書體演變而來。為了說明平假名所選用漢字和台語發音完全相同或近似,將平假名發音以羅馬字母標注如下: 〈安〉あa 〈以〉いi 〈宇〉うu〈衣〉えe〈於〉おo 〈加〉かka〈幾〉きki〈久〉くku〈計〉けke〈己〉こko 〈左〉さsa〈之〉しsi〈寸〉すsu〈世〉せse〈曾〉そso 〈太〉たta〈知〉ちchi〈川〉つtsu〈天〉てte〈止〉とto 〈奈〉なna〈仁〉にni〈奴〉ぬnu〈祢〉ねne〈乃〉のno 〈波〉はha〈比〉ひhi〈不〉ふhu〈部〉へhe〈保〉ほho 〈末〉まma〈美〉みmi〈五〉むmu〈女〉めme〈毛〉もmo 〈也〉やya〈由〉ゆyu〈与〉よyo 〈良〉らra〈利〉りri〈留〉るru〈礼〉れre〈呂〉ろro 〈和〉わwa〈為〉ゐwi〈惠〉ゑwe〈遠〉をwo 〈无〉んn(韻尾鼻音) ◆平假名和台語漢字發音比對 註:●記號係發音完全相同◎記號係轉借別字發音近似 「あa」來自「安」、台語發「an ,ㄢ」,將韻母「an」去韻尾「n」得「a」音。 ●「いi」來自「以」、台語發「 ,ㄧˋ」。 ●「うu」來自「宇」、台語發「 ,ㄨˋ」。 ◎「えe」來自「衣」、但是e音係漢字「裔」日語發音「えいe i」同台語發音「 ,ㄝˋ」。 ●「おo」來自「於」、台語古音發「ɔ」 〈註:台語嘆詞「於乎ɔˉ-hɔ , ɔㄏɔ」通「嗚呼」〉。 ●「かka」來自「加」、台語發「ka ,ㄍㄚ」。 ●「きki」來自「幾」、台語發「k ,ㄍㄧˋ」。 ●「くku」來自「久」、台語發「k ,ㄍㄨˋ」。 ●「けke」來自「計」、台語發「k ,ㄍㄝˇ」。 ◎「こko」來自「己」、台語發「k ,ㄍㄧˋ」,但是ko音係漢字「古」日語發音「ko」同台語發音「k΄ɔ ,ㄍɔˋ」。 「さsa」來自「左」、台語發「ch,ㄗㄛˋ」,但是sa音係漢字「差」日語發音「sa」由台語發音「tsa」去「t」而轉來。 ◎「しsi」來自「之」、台語發「chi ,ㄐㄧ」,但是si音係漢字「絲」日語發音「si」同台語發「si ,ㄙㄧ」。 「すsu」來自「寸」、台語發「tsn ,ㄘㄨㄣˇ」,由「tsun」去「t , n」得「su」音轉來。 ●「せse」來自「世」、台語發「s ,ㄙㄝˇ」。 「ソso」取自「曾」、日語訓讀音「そ, so」,但是so音係漢字「蘇」台語發「sɔ ,ㄙɔ」。 「たta」來自「太」、台語發「ti ,ㄊㄞˇ」,由「tai」去韻尾「i」得「ta」音。 ●「ちchi」來自「志」、台語發「ch ,ㄐㄧˇ」。 「つtsu」來自「川」、台語發「tsuan ,ㄘㄨㄢ」,由「tsuan」去韻尾「an」得「tsu」音。 「てte」來自「天」、台語發「tien ,ㄊㄧㄝㄣ」,由「tien」去「i ,n」得「te」音。 「とto」來自「止」、但是to音係漢字「土」台語發「t΄ɔ ,ㄊɔˋ」。 「なna」來自「奈」、台語發「nāi ,ㄋㄞ」,由「nai」去韻尾「i」得「na」音。 「にni」來自「仁」、日語漢字吳音發「にんnin」去韻尾「n」得「ni」音。 ◎「ぬnu」來自「奴」、台語發「n ɔ ,ㄋɔˊ」,漢字「奴」北方中古音後期(唐代中葉)已轉為「n ,ㄋㄨˊ」。 ●「ねne」來自「祢」、台語發「n ,ㄋㄝˋ」。 ◎「のno」來自「乃」、台語發「ni」,但是no音係漢字「ㄋ」中古音「n΄ ɔ ,ㄋɔˋ」。註:「ㄋ」係「乃」之古字。 「はha」來自「波」、台語發「pho ,ㄆㄛ」、中古漢音發「pha ,ㄆㄚ」,由「pha」去「p」得「ha」音。註:見梵文「paramita」譯成「波羅密多」,「波」即「pa」之對應音,「pa」發聲較出力即「pha」〈強送氣聲〉。 「ひhi」亦來自「飛」、台語發「hui ,ㄏㄨㄧ」,由「hui」去「u」得「hi」音。 ◎「ふhu」來自「不」、但是hu音係漢字「婦」日語發音「ふhu」同台語發「hū ,ㄏㄨ」。 「へhe」來自「部」、日語訓讀音發「へ, he」,日語之「部屋」(房間之意)發「へやheya」。 「ほho」來自「保」、台語發「p ,ㄅㄛˋ」之「o」做韻母,再加「h」聲母。 「まma」來自「末」、台語發「buāt ,ㄅ゙ㄚㄊ」、日語漢音發「まつ, matsu」去「つ, tsu」得「ま, ma」音。 ◎「みmi」來自「美」、台語發「b ,ㄅ゙ㄧˋ」,mi音係來自吳音將bi鼻音化。 ◎「むmu」來自「武」、台語發「b ,ㄅ゙ㄨˋ」,mu音係來自吳音將bu鼻音化。 註:韓語之「武」亦發「무」即「mu ,ㄇㄨ」音。 「めme」來自「女」、日語訓讀音發「め, me」。 ●「もmo」來自「毛」、台語發「mɔ ,ㄇɔ」。 ●「やya」來自「也」、台語發「i ,ㄧㄚˋ」。 ●「ゆyu」來自「由」、台語發「i ,ㄧㄨˊ」。 ◎「よyo」來自「與」、台語漳州音發「 ,ㄧˋ」,「ヨyo」一說是源自「與」之古代吳音。 「らra」來自「良」、日語音讀為「らra」,日本古都「奈良」日語音讀為「ならnara」,「良」在台語漳州音發「liŋ ,ㄌㄧㄤˊ」,由「liŋ」音去「i , ŋ」得「l」音轉來。 ●「りri」來自「利」、台語發「lī ,ㄌㄧ」。 「るru」來自「流」、台語發「li ,ㄌㄧㄨˊ」,由「liu ,ㄌㄧㄨ」去「i ,ㄧ」得「lu ,ㄌㄨ」。 ●「れre」來自「禮」、台語發「l ,ㄌㄝˋ」。 ◎「ろro」來自「呂」、台語發「lū ,ㄌㄨ」,但是ro音係漢字「路」台語發「lˉɔ ,ㄌɔ」。 「わwa」來自「和」、台語發「h ,ㄏㄛˊ」上古音發「h ,ㄏㄚˊ」,日語訓讀音發「わwa」。 ●「ゐwi」來自「爲」、台語發「i ,ㄨㄧˊ」,現今日文已不用。 ●「ゑwe」來自「惠」、但we音來自漢字「衛」台語發「ūe ,ㄨㄝ」,現今日文已不用。 「をwo」來自「遠」、日語訓讀音為「とおさtoosa」中「おo」之音。 ●「んn」來自「无」,「无」通「亡」,台語發「亡」為「b ɔŋ ,ㄅ゙ɔㄥˊ」,取其韻尾「ng , n」之音。 作者為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曾任華南銀行副理,板信銀行經理退休;多校台語教師,曾受僑務委員會聘請赴全美進行台語教學巡迴演講。著有《台灣人在滿洲奮鬥之憶景》、《華語、台語對照辭典》(上、下)、《台語漢字正解》、《新約聖經台語漢字版》、《由方寸之美看聖經》、《簡明台語漢字音典》等書。 延伸閱讀: 王華南》從世界語言看台語瀕危及世上本無閩南語 ●購書https://reurl.cc/GbKEby ●本文原發表於台灣網路教會,經作者同意轉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台語源流考證 蔡正元:「河洛話」只是想像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有研究者指出,台語淵遠流長,是古代殷商王朝的語言,後來商朝被周朝取代,商人被迫移居到福建廣東一帶,成為後來的百越人,他們的語言就是包括台語在內的閩南語。對於這種說法,近年來積極研究台灣史的前立法委員蔡正元指出,這是有一些研究者的主觀想像與推理,但絕不是事實。 撰寫《台灣島史記》蔡正元說,黃河中游從陝西、山西到河南,是中國漢族的起源地區,也是漢語系和漢文字的發源地,但是漢語系的變異從上古到今天,都還在不斷變異,連河南的伊洛河流域在不同時代,都有著不同的漢語。 對於台語、閩南語是繼承殷商及百越語的推論,蔡正元接受訪問時首先指出,現代研究很確定幾點: 1、漢代以前,河南的流通語言跟現代有很大差異,但是到目前為止的研究都還不能完全確認當時的語言是什麼,所有的說法純屬猜測。 2、西晉的洛陽語言,現代人就比較瞭解了,因為這就是現代客家話的前身。但是現代客家話已經混有畬族的語言,跟西晉的洛陽話還是有相當的差異。 3、東晉以後的福建一帶,才出現了漢族移民,泉州話也是從東晉才出現。泉州話內的西晉洛陽話音,比起客家話少了很多,反而含有更高比例的當時的南京話。 4、中國各地的漢語都含有不同比例的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所以多少都能讀出詩經到唐詩的一些原有音韻,閩南語並不是其中最具有古漢語特色的語言,就算能讀出部份這些音韻,也不表示就有比較高的上古或中古漢語的語言成份。 5、閩南語的南方中古漢語的比重特別大,這或許可以用來證明跟「河洛」無關。反而是客家話含有北方的上古漢語的比重更大,也證明近似西晉洛陽話。 6、歷史上,在民國成立以前,從來沒有「河洛話」的說法,民國以後才出現這種說法。硬是把閩南語說成「河洛話」,這是某一些研究者的現代想像。 有研究者認為,閩南語是百越的語言,還說是殷商的後代到了百越而延續的語言。對此,蔡正元舉出例證來反駁,因為春秋時代的越語,到現在還可以查到當時越語歌的作品,可以確定不是漢語。蔡正元提供證據指出,「越人歌」和「越女歌」,被認為是中國楚辭第一個翻譯作品,古書記載有這些作品的意譯和音譯的呈現。音譯的百越語歌詞,近似壯侗語、甚至是阿美族語,一聽就知道不是漢語,「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鍖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這段詞曲的越人發音,可參考影音連結:https://youtu.be/e4RbKN06Q_s。這是劉向《說苑》記載的音譯。蔡正元在考察的過程還發現,更有趣的是,泰國、馬來西亞、越南都有歌詞意義很接近的民歌,對於民族研究很有興趣的日本人,對此「大作文章」,寫出很多有趣的論文。 蔡正元認為從歷史來看,漢武帝把福建的閩越族全部遷移至江淮而消失,福建成了荒野,僅剩山越的少數人口,很快被江西來的苗族取代,這些苗族就是現代的畬族。到了東晉時,漢族大量移民福建的泉漳人,時與畬族起衝突。直到明朝的南京兵部尙書王陽明強迫畬族遷入客家地區,也強迫漢化,畬語與客家話才互相融合,但仍以客家話為主體。這些事件與閩南語的發展無關。 有趣的是,吳語確定是漢語,越語反而不是漢語。越國王室可能有漢族血統,或是漢化的統治階級,但是ㄧ般的越人卻肯定不是漢族,也不說漢語。古代文獻有「百越」之說,因爲漢族當時搞不清楚這麼多南方民族就通稱爲「越」,就像漢族移民台灣,也搞不清楚台灣有很多不同民族的原住民就通稱爲「番」。 蔡正元也分析指出,福州話可以證明是吳語和楚語的混合,但是閩南語卻不是,至於為何如此,目前尚不清楚。

王華南》淵遠流長話臺語—— 化石級語言遺產

【愛傳媒王華南專欄】大約二十多年前,台灣人民開始對民主自由表達出較強烈追求意願,連帶激起台灣本土意識抬頭,其中最具體表現就是對處於奄奄一息之台灣語文突然恢復生機。 自1990年代起,出現幾種台語字典、辭典,對於台語未來發展卻產生各種不同論述見解,在拼音方面首先出現教會(基督教)羅馬拼音字衍生種,後來又有自創品牌,在文字方面更分成羅馬拼音字和漢字兩派,而漢字派又因個人主張選用不同漢字來表達,一時間幾乎是「百家齊鳴」,筆者曾受遠流出版公司之託參與校對一本大字典,當時才體會到找出正確台語漢字是一件大工程。校完後,筆者就下定決心,一切從頭開始,積極收集有關台語資料(包括書籍、專論等),對漢語音韻、漢字本意探源再下工夫研究。 在1992年及1998年得到台原出版社發行人林經甫先生鼎力支持出版《實用台語詞彙》、《台語入門新階》,反應還可以,而《實用台語詞彙》竟然有三刷,筆者深感欣慰。 2004年暑假承蒙僑務委員會邀請前往美國做12場台語教學示範,5月初決定受邀時,得到僑務委員會贊助,在出發前趕工完成出版《簡明台語漢字音典》。2005、2006年暑假受美國台灣人同鄉會及長老教會邀請前往美國各做10場台語文演講,得到當地台胞熱烈歡迎和肯定,幾位前輩一再鼓勵筆者繼續發表研究心得。2006年自美國回台後,亦積極投入鄉土語言教學,一些臺語教師希望筆者能以實用、趣味性筆調編作一系列有關語言、聲韻、文字研究書籍,一則可供中文或其他語言系所學生做為聲韻、文字學之入門參考,二則做為一般人了解漢語聲韻、字音及字義演變之知識性讀物,於是將筆者近十多年來苦心研究分享讀者大眾,幫助有心學者得到捷徑來探索漢語之堂奧精華。 筆者認為,可將《淵遠流長話臺語》當做認識臺語之基礎讀本,由衷盼望能讓大眾了解「台語保存古代文字音韻」、「台語是化石級語言遺產」,更深入一層體會「台語之優美典雅」。 《淵遠流長話臺語》一書共分12章,包含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從聲韻、聲調了解台語實際發音(漢語古音)及台語、北京話根源: 第1章探討中國話、北京話、國語、普通話、華語等名稱之實際內涵。 第2章介紹台語根源以及台語由泉州、漳州、廈門三大音系組成,並且探討「河洛話」之起源。 第3章介紹台語發音結構及標音符號,先讓讀者了解本書所採用之標音符號,以便體會後述文中之實際發音。本書採取國際音標和ㄅㄆㄇ注音符號並列方式,提供讀者選擇較熟悉方式來拼音。 第4章介紹台語三大音系、特殊腔調及聲韻。 第5章介紹台語「規則變調」及「不規則變調」之原則及實際運用情形。 第6章介紹台語口語中實際發生之變韻,進一步發現該等台語漢字真面貌(解決不知實際正字之困擾)。 第二部分包含: 第7章何謂反切?漢字發音如何切合?當讀者了解聲韻學入門之基本原則,對於其他古籍之論述自然更加容易通曉理解,成為本書最大實用之處。 第8章舉例說明語漢字基本八聲調符合古代切韻,證實台語保存古代聲韻,當讀者能發出正確台語聲調音韻,所有古代聲韻立即重現於今世。 第9章介紹聲韻學入門書──康熙字典,成為印證「台語保存古代聲韻」之最有說服力根據。 第10章介紹字形及聲韻方面重要古籍,指引有志者做進一步研究。 第11章以台語古音解讀古文,台語如同一把珍奇鑰匙,開啟古韻大門可探知古文真正原意,使得本書具有知識性和趣味性。 第三部分使讀者學以致用:「利用台語學日語」 第12章從日文假名印證台語保存漢唐古音,「利用台語漢字發音學日語」成為學習日語捷徑,亦使得本書具有特殊實用性,提高本書附加價值。 本書引用資料最主要是參考康熙字典。 一、康熙字典原書所載之「字母切韻要法」 因不少新修編版本之主事者大都已不解古代聲韻,對於原書在字典正文前之「字母切韻要法」等附錄資料,自認為在今日已失原有價值而刪去。實在是因為不少漢字由切韻法所得之正音和當今之北京話發音相差甚大,亦即北京話之漢字發音無法用古代字書之切韻法來表示,講白了,就是切不出來,尤其是北京話無入聲,所以根本無法和古音有所連結。而臺語漢字發音是正宗古音,因此字字相符。請讀者詳見本書所引之例。 茲先舉三例說明: 1.「失」見《廣韻》:「式質切」,「式」發「sik」取「s」及陰入調為聲母、「質」發「cht」取「t」及陰入調為韻母,切合成陰入調「st」。「式」、「質」在北京話發「ㄕˋ」去聲、「ㄓˊ」陽平聲,切不出「ㄕ」。 2.「而」見《廣韻》:「如之切」,「如」發「j」取「j」及陽平調為聲母、「之」發「chi」取「i」及陰平調為韻母,切合成陽平調「j」。「如」、「之」在北京話發「ㄖㄨˊ」陽平聲、「ㄓ」陰平聲,切不出「ㄦˊ」。 3.「吃」見《集韻》:「欺訖切」,「欺」發「khi」取「kh」及陰平調為聲母、「訖」發「kt」取「t」及陰入調為韻母,切合成陰入調「kht」。「欺」、「訖」在北京話發「ㄑㄧ」陰平聲、「ㄑㄧˋ」去聲,切不出「ㄔ」。 二、選自新修編版本康熙字典附錄之「歷代重要字書表」中所列之 1.《說文解字》2.《玉篇》3.《類篇》4.《切韻》5.《唐韻》6.《廣韻》7.《集韻》8.《禮部韻略》9.《韻會》10.《平水韻》11.《中原音韻》12.《洪武正韻》等上述十二本書,其係康熙字典在每一個字之發音、釋義方面引用最多的字書。 其次是參考許成章大師所著之「臺灣漢語辭典」、陳冠學大師所著之「臺語之古老與古典」,其中舉了不少例說明臺語漢字出自古籍,可上推論語、孟子、禮記、漢書、世說新語等。 對於諸位前輩、讀者一再支持、鼓勵及愛顧,筆者在此謹致最高敬意和謝意。 作者為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曾任華南銀行副理,板信銀行經理退休;多校台語教師,曾受僑務委員會聘請赴全美進行台語教學巡迴演講。著有《台灣人在滿洲奮鬥之憶景》、《華語、台語對照辭典》(上、下)、《台語漢字正解》、《新約聖經台語漢字版》、《由方寸之美看聖經》、《簡明台語漢字音典》等。 延伸閱讀: 王華南》從世界語言看台語瀕危及世上本無閩南語 ●購書https://reurl.cc/GbKEby ●本文為《淵遠流長話臺語》書序,經作者同意轉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王華南》台語即古代漢語以及河洛話之正宗

【愛傳媒王華南專欄】台語即古代漢語以及河洛話之正宗嫡系語言,古代殷商時代的語言。廣義的河洛話使用人數約在8300萬人,排名列為世界第12名。 ●河洛話分佈現況 河洛話的中心地區位於中國大陸福建省閩南地區。閩西的龍巖市區和漳平一帶也說閩南語。閩東地區福清市以及寧德市福鼎一帶的沿海部分地區,以語言島形式存在。 在浙江沿海、南部,以及西部和福建省、江西省交界地區,通行浙南河洛話,是河洛話的一種方言。 浙江省溫嶺市之石塘一帶,玉環縣之坎門、陳嶼,洞頭縣之本島、半屏島、元角、倪嶼,瑞安市之北麂島、大南鄉,平陽縣之水頭鎮、騰膠鎮、南麂島、東部沿海之西灣鄉、墨城鄉,泰順縣之東南角,文成縣之東南角,蒼南縣之靈溪、礬山、橋墩、馬站、漁寮、藻溪、赤溪、觀美、南宋、霞關、大漁、望里、莒溪、浦亭等城鎮,以及長興縣、臨安市、舟山群島等地,都通行河洛話。衢州市、開化縣、常山縣等村鎮地區存在許多孤立的河洛話語言島,往往是按照姓氏分支。 廣東省東部沿海之海陸豐地區、惠州地區,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平、北流等地皆通行河洛話。潮汕地區通行的潮州話,也是河洛話的一種方言。 此外,海南通行的海南話,與河洛話的泉漳片有很深的淵源。昔日被歸為河洛話的瓊文片方言,今日被劃出河洛話,直接隸屬於閩語支。 除上述地區之外,江蘇省宜興市南部山區,安徽省宣州和徽州山區,江西省玉山縣、鉛山縣、上饒、廣豐縣都有河洛話的使用者。 閩北地區、江西省玉山縣,浙南地區以及廣東省的惠州東部、海豐和陸豐都有早期的泉漳移民,有些至今還在使用泉州或漳州口音的河洛話。 ●河洛語屬於商漢語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 現今之語言族系之歸屬是將河洛話屬於漢藏語族之漢語之閩語支系之閩南語,但依現今之考證,河洛語是古代之殷商語融入較晚的漢語,而形成商漢語族。殷商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被歐洲漢學家認為是化石級之珍貴語言。漢字之前身甲古文及象形文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文字,古埃及之象形文早已無人通曉使用,歐美學術界所推崇之拉丁語文也是在日常生活不復流通,僅在學術界使用。胡適博士將拉丁文語、古漢語稱為死去的語言,胡適不知台語是古漢語之正宗嫡系,至今仍有八千多萬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河洛話交談,因而有此感慨。 應為「河洛」(h-l)(ㄏㄛˇㄌㄛˋ)而非「福佬」(hok-l) 在台灣稱祖籍來自福建省漳州、泉州之移民為「h-lㄏㄛˇㄌㄛˋ」,通常以為該詞是指來自福建之移民,所以寫成「福佬」,其實不然。 今之福建省在宋代分設五州,即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漳泉原本不屬福建(原僅指福州、建州),何來「福佬」指漳泉人士之講法? 公元1278年(元朝至元十五年),設福建行中書省於泉州,三年後省會遷福州。雖然設省之後,在行政上漳泉歸福建省管轄,但至今亦未聞所有福建人被稱為「福佬」,若僅稱漳泉人士為「福佬」,顯然以偏蓋全、不合理,因福建西南部(永定、上杭、武平,以及連城南部,長汀南部)通行汀州片客家話,俗稱當地客籍人士為汀州客家人。 「河洛」一詞中之「河」係指「河水」,「河水」即今之黃河,「洛」係指「洛水」,兩水交會處古稱河洛之地,為中原之中心精華地帶,史記謂夏、商、周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即河洛為三代君王之王畿,其中之洛陽即東周、東漢、西晉之京都,西晉因五胡亂華而亡,河洛衣冠人士紛紛往南遷徙避難,抵達現今泉州境內,沿江而居,故稱為晉江。茲引下列佐證: ◆三山志所載:「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如閩者八族。」 ◆據舊志載泉州之晉江,因「晉衣冠避地,沿江而居,故名。」 ◆東都賦(東漢班固作):「立號高邑,建都河洛,紹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蕩滌,體元立制,繼天而作。」 「河洛」之洛,常用文讀音為【lɔ̄k】,但依同韻母之轉韻,洛可轉為【l】 ◎「河」本調屬「陽平」【h】,依泉州腔變調為「陰去」【h】,而泉州人之祖先大多於西晉末年逃離「河洛」至晉江流域避難,由此可推泉州話必留西晉之古音。 福佬一詞是指福建佬,而「福」發音【hɔ́k】在台語、古漢語皆為「陰入」調,按變調規則應轉為高入調【hɔk】,不符合「陰去」調之【h】音。 ◎「洛」之文讀音【lɔ̄k】本調屬「陽入」調,口語音【lōh】轉為「陽輕」調。 「洛陽橋」橫跨泉州市東北郊洛陽江中之萬安渡上,建於公元1053年(北宋仁宗皇祐五年),當地人稱洛陽橋為【lh-i-ko】。 和「洛」同韻之「樂」文讀音亦發【lɔ̄k】,而「樂」之另類發音(通稱破音字)可見《唐韻》另註:「魯刀切」,取魯【lɔ́】陰上調之聲母【l】和刀【do】陰平調之韻母【o】,按正切法合成【l】。 「樂」發音【l】之意,見《廣韻》另註:「伯樂相馬。」 一般切韻法通稱反切,係以下字之韻母定「平、上、去、入」四聲,再以上字所屬陰輕或陽濁來定聲調,而正切即以上字之聲調來定,在上例之上字為「魯」屬陰上調,因此以「陰上調」來定「樂」之聲調。 同理亦可訓「洛」之另一口語音為【l】。此種由入聲調轉為非入聲之上聲調,影響日後北京官話之發音將洛【l】轉發為「洛」【lu】,即今日華語之「洛」發「ㄌㄨㄛˋ」。 作者為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曾任華南銀行副理,板信銀行經理退休;多校台語教師,曾受僑務委員會聘請赴全美進行台語教學巡迴演講。著有《台灣人在滿洲奮鬥之憶景》、《華語、台語對照辭典》(上、下)、《台語漢字正解》、《新約聖經台語漢字版》、《由方寸之美看聖經》、《簡明台語漢字音典》等。 延伸閱讀: 王華南》從世界語言看台語瀕危及世上本無閩南語 ●購書https://reurl.cc/GbKEby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王華南》從世界語言看台語瀕危及世上本無閩南語

【愛傳媒王華南專欄】 I. ■語言學之概念 II. ■瀕危語言 III. ■語言系屬分類 IV. ■以母語使用人口排序 V. ■應響人類最廣及最深的印歐語系之歐洲語系 VI. ■母語使用人數前30名語言的相關統計 VII. ■台語即古代漢語以及河洛話之正宗嫡系 VIII. ■河洛話分佈現況 IX. ■河洛語屬於商漢語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 I.■語言學之概念 人類語言學是通過人類遺傳學和人的發展來研究語言和文化間的關係,通常指對無文字記載的語言研究。此與語言人類學有很大重疊的部份,因為它通過他們所使用的語言來研究人類的文化。 常規的語言人類學意味著人類的社會學和自我組織,人類語言學研究當中的分別和相關實際生活的理解,依此能夠顯示社會及組織上的文化差別。 II.■瀕危語言 瀕危語言(endangered language)指的是使用人數越來越少的、行將滅絕的語言。在語言學中並沒有形成對語言瀕危性鑑定的統一方法。判斷的標準有許多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2009版世界瀕危語言地圖冊(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將語言按現狀分爲6個等級,分別是: 1.無危:被群體內所有年齡層使用,且跨年齡層傳播順暢無阻。 2.脆弱:被群體內絕大多數兒童使用,但被限於特定場景或領域(如在家)。 3.危險:在群體內不再被兒童作爲母語在家學習。 4.重大危險:多被群體內祖父母一代使用;群體內的父母一代能夠理解該語言, 但並不會對同年齡層或其兒童使用 5.極度危險:僅被群體內祖父母一代部分地、偶爾地使用。 6.滅絕:1950年以來失去了所有使用者的語言。 中國的滿語就處於典型的重大危險狀態,因爲現在只有黑龍江省黑河市、富裕縣少數邊遠村屯大約100人能聽懂,約50位老人能說。 有些語言,儘管使用的人數上萬,也仍然被鑑定為瀕危語言,因爲該語言只有越來越少的青少年和兒童把它作爲第一語言學習使用。例如漢語的一些弱勢方言,如台語。 對於語言多樣性的流失,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爲瀕危語言的滅亡是難以估量的損失,因此要不惜一切代價拯救它們。此觀點的理由包括:該等即將消失的語言能夠為語言學家、認知科學家和哲學家研究人類的思維提供大量的寶貴資料。 本土語言是該地區的文化和自然資源的唯一載體,是不可替代的。語言能夠幫助人們了解人類的歷史。 而另一種觀點認爲,語言多樣性的消失不但不可惜,而且還應當被政策所鼓勵。此種人認爲語言多樣性是一種浪費,所有的語言都應當被一種或幾種強勢語言所取代。更少的語言意味著人們能夠更輕鬆、更徹底地交流,而且還可以省掉多語資源翻譯流通的昂貴費用。 絕跡語言(extinct language),又稱滅絕語言、滅亡語言、死語,指一種已經不再有人以之作為母語的語言。 III. ■語言系屬分類 語言系屬分類(英語:Language family)是指根據語言的演化關係,對語言進行分類的方法,具有相同祖先的語言被歸為一類,類似生物分類法。分類依據為各語言語音、詞彙、語法之間的對應特徵和演變規律。 在英語中,一般將語言的最早出現的分類單元稱為「語系」(language family)。語系之外英語中參照生物的分類系統命名。漢語中,習慣上將語系的下一級分類單元稱為「語族」,語族的下一級分類單元稱為「語支」,語支下為具體的語言。如英語屬於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language)日耳曼語族(Germanic languages)之西日耳曼語支。 IV. ■以母語使用人口排序: 1.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language歐洲、北美洲大部份地區、西南亞到南亞) 2.漢藏語系(Sino-Tibetan languages東亞) 3.尼日-剛果語系(Niger-Congo languages撒哈拉以南非洲) 4.亞非語系,舊稱閃含語系(Shem-Ham languages 北非到非洲之角、西南亞) 5.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s大洋洲、馬達加斯加、東南亞) 6.達羅毗荼語系(Dravida,又稱德拉維達語系南亞) 7.阿爾泰語系(Altaic languages中亞,有一説為突厥語族和日本-琉球語系分別為第7和第8位)北京話即漢語被阿爾泰語系化 8.南亞語系(東南亞)使用者大多在東南亞。共有一百多種語言,其中歷史最久的有越南語、高棉語和孟語。 9.壯侗語系(TaiKadai languages東亞)重要語言有壯語、黎語、泰語、寮語等。 10.烏拉爾語系(Uralic languages北亞到北歐)由於絕大多數該語系的語言分布於烏拉山的兩側,「烏拉語系」由此得名。使用人數最多的為匈牙利語(Hungarian or magyar nyelv)、芬蘭語(suomi)和愛沙尼亞語(eesti keel)。 V. ■當今應響人類最廣及最深的是印歐語系之歐洲語系 其中以德語、英語、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俄語為最通行,希臘語和拉丁語為次。 1.德語German, Deutsch屬於日耳曼語族之高地日耳曼語 2.英語English屬於日耳曼語族之西日耳曼語支 3.法語French, Franais屬於拉丁語族、北部方言(奧依語)法語 4.意大利語Italian, Italiano屬於拉丁語族、羅曼語族 5.西班牙語Spanish, Espaol屬於拉丁語族 6.葡萄牙語Portuguese, Portugus屬於拉丁語族 7.俄語Russian ,Ру́сский屬於斯拉夫語族之東斯拉夫語支 8.希臘語Greek, Hellenic 9.拉丁語Latin, Latina屬於拉丁語族之拉丁-法利希語支 ★日耳曼語族 ▲東日耳曼語支(已滅絕) 北日耳曼語支(斯堪地那維亞語支) 西斯堪地那維亞語言新挪威語 冰島語 法羅語 東斯堪的那維亞語言丹麥語 挪威語瑞典 ▲西日耳曼語支盎格魯-弗里西語盎格魯-撒克遜語 英語 低地蘇格蘭語 弗里西語西弗里西語北弗里西語 低地日耳曼語低地法蘭克語 荷蘭語 西佛萊芒語 東佛萊芒語 南非荷蘭語 林堡語低地德語東弗里西語 高地日耳曼語德語 盧森堡語 阿勒曼尼語奧地利-巴伐利亞語意第緒語 ★意大利語族衍生出羅曼語族 ★意大利語族(公元1世紀時拉丁語主宰了此語族下其他語言,衍生出羅曼語族) 威尼托語(古威尼托)奧斯坎-翁布里亞語支(已消亡) 拉丁-法利希語支 法利希語拉丁語古拉丁語 古典拉丁語 通俗拉丁語衍生出羅曼語族 晚期拉丁語 古典文學拉丁語 ★羅曼語族海島語支勞古多羅方言以及坎皮達諾方言(查看薩丁尼亞語) ▲東部語支意大利羅曼語支南部語支 高盧意大利語皮埃蒙特方言倫巴第方言西倫巴第方言東倫巴第方言 利古里亞語埃米利亞-羅馬尼亞區方言埃米利亞方言羅馬尼亞區方言 高盧-西西里語威尼斯語 ▲中部方言意大利語托斯卡納方言 托斯卡納方言科西嘉語(和意大利語的托斯卡納方言非常接近) 北科西嘉語南科西嘉語加盧拉方言薩薩里方言 ▲中部方言羅馬方言 南部方言那不勒斯語 遠南方言西西里語 ▲西部方言 高盧-羅曼語支 ▲南部方言(奧克語)奧克語普羅旺斯語加泰隆尼亞語南加泰隆尼亞語 瓦倫西亞語 ▲北部方言(奧依語)法語諾曼語(諾曼第)高盧語香檳語洛林語 瓦龍語阿爾皮塔諾語或法蘭克-普羅旺斯語薩瓦語伊比利亞-羅曼語支 ◆西班牙語安達盧西亞語阿拉貢語 ◆葡萄牙語盧西塔諾語加利西亞語巴西葡萄牙語 ▲凱爾特語族大陸凱爾特語支(已滅絕) 高盧語南阿爾卑高盧語加拉提亞語凱爾特伊比利亞語海島凱爾特語支 ▲蓋爾亞支(北支)愛爾蘭語蘇格蘭蓋爾語人島語(馬恩語) ▲布立吞亞支(南支)威爾斯語 布列塔尼語 ★波羅的語族西波羅的語支(已滅絕)普魯士語 ▲東波羅的語支 立陶宛語拉脫維亞語 ★斯拉夫語族 ▲東斯拉夫語支俄語白俄羅斯語烏克蘭語羅塞尼亞語 ▲西斯拉夫語支索布語波蘭語 捷克語斯洛伐克語 ▲南斯拉夫語支東南斯拉夫亞語支保加利亞語馬其頓語 古教會斯拉夫語 教會斯拉夫語 ▲西南斯拉夫亞語支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塞爾維亞語、蒙特內哥羅語 克羅埃西亞語波士尼亞語斯洛維尼亞語 VI. ■《國家百科全書》中對母語使用人數前30名語言的相關統計數據 名次、語言、母語使用人數(百萬人)2007年 (2010年)、百分比 1. 漢語官話第二代胡化漢語即北京話 935 (955) 14.1% 2. 西班牙語 390 (405) 5.85% 3. 英語 365 (360) 5.52% 4. 印地語 295 (310) 4.46% 5. 阿拉伯語 280 (295) 4.43% 6. 葡萄牙語 205 (215) 3.08% 7. 孟加拉語 200 (205) 3.05% 8. 俄語 160 (155) 2.42% 9. 日語 125 (125) 1.92% 10. 旁遮普語Punjab 95 (100) 1.44% 註: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之印度-伊利安語支 11. 德語 92 (89) 1.39% 12. 爪哇語Javanese 82 1.25% 13. 吳語 80 1.20% 14. 馬來語 77 1.16% 15. 泰盧固語Telugu印度安得拉邦的官方語言76 1.15% 16. 越南語 76 1.14% 17. 韓語 76 1.14% 18. 法語 74 1.12% 19. 馬拉地語Marathi印度的22種規定語言之一 73 1.10% 20. 坦米爾語Tamil通行於印度南部、斯里蘭卡東北部 70 1.06% 21. 烏爾都語Urdu 巴基斯坦的國語 66 0.99% 22. 土耳其語 63 0.95% 23. 意大利語 59 0.90% 24. 粵語 即廣東話 59 0.89% 25. 泰語 56 0.85% 26. 古吉拉特語Gujarati印度古吉拉特邦主要語言 49 0.74% 27. 晉語即山西話 48 0.72% 28. 閩南語應正名為古代漢語 河洛話 47 0.71% 29. 波斯語 45 0.69% 30. 波蘭語 40 0.61% VII. ■台語即古代漢語以及河洛話之正宗嫡系 台語即古代漢語以及河洛話之正宗嫡系語言,古代殷商時代的語言。上表之閩南語統計未將台語及在東南亞各地華人使用之河洛話包括在內,所以加上台語之1600萬人及在東南亞使用之河洛話約2000萬人,廣義的閩南話使用人數約在8300萬人,因此排名可進升到第12名。 VIII. ■河洛話分佈現況 河洛話的中心地區位於中國大陸福建省閩南地區。閩西的龍巖市區和漳平一帶也說閩南語。閩東地區福清市以及寧德市福鼎一帶的沿海部分地區,以語言島形式存在。 在浙江沿海、南部,以及西部和福建省、江西省交界地區,通行浙南河洛話,是河洛話的一種方言。 浙江省溫嶺市之石塘一帶,玉環縣之坎門、陳嶼,洞頭縣之本島、半屏島、元角、倪嶼,瑞安市之北麂島、大南鄉,平陽縣之水頭鎮、騰膠鎮、南麂島、東部沿海之西灣鄉、墨城鄉,泰順縣之東南角,文成縣之東南角,蒼南縣之靈溪、礬山、橋墩、馬站、漁寮、藻溪、赤溪、觀美、南宋、霞關、大漁、望里、莒溪、浦亭等城鎮,以及長興縣、臨安市、舟山群島等地,都通行河洛話。衢州市、開化縣、常山縣等村鎮地區存在許多孤立的河洛話語言島,往往是按照姓氏分支。 廣東省東部沿海之海陸豐地區、惠州地區,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平、北流等地皆通行河洛話。潮汕地區通行的潮州話,也是河洛話的一種方言。 此外,海南通行的海南話,與河洛話的泉漳片有很深的淵源。昔日被歸為河洛話的瓊文片方言,今日被劃出河洛話,直接隸屬於閩語支。 除上述地區之外,江蘇省宜興市南部山區,安徽省宣州和徽州山區,江西省玉山縣、鉛山縣、上饒、廣豐縣都有河洛話的使用者。 閩北地區、江西省玉山縣,浙南地區以及廣東省的惠州東部、海豐和陸豐都有早期的泉漳移民,有些至今還在使用泉州或漳州口音的河洛話。 IX. ■河洛語屬於商漢語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 現今之語言族系之歸屬是將河洛話屬於漢藏語族之漢語之閩語支系之閩南語,但依現今之考證,河洛語是古代之殷商語融入較晚的漢語,而形成商漢語族。殷商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被歐洲漢學家認為是化石級之珍貴語言。漢字之前身甲古文及象形文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文字,古埃及之象形文早已無人通曉使用,歐美學術界所推崇之拉丁語文也是在日常生活不復流通,僅在學術界使用。胡適博士將拉丁文語、古漢語稱為死去的語言,胡適不知台語是古漢語之正宗嫡系,至今仍有八千多萬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河洛話交談,因而有此感慨。 應為「河洛」(h-l)(ㄏㄛˇㄌㄛˋ)而非「福佬」 在台灣稱祖籍來自福建省漳州、泉州之移民為「h-lㄏㄛˇㄌㄛˋ」,通常以為該詞是指來自福建之移民,所以寫成「福佬」,其實不然。 今之福建省在宋代分設五州,即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漳泉原本不屬福建(原僅指福州、建州),何來「福佬」指漳泉人士之講法?1278年(元朝至元十五年),設福建行中書省於泉州,三年後省會遷福州。雖然設省之後,在行政上漳泉歸福建省管轄,但至今亦未聞所有福建人被稱為「福佬」,若僅稱漳泉人士為「福佬」,顯然以偏蓋全、不合理,因福建西南部(永定、上杭、武平,以及連城南部,長汀南部)通行汀州片客家話,俗稱當地客籍人士為汀州客家人。 「河洛」一詞中之「河」係指「河水」,「河水」即今之黃河,「洛」係指「洛水」,兩水交會處古稱河洛之地,為中原之中心精華地帶,史記謂夏、商、周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即河洛為三代君王之王畿,其中之洛陽即東周、東漢、西晉之京都,西晉因五胡亂華而亡,河洛衣冠人士紛紛往南遷徙避難,抵達現今泉州境內,沿江而居,故稱為晉江。茲引下列佐證: ◆三山志所載:「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如閩者八族。」 ◆據舊志載泉州之晉江,因「晉衣冠避地,沿江而居,故名。」 ◆東都賦(東漢班固作):「立號高邑,建都河洛,紹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蕩滌,體元立制,繼天而作。」東都即指洛陽,因位於長安之東而稱為「東都」,又稱為東京。 ◆西都賦(東漢班固作):「蓋聞皇漢之初經營也,嘗有意都河洛矣。」西都即指長安,因為於西部而稱為「西都」,又稱為西京,今之西安也。 ◆南都賦(張子平作):「皇祖止焉,光武起焉,據彼河洛,統四海焉。」光武即指東漢第一位皇帝劉秀(年號建武),劉秀將東漢京都設於洛陽。 世界上根本無閩南話 ★臺灣話一詞由來 ★林語堂先生 ★閩南地區以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為主要通行語 ★臺灣話和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龍岩話、大田話同屬於商漢語之河洛語系 ★其實世界上根本無閩南話 ★在臺灣將「臺灣話」簡稱為「臺語」,臺語之根源主要有三:分別是漳州話、泉州話以及由漳州話、泉州話混合形成之廈門話 ★廈門話為台語根源之一 ★臺灣話一詞由來:臺灣社會之傳統習稱;臺灣語【たいわんご】:日語對於臺灣話之稱呼,常見於日本統治時期文獻。臺灣話乃日本時代由日本政府認定臺灣最多人使用之語言定義之,而「早期臺灣話」指未接受西洋(荷蘭)、東洋(日本)等影響以前之臺灣話。如同美語是指美國最大語族使用之美式英語,未聞西班牙語裔之美國人主張美洲西班牙語亦稱為美語,印地安語亦稱為廣義美語。 值滿清、日本統治臺灣期間之文獻及一般民間均未出現閩南話之用語,民間以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加上少許之永春話稱之。閩南話是在1950年代中期才漸漸出現,尤其在推行國語運動期間更出現「講閩南話要被處罰」之恐怖欺壓措施。 ★林語堂先生(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文學家、發明家。福建省人,生於漳州市平和縣坂也鎮,乳名和樂,名玉堂,後改為語堂。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曾任北京大學英文系主任、廈門大學文學院院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1940年和195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林語堂父親林至誠是一個基督教牧師,但他詳盡探索中西方哲學思想後,於晚年才真正成為一名基督徒,其哲學探索歷程記載於《信仰之旅》一書,他嘗自提一副對聯曰:「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1966年定居台灣,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同年四月移靈台北,葬於台北陽明山後園中。在德國研修語言學時曾發表對福建方言之研究,以福建中部之閩江為界,區分閩北話和閩南話系統。此款方式就語言學之專業分類法對福建複雜語系而論似乎並不太適合,以地域做概括性區分,有失精準性,只能說給予一個籠統概念而已。說得比較具體,若依地域論述就是要說明閩北、閩南、閩中、閩東、閩西等各區之主要通行語系、獨特混合語、在該區少數使用之方言島語言,方能闡述福建複雜語言之真貌。 ★所以閩南地區以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為主要通行語,龍岩話、大田話為較少數使用語,分佈情形如下: 廈門話區:廈門、金門、同安。 泉州話區:泉州、石獅、晉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個縣市。 漳州話區:漳州、龍海、漳浦、雲霄、東山、詔安、華安、長泰、平和、南靖等十個縣市。 註:德化發音為【diek-hu】,「化」之中古(文讀)音發【hu】、上古語音發【hu】,同韻母之「花」在中古(文讀)音發【hua】、語音發【hue】。位於越南中部之古都順化,越南話簡稱做Huế,Huế之漢字就是「化」,其發音即源自商語上古音「化」發【hu】,越南話中漢語質素和臺灣話源頭之商語有許多相似。順化依現今越南話發音原為【Thuận Ha】,【Ha】之音即源自於漢語中古音【hu】。 龍岩話區:龍岩市、漳平縣。 大田話區:大田縣、尤溪縣一部份。 ★依筆者提出之新概念以及按語言學之專業分類法: 臺灣話和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龍岩話、大田話,同屬於商漢語之河洛語系,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屬於位於閩南地區之河洛語系,龍岩話則屬於位於閩西南地區之河洛語系,大田話則屬於位於閩西地區之河洛語系,臺灣話則屬於位於臺灣、澎湖地區之河洛語系。 至今並無大田話是屬於閩西話之分類法,因為沒有所謂閩西話之存在。 同理,臺灣話怎可硬塞入根本不存在之閩南話裡面?儘管至今閩南話一詞被濫用、誤用,甚至被當做消滅臺灣話之恐怖、惡質語言政策用詞,正本清源,如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出自論語子路篇第十三子路問政)重新定位臺灣話,勇敢大聲喊出臺灣話,臺灣話不是方言,臺灣話既然是臺澎地區多數使用語就應該被提升到公用語或官方用語(official language)位階。 ★其實世界上根本無閩南話 閩南是指地理位置或區域,位於閩南之龍岩話是指龍岩市新羅區之一種混和方言,屬於河洛語系,接近漳州話,但又有自己特色。其實受到附近客語區之影響夾雜客語詞彙,如老公、老婆等。(老公、老婆在漳州話係老頭兒、老媽子之意)。龍岩位於福建省西南部、九龍江上游,漳平為河洛話區,屬漳州腔;新羅通行龍岩話,其餘地縣包括長汀、武平、上杭、永定、連城均為客家語區。如果以閩南話認知定義應包含前述客語才對,但是龍岩之客家話並不被稱為龍岩話,就如同臺灣之客家話並不被一般人認定為臺灣話,請問台語歌曲有包括客語歌曲?龍岩話不屬於客家話,更不屬於所謂之閩南話。閩南地區除了有河洛語系,還有客語系,還有許多混合語,如龍岩話、莆仙語。 莆仙語又稱興化話或莆仙方言。是一種分佈於中國福建東部沿海之閩語,通行於莆田市轄區、仙游縣、福州市的福清縣南部之新厝鎮、永泰部分地區,以及泉州泉港之部分地區(其中莆田和仙游是興化話之中心地區,一般稱為莆仙地區或興化地區)。興化話以莆田話為代表,以莆田市區之城廂音為標準音,使用人口約500萬,因歷史上興化地區屬於興化軍、清朝在此設立興化府,故莆仙話又稱為興化話。今日興化地區原講泉州腔河洛話,後來因為地理上接近福州地區,語言受到影響,逐漸閩東化,最後徹底脫離閩南之河洛話語,成為一種獨立於河洛語之外又帶有閩東色彩之混合兼過度型語言。 閩南地區有不少各地域形成之語言,即俗稱之閩南方言,彼此互有錯縱複雜之關連性,而又有特殊之獨自性,站在語言學分類種之立場,怎可以定義含糊不清之所謂閩南話稱之。因為並無一種稱為閩南話之存在。 和漳州話、泉州話同源,屬於河洛語系之商漢語,包括浙江南部的平陽話、廣東東部的潮州話(另有潮汕語系之細分)、廣東南部的雷州話、海南島的海口話、文昌話,請問平陽話有浙南話之稱?在浙南可稱為閩南話(不合邏輯)?潮州話可算是廣東話(或粵語)?海口話可納入所謂之閩南話?硬要將上述在不同地域形成之同宗話語歸納為所謂閩南話,想必毫無共識可言。 在閩北、閩東北、閩東、閩中地區尚有不少方言島使用屬於河洛語系之商漢語,該等語言之溯源並非來自閩南,將之稱為閩南話根本不符合語言科學之分類原則,徒增笑話一則。 ★在臺灣將「臺灣話」簡稱為「臺語」,臺語之根源主要有三:分別是漳州話、泉州話以及由漳州話、泉州話混合形成之廈門話。同理,在臺灣形成之河洛語系商漢語稱為臺灣話乃天經地義之事,早期臺語就是漳州話、泉州話以及廈門話之大混合。而臺灣之原名漢字寫做「臺員」、「大員」皆出自泉州人士周嬰(明朝宣德、正德1426~1521)所寫之「遠遊篇載東蕃記」,周嬰譯做「臺員」,何喬遠的「閩書、島夷誌」稱為「大員」,在漳泉人之間,自明朝中葉以來一直習慣稱之。何喬遠(1558年-1632年),明朝官員,泉州府晉江縣袞綉鋪東街菜巷人。講白了,「臺員」、「大員」源自泉州話,而泉州話是形成臺語之主幹,「臺員話」、「大員話」就是臺語之專用語。憑良心講,就史實而論,其他語系硬是要來參一腳、也算是臺語,真失禮!似乎也許不太適當。 總結而論,沒有一種語言可以被稱為閩南話,因為世界上根本無閩南話。 何況在臺灣被稱為閩南話似乎有被中國大陸矮化、輕視之感,臺灣根本不屬於閩南,何來閩南話?「閩」字見《說文解字》:「東南越蛇種」、《周禮七閩釋文》:「音發近蠻ㄇㄢˊ」,我等為臺灣人、非閩(蠻ㄇㄢˊ)南人、更非蠻南人也,若有人願意當蛇種,就請便罷。 ★廈門話為台語根源之一 廈門位於福建南部九龍江出海口附近,包括廈門島及鼓浪嶼,金門島在其東方。晉代時為晉安郡同安縣轄地,五代・宋代以降歸屬泉州。在明代(1387年)築廈門城而起名。明末清初鄭成功在1650年佔據廈門,命名為思明(思念明朝)。1680年被清軍佔領廢思明、改稱廈門。1684年清朝開放對外貿易,廈門對東南亞各地及對台灣(台員)貿易大增,港市繁榮,吸引附近漳州、泉州人來此謀生。1841年鴉片戰爭英軍曾佔領廈門,依據1842年8月29日清朝與英國簽訂之南京條約,廈門開放為對外國人之通商口岸(其餘四口為廣州、福州、寧波、上海),英國商人積極開發港埠,再度吸引漳州、泉州勞工。1860年起成為烏龍茶之輸出港而聞名海外各地,1862年設置英國租界、1902年在鼓浪嶼設置共同界,外國商社在此設立洋行、商館。之後,廈門輸出之烏龍茶受到日本茶、台灣茶之競爭而沒落,但是仍然成為漳州、泉州人移民至東南亞之主要海港,對東南亞貿易依然維持興盛。由於廈門自1684年至1842年約一百六十年來,漳州、泉州人不斷移入混居通婚,互相影響語言腔調,逐漸形成「亦漳亦泉」、「不漳不泉」之特殊混合腔調,亦就是俗稱之「廈門話」。「亦漳亦泉」、「不漳不泉」指「廈門話」「亦似漳州話亦似泉州話」、「既不像漳州話亦不像泉州話」。 金門話基本上屬於泉州語系,但是金門和廈門僅一水之隔,金門人若要去南洋就得先搭小船到廈門換坐越洋大船,所以近代詞彙就和廈門話相同,例如咖啡,金門話和廈門話都稱為kō-pi發音如高啡,近代台語受咖啡一詞影響將「kō-pi」轉為「kā-pi」。 現代臺語受到日本人統治五十年之影響,在常用臺語約有三百個詞彙源自日語,日語成為現代臺語之外來語,詳見拙著之「台語漢字正解」一書最後一章。現代臺語當然已和原鄉之「廈門話」相差甚多。同樣源自漢語之詞素,也有相當差距,如「廈門話」之「ch-chūi」,筆者在上臺語課時曾問小朋友是啥意思?得到的答案每班都一樣,是「脊椎」,筆者聞之差點昏倒,「ch-chūi」寫做漢字即「是誰」,現今大概較年長之基督教長老教會會友方知是甚麼碗糕,年輕會友知者可謂少之又少。茲舉數例分享諸位: 「廈門話」稱「海鷗」為「海雞母」。杜鵑花在「廈門話」稱為「映山紅」、臺語則稱為「滿山紅」。吃冰在「廈門話」稱為「嚼霜(ㄙㄥ」)、臺語則稱為「嚼冰」。冰棒在「早期廈門話」和「早期臺灣話」稱為「霜枝」、「現今廈門話」稱為「冰條」、「現今臺灣話」稱為「枝也冰」。冰糖在「廈門話」稱為「糖霜」,冰箱在「廈門話」稱為「霜櫥」。番茄在「廈門話」稱為「西紅柿」、「現今臺灣話」稱「tomato」源自日語之外來語「トマト」、北部廈門腔臺語稱為「臭柿也」、南部臺語稱為「柑也蜜」。有兩把刷子在「廈門話」稱為「有二步八」(二步匐ㄅㄝ˙〔爬之意〕之諧音)、臺語則稱為「有二步七」(二步拭之諧音)。 笑話:廈門人曾對臺灣人講:「我等廈門人有二步八比你等臺灣人二步七厲害,加一招」,臺灣人不甘示弱回話:「我等臺灣人真正厲害、只要二步七就可以,比你等廈門人二步八省工夫」。 媽媽在「廈門話」稱為「娘嬭」【niū-n】、「早期臺灣話」稱為「娘嬭」【niū-l】。棒球在「廈門話」亦稱為「棒球」、「現今臺灣話」受日語影響稱為「野球」。「軍艦、艦隊」在「廈門話」發音為【kūn-lām、lm-dūi】,「現今臺灣話」發音為【kūn-km、km-dūi】,沒聽過者以為筆者烏白講,其實在1990年代之前在台北發音之中國廣播電台於所謂「閩南語」節目中播音員就是發廈門話【kūn-lām、lm-dūi】,當時一般聽眾就感覺怪怪、以為講什麼碗糕。香蕉在「廈門話」稱為「弓蕉」發音為【kiēŋ-chio】,「現今臺灣話」發音為【kīn-chio】或金蕉【kīm-chio】。番石榴在「廈門話」稱為「ㄋ桲也」發音為【na-pūt-】,「現今臺灣話」(漳州腔)發音為【na-pāt-】、簡稱「桲也」發音為【pāt-】。 註:「桲」字在中古漢音屬於「月」韻,「月」之中古漢音發【guāt】,「桲」在中古漢音發【puāt】,至唐末分流出現【pūt】、【pāt】不同口語音。 作者為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曾任華南銀行副理,板信銀行經理退休;多校台語教師,曾受僑務委員會聘請赴全美進行台語教學巡迴演講。著有《台灣人在滿洲奮鬥之憶景》、《華語、台語對照辭典》(上、下)、《台語漢字正解》、《新約聖經台語漢字版》、《由方寸之美看聖經》、《簡明台語漢字音典》等。 ●購書:https://reurl.cc/GbKEby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學者:台語跟閩南語有三大不同

【愛傳媒記者賴御文報導】到底要稱為台語還是閩南語?一直引起許多討論。有研究指出,「台灣話」這個名詞出現的時間,比「閩南語」這個名詞早。還有學者認為,台語確實跟閩南語有三大差異。 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教授、歷史作家賴祥蔚說,台語本來當然是從福建漳州泉州先民傳到台灣,但是後來產生了三大變化,一是方言化,也就是語言每到一個地方本來就會有在地的發展,漸漸跟原本的語言出現差異,就像漳州話跟泉州話就不太一樣,來到台灣之後互相影響,現在台灣大概鹿港保留最多泉州話的口音;二是吸收當地原住民的語彙;三是吸收外來語,包括先前的荷蘭語,以及日治時期的日語,日本統治台灣50年,日語對台語的影響尤其大。 先前有研究者分析指出,雖然閩南語有超過千年的歷史,但「台灣話」這三個字出現的時間,其實比「閩南語」早一些,「閩南語」一詞大約在西元1930年代後期才出現。在此之前,臺灣總督府在20世紀初就以「臺灣話」或臺語稱呼福建來台者的用語。 日治時期的外來語對台語影響很大,很多日常生活用語其實都是從日語而來,例如麵包念「胖」,是パン,麵包的拉丁文Panis進入葡萄牙文pan,又變成日文。便當,這是中文變成日文弁当,又變成台語。蕃茄,トマト,英文tomato。摩托車,オートバイ,英文autobike。打火機,ライター,英文lighter。離合器,クラッチ,英文clutch。 淡水有名的「阿給」,是油炸油豆腐,也是來自日文 「揚げ」。 當然,針對台語一詞,也有人主張這是指台灣化的閩南語,也就是台灣閩南語,這也是教育部網路字典的用語,否則難道也已經高度台灣化的客語不是台語嗎?尤其是原住民語,更可以稱為真正的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