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啟蒙初心,追憶洪瑞麟成長之旅

活動時間: 2022-03-19 ~ 2022-07-31

素有「礦工畫家」美譽的洪瑞麟(1912-1996),其作品一直是臺灣美術史上描繪勞動者生活面貌的代表象徵。今年適逢洪瑞麟110歲誕辰,臺北市立美術館以洪瑞麟的長子洪鈞雄所捐贈的藏品為基礎,將於3月19日至7月31日籌辦「掘光而行:洪瑞麟」大型個展,展出各時期的罕見速寫及創作精華,本展特別選在其農曆生日當天,搶先曝光大稻埕時期亮點作品。

 

百年前繁華的大稻埕,洪瑞麟自小成長在此。1912年(民國元年/明治45年)出生於臺北獅館巷(今涼州街),父親洪鶴汀(又稱海先生)從事船頭行街的商行記帳工作,1923年轉任元隆茶行任支配人(總經理),全家移居近江山樓的茶行內生活,今日茶行舊址已改建為現代公寓。洪父具漢文根基,尤擅畫梅,洪瑞麟六歲起常為父親研墨,獲得藝術啟蒙。元隆茶行老闆娘的姪女丁韻琴與洪瑞麟的弟弟洪瑞雲結成連理,和洪瑞麟的妹妹洪儷仙友好,曾入選日本第十二屆春陽會《朝妝》,描繪1934年丁韻琴為坐在有靠背扶手木椅上的洪儷仙梳頭髮的情景,運用幾何線條與單純明亮的色彩組成畫面,人物服飾、家俱形式、陶瓷花台皆有十足的臺灣風味,為本展亮點作品之一。

 

1920年,洪瑞麟進入六館街的稻江義塾接受基礎教育,而今舊址位於南京西路與西寧北路交叉口,校長是稻垣藤兵衛,他秉承著平權博愛的興學理念,影響洪瑞麟甚早即接觸人道主義的薰陶。私塾中老師吳清海發現洪瑞麟的繪畫天分,訂購日本美術雜誌供他閱讀,亦打開其藝術視野與開拓對普羅大眾之關注。本展其中一件重要捐贈作品《米開朗基羅素描摹寫》,背面註記是模寫ミクラレチェロ(米開朗基羅),透過洪瑞麟年僅12歲的臨摹之作,顯現其早慧的繪畫天賦。

 

1929年新春,倪蔣懷拜訪石川欽一郎,受到其鼓勵要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於是在同年出資設立洋畫自由研究所(1930年改名為臺灣繪畫研究所),並獲石川欽一郎贈送寓臺期間的風景寫生冊函《山紫水明帖》予以鼓勵,此件作品名稱為日文漢語,與中文「山明水秀」意思相似,畫帖內容為石川緬懷臺灣與中國旅行的景色,此件稀有珍貴之冊函作品經過精湛的修復,適度全補顏色及統整基底材色調,讓封面及內頁保留貼近原作的視覺美感,此作亦將於本展首次公開亮相,重新見證歷史上的重要篇章。而洪瑞麟在此接受石川欽一郎指導,結識倪蔣懷、陳植棋等前輩,開始西洋畫的訓練,學習石膏像素描與透視法等,也經常在大稻埕、臺北近郊與淡水進行水彩寫生,直接從自然中觀察環境,如本次展出作品《帆船》、《大稻埕民家》,深受英式水彩畫風影響,引領18歲的洪瑞麟立志成為藝術家,一生堅持初心,追求藝術不懈。

 

「掘光而行:洪瑞麟」將於3月19日揭開序幕,多件精彩原作、速寫及文獻已逾35年未出現於臺灣觀眾面前。展期間亦舉辦大稻埕及礦場走讀公眾活動,邀請大家重新認識洪瑞麟,相關展覽訊息請參見北美館官方網頁(www.tfam.museum)或追蹤北美館臉書粉絲專頁(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關注。

活動推薦: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日治時期前輩畫家郭雪湖年輕時就以膠彩畫奪下大獎聞名全日本,他的女兒郭香美不只延續父親的美術傳承,更以80歲的高齡,在AI時代結合AI作畫!10/1-10/31日在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展出。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企業家辜仲諒贊助藝術,不落人後!
    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2月25日以中國信託集團大家長身分,現身關渡美術館,為當代藝術家喝釆打氣。
    從中信集團少東身分,升格為大家長的辜仲諒,輕車簡從,輕鬆衣著,這也是他升格為爺爺後,第一次公開參與藝術活動,他抵達時,頒獎典禮已結束,他直接進入展場看作品,親民形象,讓觀眾驚喜連連,突然現身展場,更引起一陣騷動!
    熱愛當代藝術的辜仲諒,對每件作品都興味盎然,他頻頻與藝術家交流互動。首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於25日下午正式關渡美術館,「開箱」,藝術家蔡宜儒榮獲首獎。
    「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是全臺唯一聚焦純當代繪畫的企業奬項,總奬金二百萬元,創全台「繪畫類」獎項之最。首屆徵件數高達790件,更在當代藝術圈掀起話題。
    評審團經過兩階段評選,選出20件具獨到觀點、能反映時代意義的作品,從2月25日至5月22日在關渡美術館展出。
    開展首日,主辦單位邀請藝術家親自導覽,帶著觀眾「看門道」,吸引許多民眾駐足提問交流,辜仲諒直接到展場品賞作品,熱愛當代藝術的他,對每件作品都興味盎然,辜仲諒對首獎作品的卡通角色、造型借位都非常好奇;藝術家陳依婷的作品「鳰」,呈現生態議題的一體兩面,「雙面畫」的形式激發了辜仲諒的童心與初心,他對藝術家的創作源起、作畫技巧、著色技法都探究到底,頻頻直呼:「雙面的創意好特別!」
    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舉辦「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意在提攜具新意、中青代藝術家。首屆徵件踴躍,競爭也很激烈,不乏具知名度的藝術家參與角逐。
    元宵節剛過,節慶氛圍濃厚,頒獎典禮暨開幕茶會,猶如當代藝術圈的新春盛宴,熱鬧滾滾。
    首獎得主蔡宜儒以《美好時光之無煙硝NO.19戰役》,贏得80萬獎金;其他優選藝術家分別為:周代焌《島嶼.今昔.思想起》、謝牧岐《戎克船上的靜物場景》、蘇煌盛《今宵多珍重》,各得獎金40萬元。
    這4位獲奬作品,在展覽過會,將由中信文教基金會典藏,該集團常年推動慈善公益活動,也資助棒球運動,為了落實以企業力量支持台灣當代藝術,從今年起推出「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倍受矚目。
     「在臺灣,這是獎勵探索繪畫本質與其當代質變的一個開始。」擔任評審團主席、前北美館前館長林平說。
    林平指出,繪畫加上「當代」二字,即在強調針對繪畫本質的反覆論辯、從各種角度重新審視繪畫定義,它是繪畫歷史的參酌與詰問,企圖在當下處境中辨識、重組、或重新建立繪畫在這個時代的價值。
    林平說,綜觀官方或民間機構所建置的藝術獎勵機制,繪畫幾乎處於當代藝術的論述邊緣,從事繪畫或當代藝術的創作者,均無法自外這個問題,因此,強調反身思考和重新出發的「當代繪畫獎」,是此時此刻台灣必要的藝術獎勵資源和發展里程碑。
    開展首日就有驚喜彩蛋,主辦單位邀請藝術家帶看展,帶著觀眾「看門道」,吸引許多民眾駐足提問交流。
    展場最醒目的作品之一,是首獎蔡宜儒的巨幅作品《美好時光之無煙硝NO.19戰役》,蔡宜儒有感於新冠疫情,以兒時回憶的卡通、電玩人物作為畫中角色,「以昨日角色演述今日故事」。
     一頭長髮的蔡宜儒,看似奔放不羈,個性卻隨和謙遜,面對川流不息的貴賓,他很努力闡述作品理念。被問起「放榜」那一刻,他也坦言,又驚又喜。「參賽者卡司太強,我重新刷螢幕刷了好幾遍」,蔡宜儒感嘆繪畫的「話語權」,常在其他強調跨領域的評比機制中,被稀釋了,所以一看到「當代繪畫獎」就躍躍欲試。
    當代繪畫表面上有暢所欲言的空間,但仍要有足夠的美學涵養,以免流於花拳繡腿,而與時俱進的挑戰,也特別迷人;從事藝術,家人朋友常問他可有前途?!他總是以回歸內心,隨心隨緣,透過繪畫創作,講他想說的話。
    近年藝術家謝牧岐,也喜歡以繪畫,探討台灣藝術史的歷史脈絡,與自身的關係,得獎作品《戎克船上的靜物場景》就是參照此脈絡發展出來的創作。
    他表示,在創作該作品的過程,其實是非常享受、也是充滿自信的體驗,能感受到自己對繪畫的熱情和喜愛。中信當代繪畫獎,也是台灣少數,針對「繪畫」主題創立推荐的獎項,期待該獎能為台灣繪畫創作圈,帶來新的活力。
   作品曾獲得國內外美術館典藏的周代焌,長年關注臺灣環境及社會面向,認為藝術家具有社會責任,必須記錄「這個時代發生的事物」。
   這次周代焌以《島嶼.今昔.思想起》獲得優選。周代焌說,當初看到藝術圈很多人參賽,激起他的動能,希望籍參賽互相交流。周代焌強調,除了獎金之外,對成熟、展覽經歷豐富的藝術家來說,中信是很好的收藏履歷,相信會引起滿大的漣漪。
    藝術家蘇煌盛則長期關注水墨。以及探討繪畫本質,從中演譯自身文化與生活題材,作品《今宵多珍重》獲得優選獎。從此次獲獎作品來看,他的作品,隱喻了影像和真實之間的複雜依存關係。
    被問起作品到底在隱喻哪一社會事件?蘇煌盛保持神祕,他期待讓觀眾,保留對作品的想像空間。外界熟知中國信託集團致力於慈善、反毒、體育等公益,其實辜仲諒深受父親辜濂松影響,對於推動藝術文化,早就不遺餘力。
    辜濓松生前扶植藝文的理念,厚植在企業文化當中,大家有口皆碑,讚不絕口。早在廿多年前,中國信託就獨資興建「新舞臺」,成為民間第一座表演場館;而辜濓松愛才惜才的胸襟,也讓人津津樂道,他長期支持藝術家吳炫三,收藏了他數百幅畫作,不但是「最大藏家」,兩人更成為相知相惜的好朋友。
    正因為愛屋及烏的兩代緣分,吳炫三也成了辜仲諒的藝術啟蒙老師,辜仲諒念念不忘當年「吳老師」帶他認識名家畫作、開啟眼界的震撼心情,多年來也承襲父志,深入耕耘藝文公益,除了支持年輕藝術家,更念茲在茲下一代的藝文教育,希望讓更多孩子有「被啟蒙」的機會。

素有「礦工畫家」美譽的洪瑞麟(1912-1996),其作品一直是臺灣美術史上描繪勞動者生活面貌的代表象徵。今年適逢洪瑞麟110歲誕辰,臺北市立美術館以洪瑞麟的長子洪鈞雄所捐贈的藏品為基礎,將於3月19日至7月31日籌辦「掘光而行:洪瑞麟」大型個展,展出各時期的罕見速寫及創作精華,本展特別選在其農曆生日當天,搶先曝光大稻埕時期亮點作品。